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氣清景明養心性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時節,氣溫回暖、雨水漸增,正是調肝健脾、舒暢情志、行氣化溼的養生佳時。
提起中醫養生,自然繞不開中國醫家鼻祖——扁鵲,他開創瞭望聞問切、辨病論治醫學體系,讓魯公扈、趙齊嬰互換心臟,讓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也流傳很廣。作為我國第一位被正史立傳的醫家,由於醫書失傳,他的醫術已久不可考。2012年出土於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三號漢墓中的900多枚醫學竹簡,讓扁鵲的醫學經典得以重見天日。
失傳2000年的“扁鵲絕學”
2012年7月,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三號漢墓出土了900多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和一尊製作精良的“經穴髹漆人像”。此次出土的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療馬書》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製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個系統的醫學體系。
原圖提供:視覺中國
這些醫家傳承之書,或來自戰國名醫扁鵲及其弟子。內容涉及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醫學知識領域,更是首次系統論述了中醫脈診原理,開創瞭望聞問切、辨病論治之先河,是同歷史時期最大篇幅的中醫理論與實踐著作,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在後世仍廣為流傳。
2000多年前的醫書今天還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治六十病和齊湯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方製劑專書,其中的藥物製劑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和規範,這反映了當時方劑使用的實際情況,為考證經典名方的來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讓“黑黢黢”的醫學名作重見天日
這900多枚醫簡剛出土的時候已經炭化,只能大致看出這些黑黢黢的東西是竹製品。再加上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層層疊壓、殘損糟朽,殘缺散亂的現象非常嚴重,更別說要看清上面寫的是什麼了。
簡牘出土時。圖片來源: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文保工作人員首先將其整體提取運回實驗室,採用數字影像處理技術,對竹簡的擺放位置、疊壓次序等進行科學記錄。之後就是對竹簡進行脫色處理。飽水簡牘出土後,表面顏色發黑,字跡難以辨識,修復人員採用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技術,讓文字可透過肉眼清晰識讀。
左:脫水後;右:脫色後。圖片來源: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除了脫色,還要使用表面活性劑和生物鹼對竹簡進行溶脹復形,讓竹簡的外形尺寸基本達到幹縮前的水平,竹簡上的文字筆畫也得以舒展。最後透過脫水定型,竹簡的字跡清晰可見,在溫溼波動的情況下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就這樣,歷時十多年修復、還原、研究,研究人員終於釋讀出約2萬字,也證實了數支簡上“敝昔曰”的“敝昔”就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
清明已至,氣清景明。扁鵲醫書跨越悠悠千年,這一座養生寶藏,指引我們借古鑑今,於此時節汲取古人養生精華,悉心調養身心,穩穩擁抱健康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資料: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學術支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編輯:宋慈
稽核:朱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