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抄襲中國“馬面裙”?說實話,不耽誤它繼續在中國賺大錢

出乎意料!
迪奧被指抄襲漢服馬面裙?!
近日,迪奧推出了一款中長半身裙
售價為29000元
不過這款半身裙卻被網友指出
疑似抄襲中國馬面裙設計
此訊息一齣,關於#迪奧 抄襲#的話題
便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網友熱議。
透過對比圖我們能看到
迪奧這件裙子的前後開口設計
可以說是與馬面裙的版式
一模一樣
而在動態影片中
這件裙子也具有
馬面裙所有的特徵
馬面裙是中國的傳統服飾,
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
在明清時期是漢族女子最常見的著裝裙式之一,
歷史最早可追溯之宋代。
孔府文物圖: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
馬面裙式共有四個裙門,
兩兩重合,側邊打褶,
有裙腰固定,兩端縫有繫帶。
這種設計是一種罕見而典型的形制,
少在其他裙裝設計中見到。
不過在dior裙裝設計中,
卻稱這款半裙設計是“標誌性的dior輪廓”
????
這不禁引發網友熱議

······


在資本和輿論的狂轟濫炸之下,辱華品牌杜嘉班納D&G,在中國區,2021年銷量相比2020年增長20%。
不光如此,D&G預測——
今年的銷量會回到之前的水平。
儘管仍未克服在中國的受挫,但其表示要堅持獨立,維護創作自由。
(圖源:Bloomberg)
為何辱華遭抵制兩年後,D&G能堂而皇之的說出這種話?
看看某點評app上的評論——
D&G一條上萬元的裙子,還是兒童裙子,它的忠實消費者仍然會無視輿論選擇購買。
(圖源:某點評app)
再看看某消費類app上,D&G最新的秋裝作為開屏廣告,推送給了所有人。
在幾百萬的廣告費和愛國情感上,資本選擇了前者。
當所有人都在抵制辱華產品的時候,它的消費者很明智的避開鋒芒,利用各種渠道偷偷購買,以至銷量不增反降。
(某消費類app)
不禁想問,D&G作為奢侈品,難道就沒有可替代性嗎?
實錘在彭博社的最新報道里:
D&G2021年的銷量的確增加了20%,但在中國市場仍有不少敵對者。
為此,他們高薪聘請了兩家“國際危機管理公司”,並積極參加了兩屆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彭博社還透露D&G在中國僱傭了1200人,並打算近期在上海的中信泰富廣場開一家新店。

(圖源:Bloomberg)
另外從彭博社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儘管D&G在中國損失慘重,但仍然不想改變自己的“獨立”設計。
寧可花費大價錢找國際公司,也不花一分錢聘請一箇中國本土團隊去告訴他們界限到底是什麼?
正如當年傲慢的高管一樣。

D&G骨子裡的偏見是一點沒變。

D&G之所以能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辱華”理念,就是因為“辱華”不會影響生意。

喊口號的大部分人,在D&G辱華之前甚至沒有聽過這個品牌,因為杜嘉班納離日常消費遙不可及。

可是真正的消費群體卻沒有出聲,他們保持沉默,靜觀其變。
順便說一下,在新疆棉上左右搖擺的品牌“耐克”。
2020年耐克營收2422.44億,比前十名所有國產品牌加起來還要高。
這樣的資料令人恐懼萬分,你以為你是“大多數”,實際上上還存在一個富有的,財富自由的,遠超於你的群體。
這個群裡我平時看不見,摸不著,接觸少。
這個群體無論多少“愛國言論”也不會受到影響。
他們才是品牌方想要維護的忠誠消費者。

杜嘉班納可以道歉無數次,只要消費不起他們品牌的中國人需要,他們就可以公開道歉。

迪奧抄襲也好,文化挪用也罷,消費群體和網上爭吵的網友根本就是兩個群體和兩個階級。

愛國,其實是一場窮人的狂歡嗎?

其實,四年前韓國樂天集團也曾大言不慚地說過同樣的話,“過不了多久,中國的消費者就會求著來免稅店買東西”。

2017年,正是中韓關係緊張的一年,美國要在韓國本土部署薩德導彈,中國極力反對。

韓國樂天集團成為首當其衝被國人抵制的企業。
韓國樂天集團為虎作倀,給薩德導彈部署提供建築用地,直接幫著美國欺負中國。
剛開始,韓國旅遊業和樂天免稅店的確受到了不小衝擊。
但很快,樂天就傳來了一個喜訊。
不到一年的時間,位於首爾明洞的分店銷售額超過35億美元(約240億人民幣),平均每天銷售額超過990萬美元(約6780萬人民幣),一舉打破了單店一年銷售額的世界紀錄。
(圖源:youtube)
不僅首爾明洞店,韓國樂天另一家分店,世界塔店也表現不俗,銷售額超過8.9億美元(61億人民幣),同比猛增300%,創店歷史新高。
僅僅1年,就猛漲了好幾倍。
甚至三名中國代購為搶商品 在韓國樂天免稅店互毆。
中國人用了半年時間,就忘卻了樂天對中國的傷害。
用一年時間,就幫助樂天創造了世界銷量神話。
2017年,日本化妝品品牌POLA(寶麗)在其位於日本店鋪,曾貼出了"禁止中國人入內"的告示。
但短短幾個月過去,POLA在國內機場免稅店又再現了被中國人買斷貨的勝景。

抵制有用嗎?吶喊有用嗎?

以前,我們總是警告那些外國品牌“不要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到頭來卻發現,這些品牌依然我行我素。
因為砸中國的鍋,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吃中國的飯。
長期以來,他們在中國培養了一群忠實的消費者,那些搖旗吶喊抵制的人,恰恰是永遠也不會購買他們產品的人。

對於這人,品牌可以道歉,可以道歉無數次。

農民工帶孩子買耐克被歧視,耐克立刻開除店員並道歉,媒體說品牌形象一降再降,可事實呢?

購買慾爆棚的人,現在已經把想要的產品加在購物車裡等雙十一打折了。

歸根到底,我們沒有迪奧這個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