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大風文字
印巴空戰兩天後,印度突然提出停火,巴國不知是計,點頭同意,並下達了停火命令,飛行員都脫下了航空服,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就在這時,印軍大批導彈襲來,五個空軍基地頓時濃煙滾滾,炸聲震天。五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犧牲,戰機被毀。

網路大譁,有人指責,紅旗-9BE為何沒攔住?
經過一段時間調查後,巴空軍基地的損傷出臺,作為國產紅旗-16、紅旗-9防空系統,第一次轟炸時竟然連值班員都不在崗,第二次則攔截了絕大多數的高速導彈群。紅旗的首份戰報雖然算不上精彩絕倫,但也還算優秀。
只不過是被慘重的損失淹沒了。
印軍在停火前的突然襲擊顯然是吸取了5月7日凌晨的教訓。
當時的第一輪空襲,戰鬥機隊伍剛剛升空,還沒來得及越境,就被殲-10CE搶先發身導彈迎頭痛擊。
大量空基導彈沒來得及發射出去,就被擊落五架。
被擊落的一架蘇-30MKI殘骸附近甚至還發現了還未發射的“布拉莫斯”導彈。
在10日組織第二波空襲時,印度有了的失敗經驗,動用了超過200枚“布拉莫斯”和“斯卡普-EG”,前者空射射程400多千米,後者則是陸基版本。

更龐大的導彈規模加上精心設計的發射陣位,對巴基斯坦防空系統造成了很大壓力。最重要的是,因為巴基斯坦嚴重缺乏國防縱深,印度導彈升空後留下的反應時間很短,不管是ZDK-03預警機,還是掛彈巡邏的殲-10CE、“梟龍”Block3,都無法有效參與攔截。
真正的攔截主力,是電子戰系統和地空導彈。其中前者主要針對“布拉莫斯”,併成功“改變多枚‘布拉莫斯’飛行方向,甚至有部分飛往阿富汗邊境”。
這個結果,相當符合“布拉莫斯”作為俄製裝備,抗電子干擾能力極差的情況。
不過,仍然有部分“布拉莫斯”沒有被幹擾,再加上基本不受影響的歐洲“斯卡普-EG”,都只能交給紅旗-16E和紅旗-9E來攔截。
巴基斯坦裝備的型號比較繁雜,實際上有早期的紅旗-16E、後期紅旗-16FE、FD-2000和紅旗-9BE四類子型號。
其中效能最佳、在7日表現出色的紅旗-16FE和紅旗-9BE數量稀缺,加起來也只有六套,都部署在北部伊斯蘭堡附近。其餘效能較差的早期型號,則分佈在中、南部。

在這輪導彈襲擊中,損失比較大的五個空軍基地,有三個位於中部,一個位於南部,一個位於北部,而且距離伊斯蘭堡比較遠。
北部的努爾·汗基地損失一架C-130身後;南部伯拉利基地被一枚“布拉莫斯”命中機庫,造成包括一位中隊長在內的五名人員身亡。
中部三座基地未見裝備和人員損傷,但都被炸中跑道,機場建築也不同程度受損。
來襲導彈數量最大、防空壓力最大的北部,因為紅旗-9BE和紅旗-16FE的傑出表現,實際上損失最小。
中部防空比較薄弱,又是密度僅次於北方的遇襲區域,損失最大。
南部雖然防空同樣薄弱,不過印度本身就沒扔過去多少導彈,所以情況也不嚴重。
接下來巴基斯坦解決防空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升級手裡已有的FD-2000和LY-80,同時採購更多的紅旗-16FE和紅旗-9BE。
但是,以巴國的國力,資金負擔不起, S-400和“愛國者”售價都已超過10億美元,紅旗-9BE哪怕價格只有一半,巴基斯坦也難以承擔。

另一個辦法就是拓展ZDK-03或者更先進中國預警機裝備規模,同時對薩博-2000進行升級,打造有大量預警機支援的空地一體防空單位,甚至將殲-10CE和“梟龍”Block3納入體系,可以配備霹靂-15,既便宜又高效。
大動作來了,巴鐵港口被封,170萬巴軍作出選擇,印度忙著搬兵 以色列被曝透過軍用運輸機向印度輸送武器
印巴這對老冤家又槓上了。5月3日,印度突然宣佈禁止巴基斯坦船隻進入本國港口,不到24小時,巴基斯坦反手就還了一記“禁航令”,兩國港口瞬間變成“互斥磁場”。這可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秀——印巴之間的貿易額早就降到冰點,這種“你封我也封”的操作,本質上就是在互相噁心對方。

但這還只是開胃菜。
早在4月23日,印度就單方面撕毀《印度河水條約》,切斷了巴基斯坦下游的水源供應。這條維繫巴基斯坦農業命脈的“母親河”被掐斷,直接導致旁遮普省和信德省35%的農田面臨絕收,200萬人的飲用水源被汙染。更狠的是,印度還在傑赫勒姆河上游開閘洩洪,4500立方米/秒的洪水直接灌向下游,50多個村莊瞬間變成澤國。這種“斷水+淹田”的組合拳,擺明了是要把巴基斯坦往死裡整。
面對印度的步步緊逼,巴基斯坦170萬軍隊已經進入全面戰備狀態。
從克什米爾前線到內陸省份,SH-15型155毫米車載加榴炮、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源源不斷地開赴邊境,連學校操場都被改造成急救營,孩子們戴著頭盔練習戰場救援。
更硬核的是,巴基斯坦軍方5月3日突然試射“阿布達利”地對地導彈,射程覆蓋印度全境,這既是向印度秀肌肉,也是在警告國內的恐怖組織:別想趁機搞事情。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的恐怖襲擊導致26名遊客死亡,本來是莫迪政府安保不力的鍋,但他卻一口咬定是巴基斯坦支援的武裝分子所為,強行把民眾的怒火引向外部。
這種“甩鍋外交”在印度國內確實奏效了——反對派的批評聲被淹沒在民族主義情緒中,但代價是印巴關係徹底惡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一邊高調備戰,一邊偷偷搬救兵。
以色列被曝透過軍用運輸機向印度輸送武器,美國C-17運輸機也頻繁出入印度西部機場。
但這些外援的效果存疑:印度此前向以色列出口的炮彈曾在炮管內爆炸,炸死3名以軍士兵,這種“豬隊友”表現讓國際社會對印度軍工質量打上問號。而美俄等大國雖然嘴上說“希望和平解決”,但實際都在觀望——俄羅斯忙著俄烏衝突,美國深陷中東泥潭,沒人願意蹚這攤渾水。
最危險的是,印巴都是擁核國家,巴基斯坦甚至公開宣稱“將動用一切力量包括核武器”。這種“核威懾”看似瘋狂,實則是巴基斯坦在常規軍力劣勢下的無奈選擇。根據《印度河河水條約》,巴基斯坦80%的水資源依賴印度上游,這種“命脈被掐”的感覺讓巴方不得不亮出底牌。而印度這邊,雖然“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殲-10CE逼退,但莫迪政府騎虎難下——如果現在收手,國內反對派會把他撕成碎片。

這場衝突的結局可能比想象中更荒誕。印度的目標根本不是佔領巴基斯坦,而是透過“溫水煮青蛙”式的消耗戰拖垮對手。切斷水源、封鎖港口、支援恐怖組織,這些手段都是在削弱巴基斯坦的經濟和社會穩定。而巴基斯坦的反擊雖然強硬,但受限於國力,很難對印度造成實質性傷害。最諷刺的是,印巴衝突的核心——克什米爾問題和水資源爭端,本質上都是英國殖民時期埋下的雷,現在卻要讓兩國人民用鮮血來買單。
現在,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南亞次大陸。
如果印巴真的打起來,後果不堪設想:核戰爭風險、難民潮、能源危機……
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全球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170萬巴軍枕戈待旦,當印度忙著向以色列買武器,當大國在一旁冷眼旁觀,這場“狼來了”的遊戲,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收場?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