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火的一條訊息是:
某知名餐飲品牌創始人家族信託被擊穿。
化身帶貨達人的她在直播的時候,再次表示:
被資本算計。
這個說法在當年她對賭上市未果失去餐飲企業控制權的時候,就說過一次,如今十年快過去了:
她再一次被資本算計了?
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
按照國內輿論圈的描述,整個事情很像是:
民族企業勇鬥國際資本。
很多人也是按照這個思路去理解的,其實似乎不是這麼回事。
事情大體是這樣:
當年中國剛加入WTO,不得不說該創始人獨具慧眼,創辦的餐飲企業走的是國內很少見的高階路線,主打:
高階商務和公務宴請。
老外來投資請客不能太寒酸,這相當於填補了國內餐飲的空白,總之就是不差錢,反正也不用自己掏,一下就火了起來。
那幾年,高朋滿座,明星雲集,在京城一時風光無兩。
但是,到了2012年,國家頒發的“國八條”:
禁止公款吃喝。
這種商業模式一下行不通了。
然後就打起了上市的主意,所以我之前說過,現金奶牛一般是不會上市的,如果哪天準備上市了,說明不是遇到困難就是走下坡路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該創始人簽了對賭協議但是沒有達成,所以未能成功上市,控制權也被“奪”走了。
但後來披露的事實似乎是:
該餐飲企業為了上市做假帳。
這個在餐飲企業中其實比較普遍,為了拿投資,或者為了騙加盟,水比較深,很多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玩的是資本,又不是真的要經營,只要接盤俠不在意就好了。
但是這回接盤俠較真了,經過重新審計發現了問題,投訴到仲裁機構,經過中國貿仲委裁決:
該創始人需要賠償1.4億美元外加利息。
欠債的饑荒就是這時候拉下的。
但是該創始人早就有盤算,在之前就擔心對賭失敗的問題,早就把資金轉移到國外的家族信託,意圖隔離自己的債務並實現財富傳承。
這是國內很多企業家慣用的方式,之前有一種說法就是:
國內拼命負債,資產拼命轉移。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海外設立離岸家族信託。
所謂的信託聽起來很專業,打個比方,就是你把自己的財富託付給一個和你無關但是又絕對信任的人,讓他來幫你管理並且到時間傳承給你後代。
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避免被分割清算,甚至因為高度的保密性,還能實現部分避稅功能,但是不影響傳承:
簡直就是為有錢人量身定做的。
但是離岸信託最怕被擊穿,信託擊穿就意味著資產不屬於信託資產,屬於個人資產,無法實現資產隔離的效果,如果設立人有債務的話,信託的資產也會被用來償還債務。
這名餐飲創始人的家族信託為什麼會被擊穿呢?
據說是對信託控制權太大,授權家族信託給自己賬戶多次轉賬,這就不是信託了,而相當於個人賬戶。
最後在新加坡被抓住把柄,徹底擊穿。
當然,用該創始人的說法,這次又是:
被資本算計了。
擁躉們也是深信不疑。
其實,不管是當時的對賭,還是今天的信託,都是某種程度上:
對規則的漠視造成的。
那一代企業家,野蠻生長:
正是打破規則的產物,似乎也從未真的尊重過規則。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希望這個事情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