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去年到現在,一直有好多讀者在問我同樣的問題:
“憨爸,能不能幫忙評測一下大路燈?”

確實,居家網課到放開的這幾年,“護眼”產品的風颳得格外大, “大路燈”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大路燈”剛火的時候,進入大家視野的都是進口品牌,價格還賊貴。
再後來咱們國內品牌也開始加入造燈,看起來不僅引數和效能不輸進口貨,價格還便宜不少,在各個平臺上也賣得特別爆。
一時間什麼“類太陽”、“類月亮”、“有益紅光”等等各種讓人不明覺厲的新概念也火了。

(圖源網路)
可現在同樣是品牌“大路燈”,有的動輒大幾千、上萬元,但有的價格能砍下去一半,甚至更便宜的只一千出頭……

這不禁讓人心裡犯嘀咕:
“大路燈”有用嗎?
是不是真的能護眼效果?
家裡已經有護眼燈,還有必要嗎?
“大路燈”怎麼挑?是不是越貴越好啊?
坦白講,這些問題放如果在之前,我確實沒辦法回答。
因為那時候我們家也沒有 “大路燈”,對於這種沒深入瞭解、沒有親自體驗、對比過的產品,肯定不能貿然下結論。
為了弄清那些問題,我快速挑了一臺當時賣得比較火的“大路燈”回家深度使用了半年多。

然後為了對比不同燈之間的差別,我又搞來了幾千塊的測試儀:

還從各平臺的榜單上選了幾款熱門的品牌“大路燈”,專門找了個30平的大房間,耗時良久,做了詳細的評測。

大路燈們的全家福
參加評測的這些大路燈一千出頭到大幾千價位的都有,原諒我實在沒捨得下手上萬的款式,感覺買個燈實在犯不著,大幾千已經很極限了……
而這9臺“大路燈”我選的都是國內外叫得上名字的大品牌,沒有一個雜牌和白牌。
畢竟作為要長期用的電器,安全和質量是底線中的底線,各種權威質量檢測都沒問題是必須。
這幾天結果終於梳理地差不多,今天不組織團購,只想結合我們家的使用體驗,以及實測得出的資料對比,和大家聊聊“大路燈”。
儘管現在它的風頭已經快過了,但能給大家更靠譜的解答疑惑,晚一點、慢一點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你們對“大路燈”感興趣或者有疑惑,希望我的文章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ps.本文不涉及商業推廣,測評中品牌資訊均已隱去,用編號代替)
02
其實最早看到“大路燈”在國內火起來,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因為這並不是啥新發明,而是零幾年的時候歐美 “打工人”就在用的落地燈,居然搖身一變,成咱國內熱捧的 “護眼神器”了!
你看,窗邊那些方方正正的燈頭,下面又接了根長杆子的:

(圖源網路)
是不是和咱國內所說的護眼“大路燈”幾乎一模一樣?

(圖源網路)
在國外,這種燈主要的目標群體是大人,不是孩子,主推的使用場景也不是學習,而是辦公:

它的名字也很直白了,就叫“Office Floor lamp”,也就是辦公用的大落地燈:

根據上面方框裡的文字介紹,這種燈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照明效率更高、照明效果更均勻。
而這優勢呢,來源於它獨特的結構設計。
家裡的檯燈、筒燈、吸頂燈、落地燈,一般只靠向下打光來照明。
這種單一的發光方式其實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明暗差大;一個是照明效率低。
就比如各種護眼檯燈,除了燈下那塊,其他照不到光的地方就黑乎乎的,明暗對比很明顯:

而吸頂燈呢,大多高高地裝在天花板正中間,它是直接向下發光,如果太亮的話光線會特別刺眼。

因此為了舒適,只能犧牲一部分亮度,娃學習的時候一般都是配合檯燈一起用。
而那種辦公落地燈卻不太一樣,它能做到足夠亮且不刺眼。
因為它會讓燈上下一起亮,讓更強的光向上照射,而不是直接照進人的眼睛。
就像下面圖片裡這樣:

而為了確保更強的上發光達到不刺眼的效果,燈還被設計得很高很高,一般在1米9左右。
也就是說除非在兩米左右的高度,俯視它才會看到上面刺眼的光線,正常在房間裡、燈下使用是基本看不到的,只能感覺到光線又亮又柔和。
這設計的確挺巧妙啊!
它利用的是漫反射的原理;
高高的燈杆讓向上的光打到天花板和牆上,然後粗糙的牆面再把光反射到各個方向,靠分散、柔和的漫反射光把整個空間給點亮。

漫反射原理
開啟燈的效果就像下面這樣,
不僅桌面,周圍也亮堂堂的,整個環境的光線比較均勻,沒有明顯的明暗對比,眼睛看了就會很舒服:

再加上寬大的燈頭、上下同時發光,照明效率也更高。

咱國內火起來的“大路燈”,就看上了這種特別的結構設計;
然後和護眼檯燈更高的引數要求結合了一下,就成了能放在家裡給孩子用的護眼“大路燈”。
聊到這,“大路燈”的用途在哪? 這個問題你們應該有答案了。
作為“二合一”的產物,
“大路燈”最核心的作用也就在於兩方面:
一呢,是發揮它結構設計上的優勢;
用漫反射光減輕明暗差,給用眼環境高效補光。
另一個,是發揮它作為“護眼燈”的作用;
讓燈的各項引數更適合孩子閱讀、寫作業用,確保光源優質、不費眼。
03
至於大路燈的“護眼效果”,目前網上各種概念滿天飛;
什麼“紅光”、“紫光”、“類太陽光”、“類月光”,有些品牌還給出了支撐自己的研究證據和背書,但反對的主張也不少,各有各的依據在,目前並沒有最終定論。
這些跟著產品火起來的新概念,我覺得目前看看就行,不用太在意,畢竟再好再貴的燈,也沒什麼治療近視的作用,倒不如看引數和效能來的實在。
而我覺得目前“大路燈”在“護眼”上,最靠譜的地方就在於改善明暗差這一點。
我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過一則牛津的科普影片,上面用出入電影院為例給大家展示了光線明暗對眼睛的影響。
你看,光線暗的時候我們的瞳孔會擴張,而光線很亮的時候瞳孔會收縮:

像我們常說的不要在夜裡關燈玩手機,就是螢幕和周圍的明暗對比太強了,非常傷眼!

因為眼睛為了適應明暗變化會被迫不斷收縮、擴張,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加劇視疲勞,損害視力。
這也是為什麼會建議大家把燈開著,手機也調到合適的亮度。
“大路燈”的“護眼”效果也一個道理,讓光線更均勻,眼睛看東西就不容易累。
像我們那個年代,只開一個檯燈學習也存在明暗差太大的問題:

而“大路燈”,是讓孩子目光所及之處是亮度均勻的光線,透過改善用眼環境來保護視力。

(圖源網路)
就拿我們家來說,憨憨和妹妹臥室原本的吸頂燈亮度都不夠,又在屋子正中間,而書桌在房間一角,離得很遠,就算用吸頂燈補光,明暗差別也還是很大。
你看,這是憨憨小時候的學習環境,雖說吸頂燈和檯燈都開著,但和周圍對比起來,檯燈下面那塊太亮太亮了!
時隔多年翻出這舊照片的時候我都愣住了,猛地一看還以為這傢伙在搞電焊……

後來自從眼科診所的醫生叮囑我們,除了老生常談的戶外運動、用眼習慣、食補等等,用眼環境也要重視起來。
我們索性把家裡的燈都換了更好、更亮的,學習的時候和檯燈一起開著。


臥室吸頂燈和客廳筒燈都一股腦換了
而我實際體驗 “大路燈”的時候發現,它其實是可以替代家裡這些額外的補光光源的。
你看,這是在房間開臺燈和檯燈+吸頂燈的樣子;
檯燈下面尤其亮,桌子和周圍的陰影也又黑又濃,明暗對比很明顯:

而下面是隻開一臺大路燈的效果。

對比起來,在明暗差改善效果上,大路燈的確更勝一籌,光線特別看起來舒服。
你看,左邊照片裡桌子四周的陰影是很濃的,而右邊只開一臺大路燈亮度充足均勻,書桌四周的暗影也減淡了很多很多:

就算孩子離開書桌,在沒有檯燈的地方搭搭樂高、下下棋,也不用怕光線太暗傷眼,房間各處的光線都很舒服。
這就是漫反射光天然的優勢。
而一臺不錯的“大路燈”,甚至只開它一個就能基本搞定整個空間的照明。
我實測的時候找了個30多平米的大房間,把一臺“大路燈”放在最遠的牆邊開到最大亮度,整個房間唰地一下子就被點亮了,完全不需要再開其他燈:

因此我覺得,家裡孩子學習、娛樂的空間照明不足的話,用上“大路燈”確實是不錯的解決方案,光線均勻、效果柔和,甚至一臺就能搞定整個屋子,省事。
但要解決房間補光的問題,“大路燈”也不是唯一解。
只是一種比較高效、或者說能讓咱們偷個懶、省點兒心的選擇罷了。
如果家裡已經有不錯的護眼檯燈、吸頂燈,孩子的用眼光線是充足的,也沒必要因為換不換大路燈而糾結。
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產品能解決的核心問題,冷靜判斷,理性選擇就好。
04
那不同的“大路燈”差別在哪?是不是越貴越好呢?
分享一下我在測評時候的發現。
我們特意找了一個30平左右、層高接近3米的大房間,把“大路燈”們一字排開標好號。
看著是不是還挺壯觀的!

為了收集到更準確的資料,我還準備了一臺計時器。
目的是要確保每一臺“大路燈”都是在開燈一小時之後才開始測,因為這個時候燈的各項資料會更穩定,不會虛高。

基於“大路燈”最核心的補光效果,為了判斷燈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均勻、柔和、高效的補光,我們依次測了開燈後不同位置的照度;
而為了衡量燈的光源質量,我們還測了燈的顯色指數、色溫;整理了藍光、眩光、頻閃危害的資料。
從日常使用需求出發,我們還重點關注了燈的功能設計和售後質保政策。
下面就是我們這次測評的資料彙總:

(點選圖片可以放大看)
上面那張表格資訊量比較大,所以我還整理了一個更“簡單粗暴”的表格!
我實際測評的時候總共有四個專案:補光效率、光源質量、功能設計和質保售後;
我就按照滿分★★★★,單個專案資料優秀加1顆★,資料較好加半顆★,資料一般加0顆★,給出了9臺大路燈的總評,還有它們的價格區間。

這麼一對比就很明顯了, “大路燈”真不是賣得越貴就越好。
你看,價格最高的3號並不是測評中綜合表現最優秀的,第二貴的7號甚至墊了底……

尤其可惜的是7號,作為響噹噹的進口牌子,我們測的那款補光效率確實拔群,可護眼引數上卻有硬傷,質保上也不夠完善。
因此拋開各種概念、噱頭只看效能和引數,我個人感覺大幾千上萬的進口“大路燈”的確是沒太大必要;
挑選的時候不能光看著價格高、牌子響就盲買,還是需要多對比、做甄別。
05
下面說說具體的測評過程,講講我在測評時的發現。
雖說我們自己測評比不上實驗室那麼專業和嚴謹,但角度其實會更貼近日常實際使用的需求,希望能對你們選購有幫助^_^~
測評專案一:補光效果和效率
用“大路燈”主要就是衝著它能補光、降低明暗差,讓整個環境的光線更均勻;
孩子在燈下閱讀、寫作業眼睛就能更舒服。
而我們實測的時候發現,
每臺“大路燈”開啟的效果居然差別挺大的!
把大路燈輪流放在桌邊這個固定位置,都開到最大亮度:

我們觀察到有些燈能讓整個房間瞬間變亮,而有的燈是明顯燈下更亮、房間邊角還是暗的。
現在的手機和相機會根據光線自動調光,沒辦法拍出肉眼看到的真實的光線效果,我們就由近到遠選定了5個位置,用專業儀器測出的照度資料來還原。

接著依次用儀器在各個點測照度:

而這是儀器測出的資料,和我們觀察的效果基本一致:

用肉眼看,9臺大路燈裡面7號效果最好, 4號、6號次之。
而我們測出的資料裡,7號也確實是最牛的,在房間距離最遠的牆邊依然有100多的照度, 4、6號也不錯,能達到八九十;
而肉眼看比較暗的1號、5號,最遠距離照度只有50左右,還不及7號的一半。

但我們日常選購“大路燈”的時候肯定沒辦法像這樣實測對比,該怎麼判斷燈的補光效果如何呢?
可以看它標明的“光通量”。
“大路燈”上下都能亮,簡單來講,向上能發出多少光,就是它的上光通量,向下發出多少就是下光通量,總光通量就是上下加在一塊,單位都是流明(lm)。
就像下面圖片裡標註的這樣:

我們實測中補光效果不錯的4號、6號、7號,總光通量都在10000流明左右,上光通量在7000以上;而剩下幾款效果一般的燈總光通量都不超過8000。

✔ 因此更建議你們選總光通量上限至少在10000流明左右,同時上光通量最好能達到7000流明以上的燈。
這樣的燈補光效果明顯更優秀,而且光通量上限高意味著它可調節的範圍大,不管是小臥室、大客廳,放在家裡各種面積的空間都能用上。
×如果你們看到的“大路燈”上、下光通量數值相近、上光通量比下光通量更小、或者根本不能上發光,不要猶豫直接PASS!
因為不以上發光為主的“大路燈”我覺得都算是“偽大路燈”,用起來就跟超大號檯燈差不多,是起不到用漫反射光改善明暗差的效果的。
測評專案二:光源質量
入手“大路燈”除了光線要眼睛看得見的柔和、均勻,還要避免那些眼睛看不見的傷害,確保光源質量。
“大路燈”作為在咱們國內燈具的新品類,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國家標準出臺;
市面上大部分“大路燈”都是參照讀寫檯燈和中小學教室照明設計的國標來做的;甚至為了卷贏其他品牌,不少“大路燈”都會按照優於國標的標準來設計。
你看,像我們經常關注的藍光、頻閃、眩光危害和色溫,9款大路燈都很優秀,具體數值有細微差別,但分不出明顯的高下:

不過我們實測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個差異較大的地方—“顯色指數”。
你看,當我們放一本繪本在桌面上,輪流開啟大路燈,它的顏色看起來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左邊的照片裡,明顯看著顏色發灰,而右邊的顏色更鮮豔飽滿 :

這就是因為燈的顯色指數不同。

顯色指數,衡量的是光源的顯色能力。
太陽光的顯色能力最好,它的顯色指數是100,能完美還原物體最真實的顏色。
因此燈的顯色指數越接近100,顯色能力越好,眼睛看起來的舒適度越高,能有效減少視覺疲勞。
在讀寫檯燈的國標裡,對顯色性的要求是Ra>80,R9>0。
下面是我們實測的顯色指數資料:

特別意外的是7號,是我們測評的幾臺大路燈裡價格第二高的進口品牌,但Ra只比國標底線高出一點點,R9甚至沒達到,連一眾國產大路燈的引數比它要優秀得多。
因此“大路燈”不見得貴价的進口品牌就一定最好,挑選的時候還是要注意甄別。
✔ 你們選購的時候,重點關注下面這幾個衡量光源質量指標;雖說不用追求數值上非得高一兩個點,但如果達不到就要果斷PASS,國標是底線。

網上很多測評會提到要看“大路燈”的“光譜”,要對比燈的和太陽光光譜的差異,還要看燈光譜圖的走勢和細節。
但關於什麼樣的光譜能說明燈的光線質量更好?照明燈的各種光增益是不是真的有用?這些問題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
所以我決定這次先不對光譜進行測評分析,就拋開各種概念,踏踏實實按國標已有的引數選燈。
不過9檯燈的光譜圖我也整理好了放在下面,供你們參考。

測評專案三:實用性
我們測評的9臺“大路燈”在功能設計上各不相同。
就比如調節方式,有的是觸控,有的是機械旋鈕控制,有的兩種都有,還有的配了單獨的遙控器;

再比如附加的智慧功能,有的燈加了入座感應、自動感光的智慧元件,
有的燈還可以繫結智慧手機和音箱來控制和調節。
不過比起這些錦上添花的功能,
我在選燈的時候我比較關注實用性,更在乎它可調節的空間是不是足夠大。
可調節的空間越大,燈可以適用更多的使用場景,用起來更靈活。
而對於“大路燈”來說,它上下都能發光,因此它調節空間的大小取決於兩個方面:
一個,是上下發光能不能獨立開關。
就像下面這樣,上發光+下發光、只上發光和只下發光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就比如寫作業、做手工、搭樂高這些場景對亮度要求是更高的,我們家就會把上下發光都開啟;
而閱讀、看電子螢幕或者下棋的時候不需要那麼亮,我們就會把下發光關掉,只靠柔和的漫反射照明。
不僅因為亮度足夠用,更重要的,是因為只上發光在孩子閱讀的時候有個“奇效”!
現在很多雜誌、繪本為了色彩細膩鮮豔、印刷清晰,都是用銅版紙;
而這種材質的紙張有個缺點,就是反光很嚴重。

看的時候就要自己找不反光的角度,不然看一會兒眼睛就漲得難受。
而上下獨立開關的大路燈可以把下發光關掉,只讓燈向上打光,孩子閱讀的時候銅版紙上就沒有嚴重的反光了!
你看,對比起來,下面照片的反光是不是減弱了很多?這就是隻開上發光的效果。

這方面只有2、3、6、9這四臺“大路燈”能做到:

另一個,是上下亮度能不能獨立調節。
同樣一臺“大路燈”放在面積、層高不同、採光條件不同的房間,或是擺在房間的不同位置,同樣是寫作業,對燈亮度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在我們測評的大房間,有30多平,層高接近3米,想達到單靠大路燈達到理想的亮度,得把上下都開到最亮才差不多。
在白天, 10平左右的小臥室或者家裡房間一角,就不需要都開到最大,調到合適的亮度就行。

而用“大路燈”,就是更看重它的上發光,柔和、均勻、不費眼;
因為我覺得儘可能更多地靠上發光照明,靠下發光補位,才是“大路燈”的正確開啟方式。
我們在家調亮度的時候習慣“先上後下”。
就是先把上發光開到最大,再根據實際光線情況看下發光需要補多少;
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利用“大路燈”的上發光,發揮它補光效率高且不累眼的優勢。

而我測評的時候發現,也並不是所有大路燈都達到這樣的效果,測評的9臺大路燈裡也只有3臺可以做到:

其他的要麼是跟普通檯燈類似,只支援上下亮度統一調亮調暗,要麼是調了上發光下發光就不能開了,我個人感覺設計上似乎不太合理。
上下開關分控和亮度分控這功能雖然沒太多科技含量,但有了它,“大路燈”實用性確實會強上不少。
✔ 如果你們也更注重實用性,就建議你們優先選上下分控的“大路燈”,不僅開關要分控,亮度也要能分控。
測評專案四:售後和質保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大路燈”的“光衰”問題也是評估它效能的重要因素。
有的燈剛買回家很亮,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它沒那麼亮了,這就是“光衰”;
尤其是剛開始使用的一段時間,燈的光衰是比較快的。

不論“大路燈”宣傳所用的燈珠是進口還是國產,工藝、造價是高還是低,光衰問題都無法避免,品質更好的燈只能做到衰弱地更慢。
✔ 因此在挑選的時候,建議儘量選擇靠譜、售後好的大品牌,質保條件裡要包含光衰這一項,這樣不論光衰快慢都不用擔心。
這次9臺大路燈的質保政策我也整理在下面了,供你們參考:

06
上面這部分內容比較多,我簡單總結一下,
“大路燈”究竟怎麼選,你們可以按照我下面總結的四步來避坑;
無論預算是多少,挑到實用、不吃灰的好“大路燈”八九不離十!
第一步,看光通量
-
上光通量必須要>下光通量
-
總光通量10000流明左右比較理想
-
上光通量最好在7000流明左右
第二步,看光源質量
達到下面這個表格裡的要求是底線:

第三步,看實用性
上發光、下發光開關分控和亮度分控最好都有;
第四步,看售後和質保
有包光衰政策是必須。
這是我們的測評資料彙總表格:

根據上面的資料表格整理“大路燈”總評,和價格區間也放在這裡,供你們參考:


這次“大路燈”測評可以說目前我做過的規模最大、耗時最久的一次測評了。
也是經過這一通折騰,才親身感受到不同大路燈的差異,發現了裡面的彎彎繞繞。
我覺得這次測評最關鍵的發現,就是“大路燈”的效能其實不一定和它的價格、品牌影響力成正比。
就像我們測的大幾千的 “大路燈”,也會在光源品質上有硬傷,而小几千的國產“大路燈”,在效能上的效果反而很讓人驚喜。
如果你想給家裡選一臺 “大路燈”,那麼我建議先拋開各種噱頭只看效能;
在光通量、光源質量、上下分控、能效、質保這幾個因素上把好關,就基本沒問題。
而至於最終要選什麼價位,什麼品牌,哪些功能對自己家來說是剛需,再根據自己的預算和實際情況來定。
冷靜判斷,理性選擇。
以上是我們測評的情況,希望能對你們選購“大路燈”有幫助!

對了,最後還想叨叨叨一嘴。
前幾天老朋友“明基”跟我透露,再過一兩個月,她們的大路燈馬上也快要面世了。
我們家是明基的多年“忠粉”,但凡明基出手,效能、質感都是沒話說的,據說他們的大路燈將會是非常顛覆的存在!
不過實在不巧,我們這次的測評籌備的早,她們沒趕上,明基那邊也答應我一旦出廠馬上喊我體驗嚐鮮。
後面有訊息了我第一時間給大家彙報體驗進度!
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