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尊享體驗勞斯萊斯古思特系列)
整理:星尚澳洲編輯部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時尚從不等人,但她定義了什麼是“現在”。
6月27日,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透過Vogue宣佈,將尋找新任美國版Vogue編輯總監。
同時,安娜將重心全權放在管理集團,繼續擔任康泰納仕集團全球首席內容長(Chief Content Officer)。

監督全球各版包括《WIRED》、《Vanity Fair》、《GQ》、《AD》、《Condé Nast Traveler》、《Glamour》、《Bon Appétit》、《Tatler》、《World of Interiors》、《Allure》、《Teen Vogue》、《Ars Technica》與《Them》等刊物的編輯工作。
以及《Vogue》的全球編輯總監(Global Editorial Director)。
僅美版《Vogue》將任命一位新的編輯總監,來負責該雜誌在各平臺的日常運營,此職位將直接向 Wintour 報告,這與其他地區《Vogue》的總編輯架構一致。

過去四年來,安娜在康泰納仕的角色大幅擴充套件,她在繼續美版《Vogue》編輯總監的同時,也掌管著如Vogue World和Met Gala等集團大型活動。
因此,任命一位新的美版《Vogue》編輯總監,將讓她擁有更多時間與彈性來支援集團的全球各個市場。

出生在新聞世家的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從小便沉浸在報紙與雜誌的世界裡。
不少網友認為,《穿普拉達的女王》原型就是“時尚女魔頭” 安娜·溫圖爾!
安娜·溫圖爾被認為是時尚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標誌性造型是黑色太陽眼鏡+妹妹頭。

她的父親查爾斯(Charles Wintour)是《倫敦標準晚報》的主編,而繼母奧黛麗(Audrey Slaughter)則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雜誌創辦人。
“你應該成為《Vogue》的主編。”這是父親對她的鼓勵,也成為她人生的起點。
60年代的倫敦,迷你裙風靡,披頭士橫掃全球,安娜一腳踏入時尚圈。
她曾在服裝店工作,也曾短暫學習設計,但很快意識到,“你要麼懂時尚,要麼不懂。”

跨越大西洋:Vogue傳奇的起點
70年代,她登陸紐約,短暫任職於《Harper’s Bazaar》後,逐步嶄露頭角。
1983年,安娜加入康泰納仕(Condé Nast),成為《Vogue》首位創意總監。

五年後,她正式接棒主編,開啟近四十年的時尚統治。
她的第一本封面就打破傳統——模特穿著牛仔褲微笑迎風。這張封面被印刷廠誤以為是錯誤,而她堅信:“我只是感受到,變革的風正吹來。”

元素重組:Met Gala 與封面文化的革新
1995年,安娜開始策劃Met Gala。
這個原本只是一場募款晚宴的活動,被她打造成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時尚盛典。
她精準捕捉時代節奏,將名人文化引入《Vogue》,讓雜誌封面走出T臺,走入每一個生活熱搜。

她的方式,是一種獨特的精準與果敢。
她的批註只有一個字母組合:“AWOK”(Anna Wintour OK),卻成了團隊最安心的肯定。

優雅謝幕:寫下一個時代的句點
在任近40年後,安娜將卸任《Vogue》美國版主編。
她仍將擔任康泰納仕全球內容總監,繼續書寫屬於她的篇章。
在這個數字化重塑媒體格局的時代,像她這樣能定義時尚的人,也許只有一個。

她不是在追趕潮流,而是創造它。
她的離場,並不是結束,而是一次新的美學啟示。

本公眾號所釋出的內容,部分文字、圖片、影片等素材來源於網路,僅用於學習、交流與非商業性用途。我們始終尊重原創、尊重版權,盡最大努力註明來源和作者,絕無惡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之意。
若本號釋出的內容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著作權、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合法權益,請您通過後臺留言或郵件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立即修改或刪除相關內容,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和損失。
請勿直接投訴或舉報,可先友好溝通解決。
本文參考來源: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6-27/anna-wintour-defining-tenure-as-us-vogue-editor-ends/10388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