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先艾|漫話貴陽小吃

西南三省各有地方小吃,成都的“龍抄手”“賴湯圓”、昆明的 “過橋米線”,我都去領教過,確實別有風味。貴陽家喻戶曉的小吃也有好幾種。首先讓我來介紹我們的腸旺面,聽說出名最早的要數解放前南京街(今中華北路)的蘇腸旺。他家的麵條,是加雞蛋的白麵粉擀的,肉湯味派,麵條上的澆頭,有脆小粉腸、肥大腸(又名馬蹄),加上旺子(豬血),再倒上一點紅油,並不太辣,非常可口。現在腸旺面在貴陽街市上已成為人們普遍的早點了。這類麵館都比較小,容納不了很多人,營業員便把一張又一張的小方桌擺到門外甚至人行道上。食慾很強的客人,一碗不夠,再來一碗。熟悉本地小吃的同志告訴我,近年來還能繼承“蘇腸旺"優良烹調傳統的只有一家“陳腸旺”,其他的館子都一般化了。
腸旺面
“老不管”(館子名)的餛飩,可以與“龍抄手”齊名,包餛飩用了精選的肉餡,外加切碎的新鮮蝦米,皮薄,湯濃,重質不重量,每碗十個。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忽然減為八個,味道也不如以前了。川劇院的一位調皮演員,馬上給它編了一個十七字的順口溜,略加諷刺:“一齣小河坎(地名),有個‘老不管’,餛飩才八個,一碗。”這首三句半的詩流傳很廣,營業不免受到了一些影響,不久又恢復成了十個。
三牌坊(今中華南路)雷家的豆腐丸子,也一度出名,一家老小男女親自動手,精工細作,從選豆子,把豆子碾碎磨成豆粉,直到做成丸子。豆腐極嫩,表皮炸得也脆,扁圓形,端上桌子,香氣撲鼻。不過做這種丸子的技術,久已失傳了。
豆腐丸子
還有珠巢井(今蔡家街)的湯圓,與畢節湯圓比美,因為它是用米漿的沉澱來做的,餡子品種較多,加上芝麻和浮油,皮薄、餡厚是它的特色。
餌塊粑也是貴陽人最愛吃的食品之一。每到春節前夕,大多數的人家都自己做出來招待客人;親友之間,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如果一時吃不完,還可以根據餌塊粑的大小,裝進缸子或罈子裡,能夠儲存兩三個月。晚清詩人鄭知同(著名經學家和詩人鄭珍之子)做過一首《餌塊粑歌》,充分表現了他對家鄉土產的喜愛之情。我在這裡抄上他的一些精采的描繪:
“餌塊粑,為枕長。煩挼稻粉調豆漿,白肥不異燻豚樣。巨釜蒸之安以床,隔廚已遠聞甘香。出籠柔滑何晶光,切來冰片盤高張。藐哉豚耳與狗舌,壓殺粔籹傾餦餭。十人食一那可盡,一人負十重難當。……”
餌塊粑
除了小吃之外,我附帶談一下我們的兩種名菜:一是“宮保雞丁”,做法是挑選一隻嫩雞,專取胸脯和兩腿的肉,切成松子那樣的小顆,用油先爆後,加上姜、蒜、大蔥,拌勻下鍋,接著再加醬油、辣椒、白糖、甜醬、英粉等作料,炒到一定的火候便舀起來。它的特點是鮮嫩微辣,味道遠遠超過普通的炒雞丁或者辣子雞丁。相傳這是丁葆楨最讚賞的一種做法。丁是貴州織金縣人,咸豐年間,任山東巡撫,殺了慈禧寵幸的太監安德海,當時舉國都佩服他的膽量。大家稱他丁宮保。貴陽雪涯路有丁公祠。一說這種炒雞丁的方法是他“發明”的,因此得名。
又一是“培養正氣雞”。抗日戰爭時期,貴陽銅像臺(今噴水池)附近的打銅街,有一家專賣燉雞的小館子,掛著一塊黑漆金字的小招牌,上書“培養正氣“四字,雞燉得很爛,絕對原湯,味道鮮美,這種燉雞特別適應老年人滋補的需要,每天定量出售、決不多賣,需要預先定座,營業員的態度十分和藹,對待主顧,一視同仁,臨時前往,連達官貴人都不照顧,這種情況在舊貴陽是罕見的。這家館子經常食客盈門。桂林淪於日寇,田漢同志到重慶去,路過貴陽,停留了一些日子,我曾請他去吃過一次“培養正氣雞”,他讚不絕口。
1954年,參加慰問解放軍,田漢同志又從北京來到貴陽。舊地重遊,他感到很高興。某天上午,他在貴陽人民劇場給戲劇界作了一個很長的報告,毫無倦容,還要我陪他上街散步。已經到了午飯時間,他忽然發覺劇場離打銅街很近,興致勃勃地對我說:“老蹇,那回你作東,今天該我來回請你了,我們去吃‘培養正氣雞’好不好?〞不料我們到了那條街,轉來轉去,卻再也找不到那家小館子了。問起附近的商店,才知道“培養正氣的老闆回了家鄉,館子已經停業好幾年了”。田老聽後,悵然若有所失。我們只好回到劇場門口的漢雲樓去解決午餐。
節選自蹇先艾《漫話貴陽小吃》
編輯:augustish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本公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