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擴充套件GeminiCodeAssist,支援Atlassian、GitHub和GitLab

作者 | Renato Losio
譯者 |  劉雅夢
策劃 | 丁曉昀
谷歌(Google)最近宣佈在 Gemini Code Assist 中支援第三方工具,包括 Atlassian Rovo、GitHub、GitLab、Google Docs、Sentry 和 Snyk。私有預覽版本使開發人員能夠直接在 IDE 中測試被廣泛使用的軟體工具與個人 AI 助理的整合。
Gemini Code Assist 提供與市場領導者GitHub Copilot 類似的功能,為 AI 輔助應用程式開發提供包括 AI 程式碼輔助、自然語言聊天、程式碼轉換和原生代碼庫感知在內的功能。在私有預覽版本中啟動這些工具,可以將即時資料和外部應用程式訪問直接整合到編碼環境中,在增強功能的同時減少了干擾。谷歌高階總監 Ryan J. Salva 和谷歌集團產品經理 Prithpal Bhogill 寫道:
認識到開發人員使用的各種工具,我們正在與許多合作伙伴合作,將他們的技術直接整合到 Gemini Code Assist 中,以獲得更全面、更高效的開發體驗。這些合作伙伴以及其他更多的合作伙伴,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在透過增強 SDLC 的工具訪問資訊的同時,保持在他們的編碼流程中。
根據文件,受支援的第三方工具可以基於 OpenAPI 標準或使用者提供的 YAML 檔案,將任何自然語言命令轉換為引數化的 API 呼叫。GitHub Copilot Enterprise 還包括用於減少上下文切換的 擴充套件。谷歌雲(Google Cloud)的高階總監兼首席佈道師 Richard Seroter評論道:
谷歌通常不是第一個。在我們真正進入遊戲之前,已經有搜尋引擎、網路電子郵件、線上媒體和基於 LLM 的聊天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贏得了進入排行榜的機會。最新訊息?Gemini Code Assist 並不是第一個 AI 輔助的 IDE 工具。但它越來越好了!
由於編碼輔助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最有前景的領域之一,Salva 和 Bhogill 補充道:
Code Assist 目前為開發人員提供了傳統 API 和 AI Agent API 的自然語言介面。透過加入我們的合作伙伴計劃,合作伙伴可以快速輕鬆地整合到 Code Assist 上。初始化過程非常簡單,只需提供一個 OpenAPI 模式、一個工具配置定義檔案和一組用於驗證和調整整合的質量評估提示。
這並不是最近唯一一個影響 Code Assist 的公告,對 Gemini 2.0 Flash 的支援也是一個重要的公告。在 Gemini 2.0 的支援下,Code Assist 現在提供了一個更大的上下文視窗,使其能夠理解更廣泛的企業程式碼庫。據谷歌稱,這種新的 LLM 旨在透過提供更高質量的響應和更低的延遲來提高生產力,使使用者“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不間斷的流程狀態”。在 《70% 的問題:關於 AI 輔助編碼的殘酷事實》 一文中,Addy Osmani 警告道:
人工智慧並沒有讓我們的軟體變得更好,因為軟體質量(也許)從來沒有主要受到編碼速度的限制 (……) 人工智慧所做的是讓我們更快地進行迭代和實驗,透過更快速的探索可能會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目標不是更快地編寫更多的程式碼,而是為了構建更好的軟體。如果使用得當,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但我們仍然需要知道什麼是“更好”,以及如何實現它。
Code Assist 目前支援透過 OAuth 2.0 授權程式碼授予型別對合作夥伴 API 進行身份驗證,谷歌計劃在未來增加對 API 金鑰身份驗證的支援。定價基於每個使用者、每月的許可證,並有每月或每年的承諾。許可證的價格從每位使用者每月 19 美元到 54 美元不等。可以使用谷歌表單 來請求訪問程式碼輔助工具的私有預覽版。
作者介紹
Renato Losio 作為雲架構師、技術主管和雲服務專家擁有豐富的經驗。目前,他住在柏林,以首席雲架構師的身份遠端工作。他的主要興趣領域包括雲服務和關係資料庫。他是 InfoQ 的編輯,也是公認的 AWS 資料英雄。你可以在領英上與他聯絡。
原文連結:
https://www.infoq.com/news/2025/01/gemini-code-assist-tools/
宣告:本文為 InfoQ 翻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今日好文推薦
純血鴻蒙微信 App 正式上線!依然使用了 Flutter,依然沒說清哪裡用了Flutter
大模型經驗為零?他們卻在 12 個月內搞出了 AI 智慧體程式設計神器!
“要點臉吧!”大模型巨頭“吸血”網站資源無底線,開發者怒訴:“這簡直在摧毀整個網際網路”
大廠新年第一裁,微軟全部門危!內部員工:客戶寧願跳槽也不想與我們 IT 部門打交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