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不再吃香?低迷經濟下難尋工作,澳中國留學生直嘆氣

《澳洲金融評論報》4月2日報道,秦女士(Wendy Qin,音譯)擁有悉尼大學的管理學碩士學位和商科學士學位,這種學歷過去一直被視為通往跨國公司高薪職位、開啟成功職業生涯的“黃金門票”。
畢業後,她開始向中國和澳洲的公司投遞簡歷,但在提交了約40份申請後,僅獲得屈指可數的面試機會。
其中,中國企業的招聘流程尤為繁複,常常包括六到八個步驟,涉及性格測試、能力評估、甚至是透過遊戲選人。她有兩次在面對真人面試前,必須先透過由人工智慧虛擬面孔主持的初篩環節。
Wendy Qin(圖片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
對於現年25歲的秦女士來說,在進入中國勞動力市場時遭遇的這段經歷無疑殘酷又令人迷茫。在經濟放緩和青年失業危機的背景下,即使是花費數年時間、投入高昂學費在海外名校深造的年輕人,如今也難以找到理想崗位。
“與AI虛擬人面試是一次即瘋狂又不自然的體驗,尤其是它們之間技術成熟度差異明顯,這種體驗變得更為奇怪。”她在接受《澳洲金融評論報》採訪時表示,“說實話,找工作的過程真的令人筋疲力盡……在中國找一份工作甚至比在澳洲還難。”
“現在,一紙來自海外名校的碩士文憑,僅僅是敲門磚。”
去年完成碩士課程後,秦女士憑藉兩年期的臨時畢業生簽證,終於於上個月在悉尼的諮詢公司TwoCollaborate找到了首份全職崗位。
(圖片來源:《澳洲金融評論報》
悉尼大學商學院本週釋出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留學生在澳洲大學取得的教育成就,所帶來的職場優勢,已經不如過去,無論是在澳洲還是在中國。
該研究回顧了62家澳洲公司和45家中國企業(涵蓋會計、金融、銀行、諮詢和資訊科技等行業)的應屆生招聘標準,並訪問了兩國共10位人力資源負責人。
研究負責人李巍博士(Wei Li,音譯)指出,中國留學生常常處於兩種文化與職場體系之間的夾縫中。一方面,許多澳洲企業認為他們缺乏“軟技能”,例如批判性思維或衝突應對能力;而另一方面,中國僱主則期望應屆畢業生具備更廣泛的“硬技能”,如程式設計、資料分析,即使這些技能並不屬於其所學專業內容。
李巍表示:“華人學生在就學時就必須儘早有意識地進行職業規劃,因為中澳兩國的就業市場,在除成績之外的要求上有著天差地別。”“更何況,受限於中國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來自海外的研究生學歷早已不再是就業的‘通行證’。”
《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稱,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房地產市場危機、通縮壓力、地方政府債務激增、外資減少,以及與美國的貿易戰。在這種背景下,以往會大量吸納海外海歸畢業生的跨國公司,如今也減少了招聘人數。
李巍指出,2025年中國將有創紀錄的1220萬名高校畢業生畢業,相比之下,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為750萬,2000年為95萬。新華社去年11月披露了這一增長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2023年的青年失業率一度突破20%,12月時仍高達近16%。BBC在今年1月曾報道,一位擁有金融碩士學歷、夢想成為投資銀行家的25歲年輕人,最終卻只能在南京一家火鍋店擔任服務員謀生。
莫納什大學高等教育政策專家Andrew Norton指出,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佔澳洲國際學生總人數的約三分之一,他們在澳洲找工作時比本地學生或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更為困難。
社會研究中心(Social Research Centre)的一項調查顯示,2023年,約60%的國際學生在完成本科學位後四個月內找到了工作,而這一比例在中國留學生中僅為50.5%。
不過,Norton表示,這一問題並不會對澳洲高等教育產業造成嚴重衝擊。
目前,教育是澳洲的第四大出口產業。工黨政府已實行“變相限制”留學生數量的政策,並收緊移民條件,例如提高語言要求、要求提供更多銀行存款證明等。此外,學生簽證申請費也從710澳元大幅上漲至1600澳元,是目前全球最高之列,而且為不可退還費用。
“過去面對種種不利局勢,中國留學生市場依然展現出一定韌性,”Norton表示,“雖然這些海外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確實面臨嚴重問題,但我認為這並不會對澳洲大學產生實質性影響。”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