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北方迎來了入冬以來最明顯的一輪降溫,帝都從此開始了0±度的階段。坐在窗邊的工位上,腳也開始隱隱發涼了。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準備上週的冬裝專場(點選閱讀:暇步士+安德瑪雙品牌冬裝專場),跟同事們選褲子的時候,曾經探討過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人上半身和下半身的保暖需求有那麼大的差異。
在探討中也發現,大家對於下半身的保暖需求,有挺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腿不怕冷,有人卻覺得“人冷先冷腿”,還有人因為冬天只穿一條褲子,總被家裡老人唸叨“會得風溼”。
之所以我們會有這麼多衝突的關於腿部保暖的看法呢,其實是人不同部位生理結構的差異造成的。

人類是恆溫動物,我們會透過調節產生熱量和散熱的速度,來保持體溫的穩定。但人身體不同部位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對於保暖或者散熱的要求也不同。
比如人身體最不怕寒冷的:腦袋。畢竟作為人體CPU,這裡是人體消耗能量最多的地方,就算沒有多少保溫的脂肪組織,卻不怕冷,反而要注意散熱。即便那些生活在極寒地區的人們,身上裹得裡三層外三層,臉還是經常露在外面,不容易凍壞。

而腦袋下面的軀幹部分,是人體大部分重要臟器的所在地,這裡是最需要控溫的區域,人體最喜歡在這裡堆積脂肪。在進化的漫長歲月中,老祖先借助著這些脂肪熬過無數個冬天。
而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偏愛選擇防寒馬甲類的產品,因為它很符合我們要加強對身體最需要保暖的部位的本能。

當然到了夏天或者劇烈運動的時候,上半身也是最需要散熱的部分。下面是一篇論文中關於劇烈運動的出汗量分佈圖:雖然運動的主要是四肢,但出汗的部位卻是在頭和上半身。

這麼說起來,在人體這個大家庭裡,四肢的地位挺牛馬的。負責出力,但卻沒那麼被“在意”。畢竟沒有太多重要的臟器,就算體溫變化幅度大點也沒事。
而且在四肢中,腿對於溫度的感知更遲鈍。從下面這個研究人體溫度感知的論文附圖中可以看出來:手臂是人體重要的感知工具,有很多溫度感測器,可以更準確快速地感知到溫度變化。但腿部,尤其是小腿對於寒冷的感知就沒那麼敏感了。

所以在人體的各部位中,腿的確是相對不那麼怕冷的。這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也是有好處的 ——腳和腿是最貼近地面的部位,不怕冷可以增加我們冬季戶外活動的能力,避免一踩到冰冷的地面就凍得受不了。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下半身的“供熱”模式,也和上半身的軀幹部位有很大不同。頭部和軀幹的臟器,是7*24小時在運轉的,相對穩定地產生熱量。但下半身產生熱量的能力則主要取決於我們是否在運動。
腿部是人體肌肉最發達的部位。下面兩張圖對比了人體不同位置的肌肉量。在人體肌肉量的分配中,主要負責站立、行走、奔跑、跳躍的大腿遙遙領先(當然不只是人類,我們肯定還熟悉雞鴨、牛蛙等很多兩足動物的肌肉分佈),其次是臀肌和小腿。
上半身的肌肉量相對就少很多,主要也是在肩和手臂,之後才是背肌。


在運動的過程中,人體會向四肢輸送更多的營養.四肢,尤其是腿部的肌肉在運動的同時也會產生很多熱量。
但如果我們沒有運動,而是在某個地方站著或者坐著不動,那麼上肢可能還有一些活動(刷手機打個字點個贊啥的),腿部的運動就很少了。而腿部獲得的營養少,產生的熱量少,相對又沒多少脂肪保暖,就會容易讓人覺得“人冷先冷腿”,需要跺跺腳來活動暖和一下。
尤其是本身新陳代謝慢的老人家,更容易覺得腿寒。
人一生中,嬰幼兒的時候基礎新陳代謝最快,因此其實是相對最不怕冷的,光著腳到處跑也沒事。而隨著年歲增長,新陳代謝逐漸降低,到了老年的時候,新陳代謝速度減緩,同時運動量又少,所以老年人的感受就是身體容易發冷,不舒服。
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降溫就腿冷,因此也更容易出於好心和關愛,來提醒年輕人多穿厚褲子,厚鞋。但被提醒“穿秋褲”的年輕人來說,腿上穿那麼多層褲子,往往又不舒服又熱,產生逆反心理就很自然了。更何況,穿太多運動就麻煩,不運動就更怕冷穿更多,身體也會不適應正常的溫度變化。如果進入這種一到冬天就裹著不動的惡性迴圈坑,想出來也很辛苦。
對於不同年齡、不同生活模式的人來說,需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褲子穿法,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景下,需要更靈活地調配。—— 老年人適合多穿點,年輕人可以少穿點。有一定活動量的時候可以少穿,溫暖的室內可以少穿,但如果是在比較冷的環境下一直不動,那就需要穿厚一點的褲子了。
比如我今天從健身房走回家的時候,因為出汗上身裹著羽絨坎肩,但下半身還是穿的短褲,而回到家裡坐窗邊不遠的地方打字,就老老實實換上厚的家居長褲了。


最後多扯幾句:一提到腿冷,就會有人說風溼。但現在我們提到的這類疾病和傳統中醫理論中的“風”或“溼”關係不大,也和年輕時穿不穿秋褲沒啥因果。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樣,這種疾病在國內之所以長期有誤解,一部分也是翻譯的“功勞”,以後有機會可以聊聊這個。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