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英國頂私,帶兩娃迴流香港,我們後悔了嗎?

飛機降落在香港國際機場時,九歲的女兒和四歲的兒子攥緊了母親Felicity的手。
2021年,當Felicity一家因丈夫工作調動遷居香港時,女兒不得不告別那所她從四歲就讀到五年級的私立學校——那裡有她熟悉的老師和朋友,還有不必經歷升學考試就能直通高中的教育通道。
Felicity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女兒最初的不捨與抗拒,“女兒一度留著淚跟我說,媽媽我能不能一個人留在英國讀書。”
當時,女兒就讀的學校其實英國的一所非常好的私立女校,在拋下一切回到中國香港時,很多人也不理解Felicity的選擇。
時光荏苒,轉眼間Felicity一家人來港已經四年了。這四年來,香港也正在發生著悄無聲息地變化,一波波內地優才高才奔赴於此,從教育到職場,香港被全面“卷”了起來。
Felicity一家人在香港這個巨大的如機器般高速運轉的城市,經歷著怎樣的悲歡離合?
倫敦:捲入頂私,又離開
申請英國私校,是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在英國,每個想要申請私校(學前班)的適齡兒童,都要參加一個叫four plus(4+)的入學考試。在女兒三歲半時,Felicity一口氣給她報名了四所私立走讀女校。其中三所都能從4歲讀到18歲,而且在學校資源最豐富也最“卷”的北倫敦地區享有盛譽。
在入學考試前,Felicity埋頭在網上搜索資料,她瞭解到英國私校考察的方式千奇百怪,比如小朋友“會不會做手工,會不會使用剪刀,能不能剪直線、剪曲線等,還有其它一些學校考察孩子會不會簡單的拼讀。”
有些喜劇色彩的是,Felicity記得有一天在參加其中一間學校的入學測試前,女兒一大早起來就自己在客廳玩塗色卡的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結果到了考試現場時,女兒拒絕塗色卡。當一群孩子從考場出來時,Felicity看到每個小朋友的手裡都拿著一張色彩斑斕的塗色卡,但惟獨女兒手裡的塗色卡是空白如也,Felicity見狀問女兒緣由,女兒用稚嫩的童音說道,“因為早上塗太多了,我不想塗了。”
這種看似遊戲的評估實則暗藏“玄機”,最終女兒沒能拿到這所學校的offer。
還有另外一家偏重體育的私校,女兒在第二輪被刷下來。直到很久後的某一天,女兒無意間告訴媽媽,當時學校老師讓她跳繩,但是她拒絕了,因為她不喜歡跳繩。“這可能是沒能錄取的原因之一,因為她沒有聽從指令完成任務”,Felicity分析到。
最後Felicity的女兒通過了其中一家名校的兩輪測試,如願拿到這所學校的入學offer。
關於英國頂私究竟尋找什麼樣的孩子,最開始Felicity也很納悶,“這麼小的小朋友,學校究竟是怎麼看出來哪些孩子是適合我們學校,哪些是不適合的?”
後來,聽說學校之間可能會資訊共享、相互商議,“比如A校覺得這個孩子很適合自己學校,它會告訴B校自己要給她發offer了,讓B校考慮是否也要發offer。”
圖為姐弟倆
入讀小學後的英式教育令人耳目一新。教學進度雖比公立學校快一年,但小學階段幾乎沒有家庭作業。
學校反對提前學習,Felicity去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們不止一次被學校鄭重告知“未經建議請勿補習”,Felicity理解了其深意——要保護孩子對知識最原始的渴望。如果提前學習,不僅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進度,更嚴重的是,可能還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求知慾與好奇心。
對於這個教育理念,Felicity也深以為意。迴流到香港後,她也還在堅持著這套理念,拒絕被教育內卷洪流裹挾,“我們家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主動去補習”,Felicity說。
口罩期間,Felicity帶著一雙兒女從倫敦飛往中國香港。
迴流香港:轉學突圍與債券“戰爭”
踏入疫情中的香港,擇校挑戰遠超預期。
因為當時疫情無法實地探校,最終選擇的英式國際學校N校有點像開盲盒。Felicity回憶說,如果當初能夠實地考察,她未必會選擇此校。
第一個“雷點”是,女兒與兒子雖然就讀是同一個學校,但校區相隔甚遠。兒子所就讀的校區,每天校車單程通勤接近一個小時。Felicity當初選擇該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希望讓兩個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可如今兩個孩子感覺像在不同的學校讀書。
此外,早已習慣女校氛圍的女兒,並不習慣男女混校帶給她的不適與衝擊。在六年級快畢業的時候,女兒跟媽媽祈求,“能不能換一個學校。”
於是,在兜兜轉轉中,一對兒女來到了如今的學校——Kellett School。
圖為姐弟倆
在香港國際學校中,哈羅(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與啟歷(Kellett School)被比作雙子星,是私立學校的天花板。Kellett在內地的名氣可能並不及前者響亮,但在香港想要進入這所A-Level校的家長擠破了頭。
Kellett的生源來自全球各地,“很多來自英國、美國、澳洲的外派人員,都會把自己孩子送進Kellett,學校也更傾向於招收英文為母語的小朋友”,Felicity說。
如果香港本地的小朋友想申請,為了搶佔先機,小朋友一出生就要去登記。“因為報名晚了,未必會有機會。”而成功登記上了的孩子,到了學齡的時候,會被學校邀請去參加考試。
此外,Kellet也有著和香港其它國際學校類似的“叢林法則”,即“購買債券,明碼標價”。
Kellett的債券分為好幾個等級,最高的一檔是2000萬的債券,一個家庭最多可以“保”三個孩子入學,但這個債券不是想買就能隨時買到。就在前不久,一位朋友去諮詢時,被學校告知暫時無法買到。
還有其它一些等級的債券,比如1000萬是保一個孩子入學;還有些等級的債券購買了也不意味著一定能入學,只是給孩子開通一個面試的機會。
但據Felicity的觀察,學校大部分學生進來並不是靠購買債券,她的兩個孩子就是透過插班考試考進來的。
母子三人的合影
在考試前,兩個孩子並沒有額外做準備,“當時我們的心態是隨緣,能進就進。”
據兩個孩子的描述,Felicity得知老大是在電腦上做測試題,內容包括英語、數學、邏輯分析等,需要額外寫一篇文章並且跟老師進行面談;老二則是讀課本以及做一些簡單的數學。從參加考試到拿到offer,前後只花了一週的時間。
Felicity指出,Kellett的招生是流動的,因為每年都會有小朋友去其它地方上學,這時學位就空出來。
比如,九年級的時候會有一批小朋友到英國讀寄宿學校,這個時候空位就會比較多;但是,如果孩子是Reception(學前班4+)或者Year 1(5歲),學位競爭就會比較激烈,“這個階段的孩子,我聽說現在可能要排至少兩年以上”,Felicity說。
在自由與託舉之間
漫步在Kellett校園,英式教育的基因仍在延續。
Kellett注重學生藝術、音樂、體育的全方面培養。每天放學後,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班,孩子們或在足球場奔跑,或是在琴房彈奏……小學階段功課不多,但到了中學階段,不少科目每週會有作業,也有考試,但頻率遠低於內地學校,“學習壓力也有,但不大”。
如今,女兒鮮少再提起回英國讀寄宿學校的事情,“她現在已經適應得比較不錯了,也交到了比較好的朋友”,Felicity為女兒的變化感到寬慰。
四年過去,英國私校在此刻變成一個越來越朦朧的影子。
自工黨上臺後,英國私校的學費水漲船高,“增加了20%的增值稅”。Felicity與丈夫算過一筆經濟賬:若送兩個孩子回英讀寄宿學校,一個孩子每年就要多花1萬英鎊,加起來並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如果你是一塊金子,你到哪都可以發光。在現在的學校,只要成績還不錯,未來也可以申請到很不錯的大學,反而如果中途又轉學到一所新的學校,孩子又要面臨重新適應的問題,這未必是好事”,Felicity說,“而且Kellett大部分的畢業生都能去到很不錯的大學,他們給學生提供的升學輔導甚至優於不少校外機構”。如果Kellett認為學生在學習的某些方面有潛力,他們還會提供額外的資源給學生“開小灶”,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兩個孩子逐漸長大
至於育兒,Felicity和先生秉持的理念可以用抓大放小來概括。“只要他們在大方向上不要走歪,在小方向上面,他們可以自己做決定。他們因為有了很多的自由,反過來,他們還會去自我約束。”
Felicity舉了個例子,每天晚上7:45,八歲的兒子都會很有節制地停下正在進行的娛樂活動,比如看電視或者玩遊戲,然後自覺地去洗澡、看書,晚上8:30之前去睡覺,而且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人陪,“從小把孩子的習慣培養好後,家長就會很省心”,Felicity說。
離港的行李箱或許某天會再度開啟,但教育遷徙饋贈的禮物已悄然生根:倫敦教會思辨精神,香港磨礪適應能力,而貫穿始終的,是在規則與自由間尋找平衡的智慧。
教育不是選擇完美的土壤,而是讓生命在任何環境都能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本期福利
選擇教育遷徙到香港的中產家庭要準備多少資金?我們收集到一份《香港不同學校型別和收費一覽》,掃碼新增小助手,備註【城市、年級】即可領取👇
近期活動推薦
們特別安排了讓#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參與 的一期探訪。7月31日在上海,3家機構的主講人會分享以下看點:
  • 爬藤&Top30錄取密碼
  • 拋開思維定式,談不同賽道的成長之路(理工科、人文社科、商科)
  • 包玉剛學生親自分享如何從9年級中等逐步逆襲,拿下5所前30商科錄取 & 喬治城卡達如何成功吸引自己,放棄其他offer
  • 美國新政下,中國學生申請美國的影響和應對?
掃碼預約👇
家長社群推薦
留學全知道家長群,準留學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學講座、專題直播、資訊乾貨、課程資源、線下沙龍,掃碼即可進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