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村民眾籌1.2億建別墅:破解的是“土地分配”難題


▲ 博陸村村民自建的別墅區。(受訪者供圖 / 圖

全文共3650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 全村有178戶村民眾籌了1.2億元,統一建造新房。剛剛交房的26戶是第一期,集資建房每戶花費85萬元。還剩下152戶,預計春節前後可以交房。
  • 舊房改造的癥結在於“土地分配”問題。戴其峰解釋,最後博陸村創新出“村集體統一徵用、農戶自願回購、村集體補貼公建”的建房用地模式。
  • “基本原則就是村民們自情自願。”戴其峰說,讓村民們作為建房主體,深入參與到專案建設中,“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商量怎麼辦合適”。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南方週末記者 李在磊
責任編輯|何海寧

落地窗,大院子,露臺整整齊齊,在半空中伸出頭。2024年1月11日,“杭州村民眾籌1.2億造大別墅”話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簇新的三層別墅群照片,在社交媒體瘋狂傳播,引發網友的圍觀熱議。

別墅照片出自杭州市臨平區運河街道博陸村,該村178戶村民參與到眾籌造別墅專案,其中的26戶村民,近日已經分到新房。“主要解決的是宅基地問題,之前的宅基地太小,倒騰不開。”該村村委會副主任戴其峰介紹,當地採用“統一徵用、自願回購”的模式,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宅基地侷促問題,村民得以眾籌資金,建起心儀的樓房。
戴其峰介紹,博陸村的集資建房屬於當地的“農村危舊房集中改造專案”,下一步,別墅區還將修建家宴中心、口袋公園、綠地、健身器械等公共配套設施。
1

眾籌建別墅

博陸村新建別墅區距離村落舊址步行只需幾分鐘。新居為聯排別墅,共有三層,每幢分為兩戶,外立面已經貼好瓷磚,並且裝上玻璃和門窗。從無人機俯覽,白牆、灰頂的一片別墅整整齊齊。
剛剛交付的這13幢別墅樓頂還插著紅旗,每家每戶的大門口都掛著“福”字中國結,有的門口還散落著煙花爆竹的紙屑、盒子。“有新房住了,當然要慶祝一下。”村民姚雲忠是參與眾籌的178戶村民之一,他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現在村民們正在等著通水電,然後就可以裝修自家新房了,“裝好一點,一步到位,過年肯定是搬不進來了”。
姚雲忠五十多歲,是村子裡的水產養殖戶,膝下有一個27歲的獨子還未婚配,新房主要供其將來結婚使用。“之前的房子太老了,人家姑娘家過來一看這麼破,那怎麼行。”他說,自己一直有翻蓋新房的想法,可是舊宅的宅基地地塊很小,新房缺乏足夠建設空間。所以當村裡提出來眾籌建別墅的計劃後,他便抓緊報名參與。
博陸村地處杭州北部郊區,緊鄰京杭大運河,共有14個村民小組、七百餘戶人家。和江南很多村落類似,這裡人多地少,經濟發展水平尚可,村民們多以水產養殖、經商為生,緊挨著博陸村的鄰村,便是知名企業老闆電器的發家地。
戴其峰介紹,全村有178戶村民眾籌了1.2億元,統一建造新房。新小區分為8期,一共8個區塊,剛剛交房的26戶是第一期,集資建房每戶花費85萬元。還剩下152戶,預計春節前後可以交房。
首批收房的26戶13幢別墅,位於博陸村附近東湖北路東側區域,這裡還有其它幾個區塊的房子已經完成封頂,待到完成外立面貼磚和門窗安裝後便可交樓;東湖北路西側區域,也有36幢別墅正在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兩個別墅區相隔一條馬路,緊鄰一公交車站。
戴其峰介紹,以村小組為單位,參與眾籌建房的村小組自行招標、選定施工單位,所籌資金也由各個村小組自行管理。因為是集體蓋房,均攤下來房屋造價比自己建房要低,“材料買的多會便宜,流水線作業,成本也低”。
別墅的收房面積有三百多平方米,分為A、B兩個戶型,採用抽籤的方式分房。“不管A型,還是B型都看過了,都滿意。”姚雲忠說,他目前只知道自家房子被分到8個區塊當中的第4區,具體是哪一戶還要等抽籤決定。
當前,村委會正在抓緊給別墅區通水電,姚雲忠已經“磨刀霍霍”,迫不及待聯絡起當地的裝修隊。他說,新屋建成後,算是完成了自己一個心願,接下來幾個月,會集中精力搞裝修,讓自己和家人住起來舒服一些。
2

宅基地難題

博陸村轄區總面積1.67平方公里,總人口2628人,50%以上的農戶住房都是“拼牆單間出面”,戶均住房落地面積不足70平方米。長期以來,不少村民為了增加房屋面積,習慣在屋後搭建輔房、棚廁,或在屋前搭建灶牆。
老屋磚瓦老化,牆皮脫落,內部格局也很逼仄,而且一戶緊挨一戶,所以他們村的老房子又被稱為“火車弄”。“路也很窄,買輛新車都沒地方停。”戴其峰說,博陸村的居住問題已經困擾村民多年,舊房改造勢在必行。
博陸村的危舊房改造成為臨平區首個試點專案,嘗試以“跨組徵地”的方式解決難題。2022年4月,杭州市臨平區印發《臨平區城鄉危舊房屋治理改造管理辦法》,重點對“農村危房拆除重建”做出政策規定,並提出對特困家庭、低保家庭的農村危舊房屋拆除重建、維修加固實際發生費用予以補助。

村子裡的老房子舊照。(受訪者供圖 / 圖)

39歲的村民朱曉華說,他和左鄰右舍一樣,早就動過翻蓋新房的念頭,遲遲沒能動工,主要原因不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是因為沒地方蓋。“不是缺錢,是缺地。”朱曉華說,他們家老宅的那塊宅基地,左右非常窄,只有3.8米,前後卻很長,足足有八九米之距,導致後排房間根本曬不到陽光,而且每家的宅基地並排毗鄰,如果在原址上拆舊屋重建,新房仍然是狹長格局,“所以猶豫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翻蓋”。
“這個難題,困擾我們很多年了。”戴其峰說,大約在兩三年前,政府開始到博陸村籌備徵地、舊房拆除工作,併成立由街道、村社幹部,以及專業質檢、工程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透過即時溝通反饋和每週例會推進工作進度。
透過走訪入戶的調研和摸排,工作專班瞭解了實際情況和具體訴求,發現舊房改造的癥結在於“土地分配”問題。戴其峰解釋,最後博陸村創新出“村集體統一徵用、農戶自願回購、村集體補貼公建”的建房用地模式。
這一方案總結而言便是,在東湖北路東西兩側徵地100餘畝,用於建設新房,即目前178戶集資建別墅這一部分;另一方面,讓部分有需要的村民,在拆除老房子後的原有宅基地上翻蓋擴建,這樣家家戶戶都有新房住,而且面積都可以較之前有一定的拓展。這一方案得到大多數村民的認可。
“村民們也可以眾籌一起蓋,也可以留下來自己翻蓋擴建,根據大家意願。”戴其峰說,如果村民選擇眾籌蓋房,那麼老房子的宅基地便由村集體收回,透過村委會在村子內部調劑;選擇留下的村民,經過調劑後,可以把自家宅基地和鄰居連成一片,擴大翻蓋面積。
3

村民自決

“基本原則就是村民們自情自願。”戴其峰說,確定了“統一徵用、自願回購”的基本原則後,讓村民們作為建房主體,深入參與到專案建設中,“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商量怎麼辦合適”。
他說,博陸村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戶主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立了建房模式的操作規程。
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拓展新的建房用地。戴其峰解釋,村子裡的土地性質均為集體土地,不同位置的土地,歸為不同的村小組集體所有。經過勘察,認為東湖北路兩側的土地空間寬敞、交通便利,適宜用作建設新居。不過此處的土地,分別屬於四五個村小組所有,而全村14個村小組都可能有農戶想要加入眾籌建房專案,如果選定這個位置,則需要“跨組徵地”。
同時,這也意味著這四五個小組的利益將要受到損害。即便是這幾個村小組,也有農戶想要改善自家居住條件,但是仍然有部分農戶不願打破村小組之間的界限,不願出讓自己小組的土地給其他小組農戶建房。“開了很多次會,討論很多次,大家一起商量。”戴其峰說,專案想要推進,需要先保障這幾個村小組的利益。
為此,政府又引入“徵地參保”的模式,即由政府出面,以合理的價格先將這部分土地徵收,再把徵地款發放給持有這塊土地的村小組。同時,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要對被徵地的群眾進行妥善安置的要求,對於男性年齡在45-60週歲之間、女性年齡在40-55週歲之間的失地農民,加入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專案中。
最大的障礙掃除後,專案進展順利,自主招標,自主找施工單位,村小組成為建設主體。例如,在新房採納什麼樣的戶型這一問題上,政府工作專班提供6種不同風格的房型設計效果圖,供農戶自願選擇,最後大家選出來其中一種,由農戶選擇施工隊,自行建造;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村民在現場監工,第一期26戶農戶,每天派出兩戶人馬到工地監工,每半個月輪班一次。
在建房過程中,政府部門對農居點的道路、綠化等“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公開招標,並補助部分公共設施資金,同時,實行全程跟蹤、管理、監督,確保工程順利開展。
經過深思熟慮,以及和鄰居的溝通協商,朱曉華選擇留守老村子,並且調劑得到鄰居老宅的地皮。在此基礎上,他翻蓋擴建起三層新樓,“現在就寬敞了,陽光也照得進來了”。和眾籌的別墅區幾乎同步,朱曉華的新房業已竣工,準備進入內部裝修階段。
朱曉華說,他還有一個哥哥,成家後單獨住,而自己和父母住在老宅,這次村裡動員眾籌建房,哥哥交了85萬元選擇眾籌。房子蓋好後,朱曉華大致算了一下賬,前後花費比85萬元稍微多一些,“自己蓋還是貴一些,集體蓋的話,肯定便宜不少”。不過,因為可以告別此前的老舊房屋,他還是感到很開心。
其他人都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