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拍橫構圖的人越來越少了?

前不久,有個話題登上了小紅書熱榜第一:
橫構圖是對豎屏時代的反抗。
進入話題瀏覽,最高讚的帖子收穫了 2.9 萬贊,所有帖子都使用橫向構圖拍攝照片。

圖片來自 小紅書

幾乎每個帖子下面,都能看到批評豎構圖的言論,在這個話題裡,豎構圖已然成為「大反派」角色。
長久以來,橫豎構圖一直各有自己的簇擁者,在橫構圖浩大的聲勢下,豎構圖的反抗也逐年變強,「豎屏電影節(Vertical Film Festival)」與 2018 年的電影《Searching》的出現,為這場爭論加了一把柴。

2014年 第一屆豎屏電影節(Vertical Film Festival)

多年的你來我往下,爭論愈演愈烈,最終兩者以如此對抗的姿態站在網際網路的聚光燈下,進行一場「手心手背」的辯論。
爭議所在,要從構圖的前世今生說起
19 世紀前中葉,日光蝕刻法和銀板攝影法先後發明,攝影術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日光蝕刻法拍攝的「世界上第一張照片」 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

由於攝影術在當時是新生事物,技術尚未成熟,且此時的攝影媒介成本高昂,需要在銅板上鍍上一層薄銀,等待曝光後再使用水印蒸汽進行顯影,只有少數貴族能負擔這樣「奢侈」的服務,多數用於拍攝自己或家人的肖像,所以還沒有出現統一的規格,一切根據購買服務者的需求來調整尺寸。
在這一時期,橫構圖的全家福和豎構圖的單/雙人肖像,都是常見的選擇。
第一張照片出現後的近一百年,攝影被很多人看作美術的延伸。
彼時,浪漫主義和印象派先後引領美術界風潮,風景畫的地位與數量急劇提升,許多美術家在作畫時會用攝影術作為輔助,比如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愛德華·馬奈就從攝影術中得到啟發,在繪畫中嘗試記錄瞬間的動態感和即時性。

《草地上的午餐》 愛德華·馬奈

而風景畫紀錄的建築、自然等內容,更多是在橫向空間中鋪開,縱向空間就算有元素,也相較於橫向豐富度低得多,所以那時候的風景畫大多數選用的是橫幅紙張創作,與之對應的,起輔助作用的攝影術在運用中也更多地採用了橫構圖。

印象派代表作 《印象·日出》 克勞德·莫奈

由於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經典度實在太高,隨後的百年又過於漫長,攝影術在風景畫強勢的年代裡蓬勃生長,最後蛻變為攝影藝術,去了解這段歷史的人,難免對橫構圖產生更深的印象。
另一邊,在 19 世紀末,攝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技術上來說,已經產生了多次進步,人們開始不滿足於靜態影像的記錄,於是可以拍攝連續畫面的攝影機逐步出現併成熟,標誌著現代電影產業的開端,電影開始正式成為大眾娛樂的關鍵活動;
隨著電影市場的愈演愈烈,電影膠片也出現了許多尺寸,但在橫豎構圖的選擇上,所有的攝影機、放映機制造商以及導演都選擇了橫構圖幅,並逐漸成為傳統影視製作基本原則的一部分。

早期的連續膠片攝影 電影的雛形 圖片來自 @Kodak

這並不是一拍腦門兒做出的決定,一個原因是,人類的視覺系統是稱呈水平分佈在面部,這使得人的水平視線範圍達到了 200 度左右,而垂直視線範圍只有 135 度,這樣的視線差足以填充更多的視覺資訊。

人類視線示意圖 圖片來自 麵包板 @雲深之無跡

不管是放大還是拉遠視角,小到人類的主要活動、空間變化,大到環境的建設與城市擴張,都是在水平方向更加豐富,選擇橫構圖的媒介,更符合商業上物盡其用的規則。
而基於這個原則發展了近百年的電影市場產出了無數經典的作品,每一部著作的出現,都是在為橫構圖這一選擇「背書」,至此,橫構圖徹底與高質量、大成本、經典等詞語掛鉤。
在電影行業繁榮的時代之後,電視與熒幕技術開始成熟,製作媒介與觀看媒介在歷史上首次產生分離,從「拍攝膠片-放映膠片」變為了「拍攝膠片-電視機放映」。
在之後的百年裡,媒介又出現多次變化,但總是交替進行,導致影像的製作流程得到相對完整的繼承,而非全部推到重新定義,許多重要的行業規則都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包括橫豎構圖。
真正的變革者,出現在千禧年後。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個人移動裝置產生質變,世界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手機觀看影像的頻率開始遠遠高於傳統媒介,使用場景發生了巨大變化。
手機是握在手中隨時使用的移動終端,為了保證握持,對寬度有嚴格限制,想要增加顯示面積只能縱向加長,於是可用的觀影面積隨之愈發狹長——還記得喬布斯怎麼讓 iPhone 的螢幕比諾基亞和黑莓手機更大的嗎?把螢幕下方的鍵盤砍掉就好了。

手機進化史

隨著 iPhone 的成功,手機螢幕也從橫版變成豎版,更大的螢幕帶來了更大的內容展示面積,緊跟著 Instagram 與 Snapchat 的流行,圍繞手機螢幕的創作者發現,無論是從觀看體驗還是傳播效率上,橫構圖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強勢,豎構圖反而後來居上,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主動或被動地開始創作豎構圖內容。

早期 iPhone 瀏覽圖片 – Instagram – 抖音

至此,昔年的優先順序在這一刻出現了逆轉。
橫豎構圖無優劣,但所有人都渴望好內容
人們會下意識地選擇門檻更低的體驗目標,這是天性,而電影相較於攝影,在受眾面上有天然的優勢,以至於一定程度上,攝影給出的答案被忽視了。
在攝影藝術地位確立以後,許多經典的攝影流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產生過無數的爭論與理念衝突,在爭論中創造,在創造中爭論,貢獻了無數經典之作,為攝影撰寫了一篇連綿不斷的編年史。
在這部編年史裡,豎構圖的傳世之作從沒有處於弱勢過。
1945 年 8 月 14 日,軸心國陣營最後剩餘的主要交戰國日本接受同盟國發出的《波茨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向美利堅合眾國國民傳達,大戰結束的訊息令大眾在時代廣場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
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在這裡拍下了世界矚目的《勝利之吻》,組成這個畫面的一切元素:主人公、周圍的群眾,無不傳遞著抑制不住的喜悅,成為新聞史上最具影響力、被轉載次數最多的照片之一,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的象徵。

《勝利之吻》

1984 年底,美國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難民營裡拍攝了這張照片——這位 12 歲的女孩,剛剛目睹父母在轟炸中身亡。

《阿富汗少女》 史蒂夫·麥凱瑞

《美國攝影》雜誌總編戴維·斯科諾爾在評論阿富汗女孩眼神時說:
那感覺有點像是蒙娜麗莎。你無法一下子讀懂她目光中的深意。她害怕嗎?憤怒嗎?絕望嗎?還是對自己的美麗非常自信?每次你看這張照片的時候,你讀出的意思絕對不一樣。任何一張能永世流傳的照片都應該是這樣!
1985 年 6 月,《國家地理》雜誌將這張照片作為封面,極大程度推動了各國民眾對 20 世紀 80 年代阿富汗衝突和難民局勢的關注。
所以只要作品內容質量足夠高,無論橫豎構圖傳遞的力量同樣有力,兩者唯一的區別,只是適用的題材不同。
橫構圖剛好是人類視線的泛焦範圍,更具視覺舒適感;並且能保留更多的水平畫面,交代足夠豐富的資訊,從而帶來強烈的敘事感與臨場感,將你一把拉進照片裡,目睹事件發生的那一刻;

評論來自 小紅書 @白日夢想客

而豎構圖則像人類眼睛的聚焦區域,人類可以觀察到這個區域內微小的細節,更適合主題突出、極具衝擊力與感染力的畫面,帶來強烈衝擊和情緒感染,或是以單張照片表達藝術理念的形式。
兩種構圖各司其職,成為攝影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類是社會型動物,渴求從別處尋找觸動、共鳴與啟示,是我們刻在基因裡對抗孤獨的本能,這種需求驅使著人們去創作和分享,一個高質量的作品,無論採用何種構圖方式,都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只有透過不斷提升內容的質量,才能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中,真正觸動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