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機器人 顯微鏡
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喧鬧的AI革命裡、在火熱的中美AI科技競爭中,有些大事件反而悄無聲息,比如OpenAI剛更新的記憶(Memory)功能。它讓OpenAI創始人奧特曼興奮難眠,也讓我重新思考AI競爭力的本質是什麼。


數字人格
記憶功能說起來很簡單,你可以告訴一些事情給AI,並讓它記住。
我說:“記住我的生日是1981年10月9日。”
第二天我問它:“你記得我的生日嗎?”
它說:“你的生日是1981年10月9日,你是天秤座,講究平衡、審美和理性思維,很符合你關注科技人文的氣質。它不僅記住了,還和我愉快地聊天”。
這似乎不算什麼。
於是,我上傳了一張酒吧的照片,對它說:“這是一家香港酒吧,記住它,我很喜歡。”
然後我上傳同一個酒吧不同的照片給它。它說,“這是一家氣氛溫馨昏暗、帶有文藝氣質的香港酒吧。”
我問,“你怎麼知道是香港的?”它說:“你在之前明確說過一句話:‘這是一家香港的酒吧,記住它。’所以,當你問‘這是哪裡’時,我是優先從你給我的記憶中提取資訊作為基礎,再用影像的細節去印證和補強的。換句話說,‘香港的酒吧’這個事實是你告訴我的,我記住了。書籍、香薰、繁體字等,是我從照片中觀察到的,結合這些資訊,最終我才形成一個更完整的判斷。”
它說的話讓我覺得有點頭皮發麻。
“記住”並不只是冷冰冰地保留幾條資料。在我的實測中,它記得了我住過巴黎一家酒店,吊燈很漂亮;我寫過一篇名為《不該讓她們獨自承受小米SU7車禍的悲劇》的公眾號文章,我很注重教育小孩行車安全。它知道我在過去的一個月聚焦在身體健康、自我提升、金融科技與AI結合應用。它可以自動用我的經歷作為佐證寫文章。
我問它“我是誰”,它回憶了我在ChatGPT上和它聊的所有話題,告訴我:“你是那種‘會寫程式碼的基金經理,懂深度學習的哲學作者,你熟悉基金管理、精通跨界思考,習慣以一種追問式的方式獲取真相。’”
這確實是我。雖然AI味道十足,但我被恭維到了。
這不是對聊天記錄的簡單搜尋和概括,而是一個熱氣騰騰的人格模型正在逐步生成,同樣可能更是AI開始“認知他人以及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
這讓我更加頭皮發麻。


奇怪的新入口
OpenAI創始人奧特曼說,記憶功能釋出的當天,他很興奮,很早醒來,再難入眠。不止他睡不好覺,“記憶”會讓很多網際網路大廠睡不著覺。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數字時代,平臺型大公司因為“記住”了你的某些東西而賺了大錢。你在Google和百度的搜尋記錄,給他們帶來了財源滾滾;你在微信的喜好帶來了個性化廣告推薦;你在京東的購物記錄,是對你財力的最佳證明;你和朋友想買車的談話,會立刻轉化成華為的汽車推薦。
網際網路大廠透過各種手段收集、分析使用者資訊,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然而,大廠平臺並未告知使用者資料的具體用途,也不會與使用者進行真正的互動。使用者的資料被視為一種資源,而非和使用者建立深層次關係的橋樑——這是這個時代的大問題。
我最近一直在用騰訊推出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ima”。它可以把使用者感興趣的文章、文件放到ima形成知識庫,使用者可以和AI對話,來與知識庫中的知識互動,根據知識庫的內容寫作。ima在記錄使用者的知識經歷。
用完記憶功能,我覺得ima的未來很灰暗。ima只是一個工具。而“記憶”是一個有溫度的“人”。雖然二者現在的產品形態有很大不同,但殊途同歸,最終的目標客戶畫像是類似的。
ima是升級版的冰冷資料庫,“記憶”更像人類大腦。“記憶”的美妙之處在於:它不僅記錄使用者,還和使用者聊天,甚至會讓使用者覺得它好貼心。
有了記憶的AI,漸漸學會了“懂得”它的主人是誰。這會改變所有科技與人的互動方式,讓科技以人的方式與人互動。
在網際網路社交領域,大廠各分天下,數年無戰事。記憶功能的出現,會把社交提高到新的維度。記憶功能發展下去,會帶來新的社交方式——人和自己的數字人格之間的社交,以及代表我的AI和代表你的AI之間的社交。
一個瞭解我所有經歷並且懂我的AI,完全可以和你或和你的AI談一場戀愛、做一場生意。而我使用的APP不是微信或WhatsAPP,而是一個AI代理。
網際網路新入口之爭已經開始。
在其他領域,記憶AI的威力也會帶來無數新機會。
在教育領域,太多雞娃的媽媽情緒失控,因為孩子的一個小錯誤而怒髮衝冠,導致打引號的母子關係破裂。有了記憶功能的AI老師,也許能透過長期跟蹤孩子的學習進度,準確記住孩子在哪些知識點上表現出色,哪些題型讓孩子感到緊張,捕捉到孩子在遇到瓶頸時心情的微妙變化,從而調節上課的方式和情緒。
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情感陪伴領域,很多老人因孤獨而抑鬱。搭載Memory功能的數字陪伴者可以成為懂老人情緒節律的“老朋友”。它可以和老人一起回憶年輕時的叱吒風雲,根據老人的日常對話頻率、情緒變化趨勢,提前識別陷入情緒低潮的訊號,然後溫柔地提醒:“您今天有些沉默,要不要一起聽聽上次您說的那首80年代舞廳經典《路燈下的小姑娘》?”
還有老生常談的數字永生。試想你的每個珍貴的瞬間和細微的情感都被AI忠實記錄下來,生成了可互動的“數字你”。
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後,這個“數字你”仍然能活躍在數字空間中,還能用你的方式說話,用你的思考方式為孫子的職業發展提供建議,這是怎樣的奇妙又奇怪的場景?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給OpenAI歌功頌德的。記憶功能帶來了終極隱私問題。
當AI知道了人的消費偏好,它就必然會推送廣告。AI廣告是網際網路巨頭投入重金研究的領域。
當AI瞭解了人,它也就知道如何影響人的判斷,甚至控制人。AI是否因此而發展出真正的意識?
當AI能“繼承”人的經歷,是不是甚至可以在人死後繼續代言人。這太恐怖了。


AI競爭是產品導向的競爭
和很多人不同,我一直有個觀點,OpenAI不是一家純粹的大模型公司,而是從頭到尾的一家應用型“產品”公司。
OpenAI創始人說,“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思考研究以及打造我們的產品,其他事務則儘量少花時間。”
事實確實如此。
OpenAI推出的每一個模型更新,都藏了某些微妙的魔法,這些魔法是針對某些使用者的“產品”,這些微妙的魔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比如,它會宣傳o3模型擅長程式碼,4.5模型適合於寫作,可以精確改圖的文生圖適合於設計。它的每個模型發力的點都針對明確的使用者群體。
因此,才會有每一次模型升級,都有一大批垂直領域的初創企業被宣告死亡。
AI模型開發耗資巨大,誰都難以承受純粹燒錢,沒有收入的商業模式。要有收入,就得有過硬的產品。
DeepSeek的模型很成功,但可惜的是,它的APP執行速度很慢,它的上下文記憶能力不足,限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公司沒有做好把它做成產品進行商業化的準備。
喬布斯曾說過:“你需要從客戶體驗回到技術,而不是開發一個技術再想著怎麼去賣它。”
喬布斯還說過:“單靠技術是不夠的——是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結合,技術與人性的聯姻,才創造出那些能打動人心的成果。”
客戶體驗和人性,都隱藏在產品的小功能和小細節上。OpenAI的Memory小功能給了我很多對未來的想象。
引領科技產業不斷進步的是想象力。
也許有人不認同這種小功能的大意義。然而,從更深層的角度看,這種從小功能體現出的深入骨子的產品思維,對陷入白熱化的中美AI科技企業競爭,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AI競爭力的本質的更高一層,是要開發懂得人性的智慧產品。
—— · END · ——
No.6302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甄科學
作者簡介:關注同名公眾號:甄科學。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