

作者 – 進行曲
監製 – 她姐
女明星的“婚戀輿論戰場”上,子彈正在變為燃料。
五月末,一條“戀情曝光”的新聞,將趙麗穎推上熱搜榜首,而她卻僅憑一句“算你妹”,繞開正面回應,將原本關於其新戀情的流量,巧妙地引向新劇宣傳。不消耗“一兵一卒”,完成新劇預熱。
同樣將婚姻流量重組的,還有黃聖依和陳妍希。
年初參加完離婚綜藝《再見愛人》幾個月後,黃聖依完成了“人設轉型”:不僅結束婚姻,拿回個人財產,被送到她手中的工作機會,也肉眼可見增多。
陳妍希則在離開那段“薛定諤式的婚姻”後,果斷投入到作品宣傳中,擔任戲劇節評委,開啟人生新劇本。關於她的討論也從婚姻,變為了“狀態大好,事業爆發”。
如同一場語言體系的全新建構。
比起男明星冷處理、一貫沉默的態度,女明星對婚戀緋聞的回應方式,從最初的隱忍迴避,到後來的主動回應,再到現在的“反向操作”,她們完成了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建構的華麗轉身。
在熱搜、話題與情緒營銷交織成的巨網裡,她們學會了如何在網中游刃有餘,借勢起飛。緋聞,不再只是砸過來的石頭,有時,也會成為她們推廣作品、擴大影響力的重要資源。
主動或被動,婚戀傳聞已然變為流量入口,輿論壓力演變成商業機會。這一過程中,部分女明星也實現了人設塑造與商業價值的雙重升級。
另一方面,時代的語境早已改變。公眾對她們的態度,也從過去的道德審判逐漸轉向了當下的情感共鳴。
在這場輿論攻防戰中,女明星角色的變遷,不只是娛樂史的一頁,更是一場女性表達與社會認知的時代大變奏。

硬剛,也可以
趙麗穎的回應,並不算體面。
5月底,趙麗穎和導演趙德胤傳出緋聞,迅速衝上熱搜。趙麗穎當晚連發三條微博,輿論譁然。
不同於其他女明星的沉默迴避或霸氣直球,趙麗穎對於戀情做了模糊回應:
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只用一句充滿情緒化的“算你妹”,便撬動了流量,加固了人設。更重要的是,為新劇《在人間》做了一波零成本宣發。

趙麗穎連發三條微博,引發熱議
對於三條微博,評論逐漸趨向兩極。有人說不愧是“趙小刀”,講話一如既往地直率。也有人說公眾人物用詞粗俗,應該注意表達邊界。
褒貶自有人講,但單看效果,趙麗穎採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的確為新劇拱了一波熱火。《在人間》未播先熱,愛奇藝預約量突破300萬,產生20餘個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10億次。

趙麗穎《在人間》劇照
面對緋聞,趙麗穎已經不是第一次採用這種“句句有回應、句句沒著落”的回應方式了。
時間回到2018年,趙麗穎被傳疑似懷孕,她隨即在微博釋出“劈叉”照片否認傳聞,哪怕不久後官宣生子“打臉”。
再往前到2012年,彼時的趙麗穎尚未結婚,與合作多次的男演員陳曉頻頻爆出緋聞。但當時無論二人被狗仔拍到多少“實錘”,節目裡、紅毯上二人的互動多有含糖量,趙麗穎都沒有正式回應過,反而將話語權交給男方,儘管對方也未給出確定答覆。

面對主持人“二位是否在一起”的詢問,陳曉做出的回答
回看趙麗穎的“回應史”,從最初的轉移話語權,到面對緋聞的主動回應,再到如今“自己蹭自己的熱搜”,她的回應方式看似隨意,實則步步為營。
娛樂圈沉浮多年,相比任由外界建構,她更想做執筆之人,將敘事主導權掌控在自己手中。
而這種人設的重構,也與趙麗穎的作品繫結。相比於最初出道時,她常常扮演的“傻白甜”角色,近幾年,她的作品形象越來越走向清醒獨立。
《向陽·花》中她是敢於直面生活慘淡的女囚,《風吹半夏》中她成功塑造了白手起家的鋼鐵企業家,憑此角色斬獲金鷹獎視後。而在《醬園弄》裡,她又以作家西林的身份,積極撰文為弱勢女性詹周氏發聲。


從《杉杉來了》到《風吹半夏》
趙麗穎不斷突破熒屏形象
種種角色,不只是戲裡的人設,更像是她現實回應的一種延伸——不迴避、不取悅、不妥協。
這種策略背後,正是當代女明星在輿論場上的生存智慧,回應不等於承認,沉默不等於軟弱。她們爭奪的不只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權,更是對公共敘事的主導權。

回應演變史
中國娛樂史中,女明星如何回應緋聞,始終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問題。
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語境中,女明星對待緋聞的態度幾經轉折,這不僅折射了輿論生態的重塑,更反映了時代價值的不斷演變。
上世紀80年代,藝術工作者作為模範人物,是不容有緋聞、不能將私生活搬上臺面的。對女明星要求更為嚴格,要“光明磊落”,不能“兒女情長”,因此,女明星極少選擇公開婚戀情況。
後來,即便電視開始普及,對女明星私生活的報道仍屬“禁區”。女明星可以談婚論嫁,但應謹慎保守,尤其不能傳出離婚,“破壞形象”。
當時廣受關注的劉曉慶,電影成績斐然,即便如此,她對婚戀生活也絕口不提,直到後來才透露曾有過多段婚姻。

劉曉慶劇照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香港娛樂雜誌和廣播節目開始崛起,港臺流行文化席捲內地,雜誌間充斥各類娛樂報道,明星成為公眾人物,私生活開始大量曝光。當時港星面對各類傳聞,坦誠開放、大膽追愛。
王祖賢與齊秦數度分合,二人處於熱戀期時,王祖賢主動向媒體公開承認戀情,後來更是直接用行動回應二人傳聞。
當時齊秦準備《懸崖》MV,她作為女主角光腳奔跑十幾公里。齊秦在拉薩開演唱會,她也去現場為男友助場。

王祖賢與齊秦
更豪爽的當屬梅豔芳,這位情感多舛的一代天后,面對自己的戀情傳聞,始終爽快回應。
早期她可以跟記者邊吃邊聊,暢談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失戀細節。後來深陷與日本男星近藤真彥的情感糾葛,她透過歌詞暗喻二人無果的戀情。

紅極一時的梅豔芳
相比港臺女星對緋聞的開放態度,內地女星則仍較為剋制保守。
彼時內地明星大多屬於文工團、電視臺或國營單位,個人傳聞容易上升為“單位形象”問題,不被鼓勵公開回應。因此,不澄清、不否認、不炒作,仍是當時內地女星的一致選擇。
鞏俐曾與張藝謀相伴八年,面對媒體的追問,她很少正面回應,而是將公眾注意力轉移到作品上。哪怕後來與新加坡富商的13年婚姻以離婚結束,她依舊體面收場,沒有任何情緒宣洩。
如今讓人印象最深的,依舊是她的經典角色與紅毯造型,而非感情風波。

鞏俐早期參加戛納電影節
21世紀初,內地娛樂產業逐步市場化,入口網站、娛樂週刊、八卦雜誌興起。
要論當時極具曝光度的女星,非章子怡莫屬,她的戀情也成為那幾年娛樂圈熱點之一。
但即便被頻繁拍到與富豪男友同遊的照片,章子怡也只是以“工作是重點”等表述迴避,保持國際章的高階感,不落人話柄。

章子怡早期紅毯造型
當然也有個別女星主動公開戀情或婚訊。
孫儷早年並沒有正面承認戀情,後期事業穩定後官宣婚訊,藉此鞏固了國民好感度,直接使原本的“緋聞”升級為“佳話”。

鄧超孫儷一家四口
2010年以後,中國娛樂產業爆發式增長,微博“回應文化”興起。話語權下沉到女明星手裡,她們開始了與輿論的主動博弈,回應方式更具技巧性與敘事性,她們也不再依賴官方媒體,而是親自下場回應。
這場輿論拉鋸戰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85花”楊冪和趙麗穎,她們透過個人賬號發聲,主導資訊節奏,製造一個個熱度話題,塑造獨立人設。
楊冪可謂是將婚姻生活“微博一條龍公開”的第一人。
公佈戀情、官宣結婚、生下女兒、宣佈離婚,用簡潔的語言掌控話題流量。哪怕是在離婚宣告中,她也體現了對輿論的掌握,柔中帶鋒,體面收場。

楊冪的婚姻過程在微博公開
趙麗穎則走出了一條“短平快”的回應路徑。
從結婚、生子再到離婚,她像是開了倍速,無論哪個節點,都只是以極簡文字告知公眾。
不解釋、不拖延、不留話柄,離婚後的趙麗穎朝著“事業型女主”路線穩定發力,對各路緋聞一概不認,甚至利用緋聞反向為新劇預熱。

趙麗穎的微博回應極其簡短
當回應變成自我表達,緋聞既是考驗,也是另類資源。越來越多的女明星開始在回應與不回應之間掌握節奏,為敘事爭取更多空間,為自己爭取更大舞臺。

緋聞經濟學
質疑緋聞、理解緋聞、利用緋聞,是如今明星營銷的絕佳利器。被動也好,主動也罷,必須承認的是,部分女明星或多或少依靠緋聞實現了事業上升。
談及緋聞,繞不開王菲和謝霆鋒這對“古早CP”。他們二十餘年的情感糾葛,一直被放置在聚光燈下。神奇的是,二人從不官宣、從不否認、從不互動,單憑微博話題和幾張模糊合照,就能使各路網友腦補出“破鏡重圓”的童話。

王菲和謝霆鋒早期照片
二人各自離婚後,又重新走到一起。在過度曝光的娛樂圈,王菲始終保持低調,甚至呈半隱狀態。但是她越低調,大眾對她越好奇,圍繞她的討論越高,上演一齣出“流量倒貼”,為她的商業價值添磚加瓦。
比如,2016年的“幻樂一場”演唱會,最低票價高達千元,仍舊一票難求,高價黃牛票更是直接炒到了五位數。謝霆鋒在最近的演唱會上也暗戳戳營業,引發大眾好奇。
沒有回應就是最大的回應,“鋒菲式”緋聞哲學,成為一種獨特存在。

王菲和謝霆鋒共同出現
而在內娛,女明星駕馭緋聞越來越輕車熟路。女明星主動反向操作,從被定義轉向自我敘事,緋聞成為個人IP的一部分。她們深諳大眾喜好,在合理範圍內出售隱私,維持網際網路熱度。同時,在一次次緋聞中,她們完成了人設進化。
比如,離婚後的楊冪總是擅長打“情感自主”牌,面對或真或假的緋聞,始終不予承認。但這並不妨礙她在網際網路擁有超高的討論度。
畢竟,回應越模糊,公眾就越喜歡下結論,討論的聲量也就足夠大。
綜藝裡被問到“會不會把前任作為人脈”,她一句“我才是那個人脈”為粉絲樹起榜樣模版。

楊冪回應“要不要把前任當人脈”
同時,她的商業價值也在不斷疊加,與眾多新生代男星合作,持續收割年輕粉絲市場,為高階品牌代言,網傳代言費較離婚前有較大漲幅。
藉著這股持久的熱度,楊冪從“少女頂流”轉向了“資本女王”。成立影視公司、培養新人、對外投資,成功完成對賭協議。娛樂場裡,圍繞楊冪的緋聞一直都在,她對此全盤接收、樂此不疲。
未婚女明星同樣身處緋聞漩渦。
秦嵐近年來緋聞不斷,但她始終不坐實、不否認、不捆綁,不斷以角色示人。
同樣,面對長達數年的“與井柏然好事將近”,超模劉雯始終不做解釋,將私人生活與個人事業分割清晰,持續保持在國際模特圈的影響力。

秦嵐劇照
當然,比起大部分溫和剋制的內娛女星,潑辣不內耗的張雨綺稍顯獨特。早期掌摑男友,猛踹第一任丈夫車門,刀砍前夫,過往種種為張雨綺塑造了“不好惹”的人設。
離婚之後,張雨綺開啟了“年下戀”模式,與男友的日常互動成了熱搜必備話題。被狗仔拍到時,她淡定從容,網友質疑男方蹭資源,她也不作回覆,對外展示了十足的掌控感。
直到在一檔綜藝中,張雨綺隔空喊話某前男友,雖未直接指名道姓,但言辭鋒利、情緒飽滿,觀眾幾乎一秒對號入座,推測出男主人公。這段現象級“名場面”,直接將節目效果拉滿,也讓張雨綺熱度飆升。

張雨綺在綜藝中的發言
到了90花、95花一代,這些成長於社交媒體時代的“網際網路原住民”,掌握了更加精密的情感營銷術。她們不再沉溺於真實情感,知道粉絲愛看什麼,懂得如何迎合流量邏輯,她們擅長捆綁營業,打造了很多“營業CP”。
比如,虞書欣與丁禹兮,在宣傳合作劇集期間,兩人穿同款T恤,釋出相似文案,熱搜上的“甜度”遠超劇中內容。虞書欣甚至順勢將CP流量匯入代言的服裝品牌,透過短影片與粉絲互動,精準帶貨,實現了從話題熱度到銷量增長的閉環。

虞書欣和丁禹兮
再如孟子義和李昀銳,二人在甜寵劇播出期間,頻頻製造“曖昧氛圍”。鏡頭外的互動、社交平臺上的留言,處處展現著這對營業CP的情感張力。
即便劇終後互動降溫,也總能留下一絲“未完待續”的遐想空間。果不其然,新劇播出半年後,二人又相繼確認“二搭”,延續既有的CP熱度。

孟子義和李昀銳

逃出“圍剿”的女明星
面對緋聞,除了女明星的操作轉向,有意思的現象是,大眾這幾年的討論風向也發生了改變。
女明星不再因戀情傳聞被“圍剿”,而是逐漸被大眾共鳴。從“她配不上”到“她憑什麼不快樂”,從“你該道歉”變成“你值得更好”,言論的巨大轉向裡,既有粉絲群體的代代更迭,也有大眾情緒的流動和對情感認知的變遷。
回看早期,人們普遍倡導傳統婚戀觀,對女明星的私生活充滿好奇,小道訊息容易被捕風捉影,引發輿論巨浪。女明星的感情選擇往往被貼上道德標籤,動輒遭遇道德評判。
董潔曾是無數人心中的“白月光”,但當她宣佈離婚後,陷入了激烈的緋聞風暴,從“賢妻良母”跌落成“婚姻加害者”,曾經的完美形象轟然倒塌,事業發展隨即受阻。大眾對她的態度從極其欣賞到冷酷轉身,幾乎不留情面。

董潔早期劇照
章子怡剛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時,風頭正盛,卻頻頻傳出戀情。她越敢愛,越被質疑。
與富商約會被拍,人們不是關注她的演藝成績,而是指責她穿衣失格、私生活混亂。官宣結婚時,質疑聲再次襲來,人們不解“她為何眼光這麼差”。

章子怡在戛納電影節
著眼當下,諸多女明星用事業成功置換了道德審判。她們有的穿越了情感風暴、平穩落地,有的乾脆未打算在愛情中沉溺太久。
大眾也逐漸看透舊的婚姻指令碼,開始將“人間清醒”“自我價值實現”當成衡量的最新標準。與其圍觀女明星的私人生活,不如期待她們在事業上閃閃發光,甚至開始催促婚內女明星趕緊復出,不要整天圍著家庭轉圈。
曾一度被認為“資源降級”的唐嫣,自從結婚生子後淡出大眾視線,但每次傳出婚變,粉絲第一反應並非是猜測她的情感動態,而是催她趕緊進組,繼續推出作品,將重心重新放在事業上。

唐嫣劇照
劉詩詩在網際網路上已經“被離婚”多次,有網友從她的商業版圖中尋找離婚的蛛絲馬跡,關於她的傳聞隔三差五登上熱搜,但她本人卻始終淡定從容,專注於自身發展節奏。
大眾的焦點也逐漸轉向她是否能帶來新的角色突破,而非一味深扒她究竟是否離婚。

劉詩詩劇照
即使面對女明星官宣離婚,大眾也早已習以為常。且不說趙麗穎、楊冪這兩大“85花”離婚時,人們的祝福和理解聲音蓋過了負面言論,即便是沒有流量濾鏡的演員,也會收穫觀眾的一片祝福。
比如,憑藉《甄嬛傳》大火的陶昕然,產後基本推掉了一切工作專注育兒,復出後主動承認離婚。評論直言,“你就該好好拼事業”。
顯而易見,相比“婚姻失敗”的舊敘事,如今的大眾更喜歡獨立自洽、持續成長的新時代女星樣板。

陶昕然劇照
如今,選擇公開戀情的女明星越來越少。即便是女明星公開婚訊,但如果男方不被粉絲看好,大眾往往第一時間不是送上祝福,而是替女星感到不值。
吳謹言一公佈婚訊,評論一眾擔心她會被對方耽誤事業,甚至影響個人口碑。可以看出,“成家立業”已經不再是大眾考量的首位,“是否影響事業發展”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當然,其中也不乏理性聲音,強調尊重女明星個人選擇。

繼續發聲
內娛網際網路娛樂發展至今,討論的話題更加廣泛,輿論更加即時,那些有演技、有態度、有實力的女明星,更容易在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
她們不甘於只是流量的承載者,而選擇成為主動的表達者。
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下,最具話題性的依舊是“85花”。她們從傳統的電視時代“殺出重圍”,人均多部熱門作品,成為國民度極高的演員。
在那個話語權掌握在電視臺和主流媒體手中的年代,能頻繁亮相熒幕,本身就是對她們實力與運氣的雙重肯定。
憑藉作品積累的大眾認知度,她們在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後,迅速完成了“流量遷移”,順利從“螢幕演員”轉型為“網路紅人”。

楊冪、劉詩詩、趙麗穎、唐嫣
與此同時,女明星自身的業務能力、角色塑造力不斷提升,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這為她們在網際網路中爭奪話語權、引領輿論趨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眾對緋聞熱議的背後,其實早就超越了對於事情本身的窺探欲。更深層的,是大眾對“敢於表達”的投射與渴望。
當女明星面對緋聞不再沉默、面對誤解選擇發聲、面對分離敢於體面告別——她們不僅是在講述個人故事,而是在用每一次表達,為沉默的大多數爭一口氣。
大眾看重的,不僅是她們愛了誰、分了手、離了婚,還是她們是否勇敢又堅定地講出:
“我到底要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