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莫妮卡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留學全知道 (ID: EduKnow)
還未等到春日暖風拂面,沒想到開年英國高校先爆了個冷門。
據英國《金融時報》開年報道,去年英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精英大學被迫進一步裁員,而整個羅素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的遣散費支出增加了五分之一以上。

學費在交,老師沒了,學校破產,這陣陣寒意,讓不少英國留子一個哆嗦,瞬間清醒了……
報道中羅素集團24所大學中有10所表示,它們在 2024 年實施了自願離職計劃,為自願離職的員工提供補償方案。
相對應地,學校裁員的支出也隨之增加。
從年度財務報表看到,羅素大學集團的22所大學在上一學年共支付了 7000 萬英鎊,比2022-23學年的 5400 萬英鎊增加了 29%。
小紅書上,不少英國留子現身說“法”,講自己收到學校釋出的一邊老師走了,一邊宿舍要漲價40%的訊息。
也有留子更是用自己讀書讀到差點抑鬱的血淚故事,強推學弟學妹避雷。

圖注宣告:圖片僅為小紅書博主個人觀點
財政赤字的陰霾蔓延並未停止。
看來這2024年以來持續發酵的英國大學倒閉潮,真得要捂不住了……

“讀著讀著學校沒了”
在小紅書、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英國留學生的焦慮早已蔓延。

不少網友甚至自嘲:交最貴的學費,讀最離譜的書。歡迎收看英國年度最佳懸疑電影之學費都去哪兒了。
卡迪夫大學工會成員Dr Joey Whitfield博士吐槽,“我們對這種殘忍和不必要的削減都震驚了!我的同事都哭了。”

一名學習護理專業的卡迪夫學生分享道,“突然通知專業停辦,不知道以後會做什麼,同專業的學生都擔心自己的未來。”
有學生在社交媒體講述,“學校已經舉行過罷工。2月4號,學校數百名師生聚集在威爾士議會外抗議。人們爬上大樓周圍的臺階,揮舞著標語牌。”
還有同學說,“真的容易瘋,新學期還沒開始呢,罷工就來了,別太離譜了!!”

導火索是海外生源驟降
作為精英教育的典範,多年來,英國大學無論在QS排名上,還是在實際的招生資料上,一直在全球大學招生中頗具吸引力。

圖注:來自論文《英國吸引國際學生政策40年變遷:歷程、成效與挑戰》
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裡,英國大學招收的國際學生數量從2003年的約有300,000名來自英國以外的學生,到2022/23學年的國際學生人數達到758,855人,佔學生總數的26%。
其中2022/23學年,來自中國的學生人數,達到154,260人(也是首次被印度173,190人反超)。
羅素集團資料顯示,其成員大學中,中國本科生佔比平均達15%-20%。
以UCL為例,該校近5萬名學生中有超過1萬名中國學生,其中本科生佔比近半。
而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的中國本科生人數甚至超過本地生,部分專業課堂被戲稱為“中國留學生研討會”。
與學生人數增長同步的,是海外國際留學生帶來的一系列學費及生活消費支出。
按照政策規定,國際生的學費遠遠高於本地學生,英國本科課程的學費最高可達每年26,000英鎊。
學生來了,還要解決住宿問題。
有些英國大學一般只提供大一學年的住宿。進入到第二學年則由學生自行尋找住處。
甚至最近的《金融時報》爆出,2024年,私人開發商在專門建造的學生宿舍市場上籤署了創紀錄的22項土地交易,總金額達4.73億英鎊。

圖注: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相關報道
與之前的高速增長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近年來英國不少海外留學生數量驟減。
這一方面,與英國收緊國際學生簽證政策有關。
據報道,英國政府為了削減移民數量,2024年進一步收緊國際學生簽證政策,禁止研究生攜帶家屬赴英。
根據《金融時報》分析,這一政策直接導致2024年留學生簽證申請量下降16%。
另一方面,也與英國大學對中國學生的稽核嚴格有關。

圖注:英國頂尖大學嚴重依賴中國學生,來源彭博社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資料顯示,中國本科生的註冊人數雖仍居國際生首位。
然而,英國近年來不斷升級的高等教育“去風險化(de-risk)”運動,數以千計的外國學生(尤其碩博)擋在了英國高等教育門外,拒絕率在四年內增長了近十倍。
據彭博對申請人和大學教授的採訪以及彭博新聞社查閱的拒籤郵件,來自中國的學生在 ATAS 拒籤率中佔了很大一部分。
目前中國學生留英增速已經從2021年的12%放緩至2024年的3%。

圖注:2024年1月至9月學生簽證簽發數量排名前5位國家的趨勢
此外,留學生觀念的動態調整,留學趨勢的日益多元化。
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等這些全球主要留學國家的重新開放及經濟回暖,進一步稀釋了英國留學生源數量,加劇英國大學的生源危機。

留學生選專業更難了
大學質量還能依舊嗎?這是不少家長及學生擔憂的話題。
據《金融時報》報道,隨著部分羅素集團大學的中國本科生申請量首次出現下滑,約克大學、紐卡斯爾大學等院校為填補缺口,將A-Level錄取門檻從AAB降至BBC。
理論上,這些課程需要全 A 的成績才能被錄取。

約克大學校長Charlie Jeffery在接受BBC採訪時,對此做出澄清,“由‘財務挑戰’推動大學降低錄取標準的行為存在一定的誤解。”
在報道中,他也客觀承認了,招收海外學生對於幫助補貼國內學生的教育費用至關重要,因為政府已經凍結了十多年的學費。
他補充說:“隨著(大學)在國內本科生的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整個行業確實面臨巨大壓力。現在國際學生招生的競爭要激烈得多。”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擁有世界較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近現代高等教育體制的發源地,其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是有目共睹。
從英國大學發展的歷史,就可以窺見其在專業、課程、師資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
比如說,說起大家耳熟能詳的牛津大學,其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於那裡開始的教學活動。
除高校外,英國科研機構眾多,包括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威康桑格研究所、英國癌症中心、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等。
不過,作為在高等教育領域引入市場化最早的國家,不少英國大學面臨財務危機與其在專業設定上重複冗餘有很大的關係。
過去十年,由於生源擴招,英國高校盲目擴張“重合專業”,研究型與實用型大學界限模糊,同一城市多校重複開設相似課程。
根據《金融時報》整理資料,英國大學的學科調整呈現兩極分化:

被評為四大天坑專業的“生化環材”,僅僅只是2020年以來Ofs的資料,化學本科課程數量下降了26%。
有大學提議從2025年起取消其化學理學學士學位,甚至一些英國大學計劃關閉其整個化學系。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過少。
與此同時,生物科學本科課程數量也下降了14%,物理學和天文學課程下降了7%。
過去5年,英國大學幾個核心理科學科的課程數量下降,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未來產業戰略及人才短缺的擔憂。
英國化學工業協會警告,化學和生物科學課程的減少將直接影響英國的工業戰略。
英國化學工業協會的執行長Steve Elliott表示:“化學和生物科學課程的減少是一個警鐘。”
在小紅書Hull和Reading兩所大學要關掉化學系,把一些化學相關學科合併到medicine或者biology的帖子下。
有網友回覆到,作為前化學專業已經跑路到另一個坑的科研人員,想說這個行業早該改革了…

自嘲終生化學人,曾在愛丁堡大學化學生信雙碩士就讀的網友表述,“英國的去工業化非常嚴重,現在賺錢的都是那些金融商科,沒有工業就沒錢給化學了唄。”

的確,與不少大學冷門課程被取消相反的是,高校為了生存,不得不將資源傾斜向“高學費、高就業”的專業,這就進一步導致“熱門”賽道申請競爭加劇。
例如,人工智慧、資料科學、金融科技等交叉學科成為頂尖院校的“吸金利器”。
即便帝國理工學院工程院學費漲幅達8%,申請競爭依然激烈。

圖注:2023年帝國理工軟體工程、視覺計算與機器人方向錄取率僅為2.7
倫敦政經、華威商學院等憑藉高就業率與行業合作,計算機與商業等專業即便學費年漲6%-10%,仍吸引全球申請者“擠破頭”。
據UCAS 最新發布的2025-26 學年本科申請資料顯示,國際本科申請者總體增長了 2.7%。
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中國,申請人數增長了 2,540 人,比去年增長了 8.9%。
然而,據UCAS表示,這種增長並非在所有英國大學中都一致,許多大學的表現要弱得多。


大學撿漏時代來臨?
面對英國大學的變化,留學生群體心態複雜。
因部分院校為求生降低錄取門檻,一部分人調侃“撿漏時代來臨”;但更多人擔憂未來學位含金量貶值。
英國高等教育的危機,本質是全球教育資本化與公共屬性博弈的縮影。
對留學生而言,與其盲目追逐QS排名,不如儘早評估學校及專業,對未來發展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
比如說,在選擇大學時,可以參看學校往年公佈的財務資料,優先選擇財政穩健的頭部院校,這類學校往往抗風險能力更強;

圖注:牛津大學年度報告中公佈的各年份收入
同時,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也應該警惕“高危名單”。
比如目標專業(如化學、古代語言)已有多校停辦,那自己選擇專業時,就要多加慎重,看看是否有更優的專業替代方案。
另外,隨著近年來,ESG、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爆火,不少學校開放很多新興專業機會可供選擇,併為這些新興專業配備豐厚的獎學金。
幾家歡喜幾家愁。
小紅書上,也有一些學生慶幸自己的學校倒閉,那樣學校將會合併到更好的大學。
這也是由於低排名大學被高排名大學合併後,學生或將自動獲得更優的學歷背書。
時代裡的一粒沙,放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看來,在風雲變換的潮頭,即便是有著百年曆史的世界名校,也在不斷自我更新著。
▼精英說線上直播來啦~
加拿大暑期探校活動召集中!
海外親子探校如何高效安排?
低齡留學申請有哪些黃金節點?
鎖定🔒精英說直播間
3月13日下午14:00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
即可預約觀看直播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