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日報記者 羅雲鵬
“一塊豆腐兩塊,買三塊要花幾塊?”儘管來中國工作已有時日,面對中文裡的“燒腦”提問,從事演員行當的西班牙人大衛還是會顯得力不從心。
一次偶然的契機,大衛接觸到一款名為“時空壺”的人工智慧(AI)同傳耳機。“現在不僅聽得懂,而且不會在感謝同事時說‘我會給你好果子吃’了。”他說。
一聽一說間,如何跨越語言障礙?4月初,科技日報記者在深圳時空壺技術有限公司體驗到了“時空壺”的方便實用——兩個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各自佩戴一隻耳機,透過連線手機端App,來言去語便可即時互譯,實現“無感溝通”。

時空壺AI同傳耳機App介面。
靈感源自巴別魚
“意外!”深圳時空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田力如此描述創業靈感的閃現。
“十多年前,我的父母在歐洲旅遊時突發疾病。面對醫生詢問,卻因手機中的翻譯軟體操作繁瑣、識別遲緩,險些延誤救治。”田力說。
這次經歷深深觸動了田力。他意識到,依靠翻譯軟體雖能解決簡單的日常溝通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仍需一種“沉浸式”體驗。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翻譯裝置?
道格拉斯·亞當斯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裡巴別魚的形象浮現在了田力的腦海中。
巴別魚是這部小說中的一種虛構生物,植入耳內,可即時翻譯宇宙任何語言,消除交流障礙。
田力說:“耳機,不正是一個完美的‘巴別魚’嗎?”
當使用者說話時,語音識別技術精準捕捉聲音,並將其轉化為可處理的文字資訊;在傾聽者的耳中,耳機則將翻譯後的文字,轉化為自然流暢的語音輸出。

受訪者供圖
把靈感和構想裝進商業策劃案,田力將初代“時空壺”構想放在了海外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先獲取使用者的反饋,再決定專案的可行性。
在這一過程中,“耳機只能翻譯、不能聽歌,功能有點少……”這樣的反饋層出不窮。
田力陷入沉思:要不要向用戶妥協?
“產品本身體積就很小,如果按當時的元器件整合水平,即便做出一個‘既能、又能、還能’的產品,各種功能都會大打折扣。”田力分析道,“就像瑞士軍刀,功能疊加只會讓每個刀刃都不鋒利。”
經過反覆斟酌,田力決定:“即便眾籌金額會受限,也要先保證翻譯功能好用。”
2018年,在獲得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後,初代“時空壺”同傳耳機的商業案從檔案走向代工廠,隨之量產。

時空壺首款開放式AI同傳商務耳機。
佈局亞馬遜、架設獨立站、投放廣告……成功出圈後,“時空壺”的出海之路按下了加速鍵。
反覆驗證破難題
初代“時空壺”同傳耳機略有所成,讓田力和團隊下定決心乘勝追擊。
2019年,“時空壺”ZERO系列翻譯機在日本眾籌資金超過7000萬日元,在中國臺灣也取得不錯的成績,眾籌金額超過2200萬新臺幣。
然而,這款隨身翻譯機發布還不到兩個月,境遇急轉直下。
“我們當時向工廠下單了20萬臺,但隨之而來的差評讓退貨率不斷上升,直到現在還有幾萬臺積壓在倉庫裡。”田力說。
田力與團隊“閉門思過”。透過拆解使用者反饋的2000多條意見,他們發現,核心痛點是降噪功能差導致翻譯效果不佳。
這一次經歷,也讓田力與團隊認識到,要將產品推向市場,還需要在不同場景裡反覆驗證。
“過去市場上沒有這類產品,所以每一步都是‘從0到1’的探索。”深圳時空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石偉說。
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從工廠到市場,3年間三代產品迭代,這樣的驗證週而復始。
在這一過程中,團隊破解了“雙工通訊”難題,改寫了傳統藍牙耳機的單向傳輸特性,創新演算法讓兩隻耳機實現雙向即時互譯。產品也從入耳式到掛耳式,再到多語多向同傳AI翻譯終端,不斷豐富。
“我們研發了一套全球首創的演算法,它可以在方向上和距離上對聲音進行判斷。”田力說,“這樣使得收取的聲音能被翻譯得更為精準。”
與此同時,“時空壺”獨創的向量降噪演算法,透過三麥克風陣列實現聲音定向捕捉。
“這如同為聲音世界裝上了‘顯微鏡’。”石偉說,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利用降噪技術,完全消除說話者以外的雜音、噪聲。
“無感溝通”在路上
一邊不斷升級通訊、降噪技術和演算法,一邊從使用者和同聲傳譯從業者的反饋中彌合語言背後的邏輯差異,田力的目標是實現“無感溝通”。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目前同聲傳譯最快的響應速度是2秒到3秒,而且這隻有世界頂尖譯員才能做到。
2023年,記者在深圳高交會現場與德國採購商透過“時空壺”交流時,尚有幾秒延遲;如今當記者再用新產品與他人測試時,幾乎感覺不到“時差”。
“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佈局200餘臺伺服器,以確保海內外使用者都能有良好的體驗。”田力說。
在企業文化牆上,不僅展示著每一代產品,也記錄著產品背後的使用者故事。

時空壺文化牆。
“現在我什麼都可以聽懂了!”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烏茲別克代表團使用“時空壺”瞭解中國文化時,副團長卡莫爾丁·埃爾加舍夫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時下,搭載Babel OS同傳系統的新款耳機,支援40種語言、93種口音即時互譯,已遠銷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發到美國的,這是發到法國的,這是發到西班牙的……”在深圳時空壺技術有限公司的倉庫裡,公司首席市場官吳衛兵表示,“時空壺”海外銷售額佔比達70%,今年的訂單已經排到將近6個月之後了。
當前,這個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團隊,已集合演算法、聲學、嵌入等領域的50多名研發人員,手握100多項全球專利認證。
“技術因解決問題而生,解決問題只能一步一個腳印來,沒有任何捷徑。”田力說。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科技日報記者 羅雲鵬 攝
編輯:王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