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新東方在北京釋出《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發展報告》。報告中資料統計顯示,在留學前,有過國外學習經歷的人群呈現出穩步遞增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學生透過短期留學專案先行體驗國外高校的環境和氛圍。其中,夏、冬令營和國際遊學營是學生們參與較多的專案。短期交換專案也受到青睞,參與人數佔比連續4年增長明顯。
短期留學專案具體有哪些,包含什麼內容?家長、學生選擇這類專案有哪些考量?
打破資訊差
“今年暑假,我想給孩子報名一個研學專案,提前感受一下國外校園生活。”廣東家長陳玉女士說,“家長可以借短期海外專案引導孩子主動學習,說不定哪次經歷就會對孩子影響深遠。”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歐洲的遊學專案,很有意思。”劉梓是一名初中生,他說:“除了英語變好以外,我發現了自己對生物工程的興趣,希望在高中繼續研究這個。”

AI配圖
“短期出國學習專案讓家長和學生對國外環境有初步體會,這能幫他們作出更客觀的留學選擇。”澳美加教育管理公司鄭慶瑞認為,這種“沉浸式體驗”可以打破資訊差。學生能親身感受留學意向地的校園文化和日常生活節奏,家長也能直觀瞭解當地的環境、社會風貌以及子女可能面臨的挑戰。
“但要真正達到這個效果,專案的設計相當重要。”鄭慶瑞說,“一個高質量的短期出國留學專案,知識學習和參觀體驗的時間分配要合理。真實課堂旁聽或參與、與本土師生的交流、走訪當地等環節都應當被納入。”
就讀於北京科技大學的於淼淼說:“我假期有去美國的旅行計劃,聽說舊金山大學有面向公眾的校園參觀和講座服務,可以在官網預約,這樣我可以沉浸式參訪大學校園,提前感受校園氛圍、課程設定,規劃自己的留學生活。”
深圳大學的陳凡曾參加學校的短期交換專案,他坦言,這段經歷令他印象深刻,並且幫助他申請到了研究生專案。“去紐約學習的半年裡,我不僅收穫了豐富的體驗,也得以結識當時數學課的教授。回國之後,我們依舊保持聯絡。後來我想申請金融數學的碩士專案,他願意做我的推薦人,這讓我很感激。”
提升軟能力
短期留學專案較多,多為“夏季學校”“研學旅行”“海外訪校夏令營”等體驗類專案,幫助學生在跨文化的場景中開拓視野,提升軟能力。
例如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推出的暑期研學營,帶領學生參訪調研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羅蘭大學、匈塞鐵路總公司等,學生可以與聯合國官員、外國專家當面交流,瞭解人工智慧、新能源、環境保護等熱點問題發展動向。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協會相關負責人說:“豐富有趣的短期留學行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南半球的自然與文化,吸引了許多家長前來詢問。例如野生動植物保護義工之旅帶學生親近大自然,透過公益活動培養全面素養。”
“紐西蘭自然風光美麗,近年來遊學專案受到關注。”紐西蘭教育國際推廣局高階經理葉方珉介紹,“目前參加專案的學生多來自國內的國際學校。遊學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短期體驗,學生一週在學校學習,一週在校外遊玩;另一種是‘全真插班’,和在當地上學一樣,時間2周到4周不等,也叫‘微留學’,學生可以為長期留學做準備。”
“在帶學生進行戶外研學活動時,我們是採取‘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案式學習,會給學生一個主題或活動單。”一名有遊學專案經驗的老師介紹,“在實地考察中,學生走到戶外,到實地場景透過活動單的指引學習新的知識點或概念。活動結束時,學生們通常會很踴躍地分享今天做了什麼,在這個活動裡發現了什麼,互動效果相當不錯。”
“和旅遊是不一樣的”
對於家長來說,短期出國留學專案花費不小,含金量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李先生是一名湖北家長,他曾為孩子報名前往英國的遊學專案,對此頗有經驗:“前往英國、美國的遊學專案價格通常在3萬元以上。考察專案時,招收學生的數量很重要。比如有的專案收學生多,質量就不好保障。人數在30人以內,便於老師管理,孩子體驗感也比較好。”
“遊學和旅遊是不一樣的。”李先生說,“我們期待的不是走馬觀花地遊覽,而是希望孩子能深入當地學校的課程體系,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國際視野。”
曾經做過遊學領隊的王老師表示,當前出國安全風險成為家長的顧慮之一:“在海外,出行安全、校園治安等因素都會讓家長謹慎考慮,他們在報名前就會仔細詢問,同時考察專案的具體安全保障預案、帶隊老師的應急處理能力和經驗、是否包含全面的醫療保險和緊急救援服務等。”
相關留學專家提醒,設計短期出國留學專案的初衷,是希望為學生開啟一扇成長的窗戶,然而部分家長對參加專案得到的證明、推薦信等過於看重,這可能導致孩子在專案中本末倒置,忽視體驗和探索本身。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