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1世紀初,隨著國家推動香港融入發展大局的政策指引,內地與香港教育合作逐漸從民間自發轉向政策主導,於是,“姊妹學校”便應運而生,成為了規範化合作的重要形式。
2004年,香港教育局與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啟動粵港姊妹學校計劃,透過結對促進資源共享與師生交流。次年5月,廣州市就有22所中小學率先與香港學校簽約結對。

2014年該計劃覆蓋至內地24個省市,締結數量顯著增長。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姊妹校納入國家戰略,明確要求推進基礎教育合作,服務大灣區人才培養。
截至2024年9月,內地與香港姊妹學校總數已達3096對,覆蓋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結對學校既包含公辦學校,也涵蓋大量國際化學校。
二、
一般來說,內地與香港姊妹學校的合作形式主要有:課程協作、師生互訪和資源共享。下面就以上海的合作學校為例:
1、課程協作
-
上海田家炳中學
與香港培僑中學共享AP、A Level課程資源,兩校教師聯合編寫理科實驗手冊,並且每年同步開展測評。
-
上海市位育中學
將香港IB課程評估標準融入本校OSSD課程,實現跨體系學分互認。
-
復旦大學附屬徐匯實驗學校
與香港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合作開發“滬港雙城文化課”,涵蓋古詩詞鑑賞和廣府文化(香港)等主題。
-
金山區第二實驗小學
設計“滬港科技文化周”,香港學生參與紙電路製作,上海學生學習港式花繩技巧。
2、師生互訪
-
上海常青藤學校
每年接收20名香港慕光英文書院學生,開展為期兩週的上海科創營,重點學習機器人程式設計與江南園林建築。
-
上海宋慶齡學校
與香港拔萃女書院每月聯合舉辦線上辯論賽,議題包括環保政策、傳統文化傳承等。
3、資源共享
閔行協和雙語教科學校與香港張明添中學共享BC課程題庫。
金山區二實小向香港姊妹校鳳溪第一小學提供書法教學影片庫,並共建科技課程。

上海-香港姊妹學校部分公開名單
三、
透過多年實踐,滬港姊妹學校合作呈現出內容多元、機制穩定的特點。
一方面,課程教學協作深入發展,現在有接近超過三分之一的上海國際學校引入了香港的課程元素,並且與港校進行教材互通及考評協調。

另一方面,教育活動形式不斷拓展,除了傳統文化專案、科技創新類交流日益活躍,新興的方向,比如人工智慧教育已成為新的合作點。
這些協作在政策支援與學校主導的雙重保障下持續推進,已成為兩地教育優勢互補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有效橋梁。

掌握國際擇校圈的內幕和八卦
擇校不踩坑

更多探校文章,看這裡:
-
上海德閎:海外升學的「黃金賽道」, 有且只有這一條
-
上海協和國際:和魔都外籍校長聊了一番, 我們挖出一個「反內卷」的秘方 -
合肥一六八國際部:從“教育窪地”到“牛劍高地”:這所二線城市國際學校如何逆襲? -
哈羅北京:海外家庭「迴流」帝都, 孟母的故事又上新了 -
上海德威(浦東):個性化的「六邊形戰士」如何養成?一個斯坦福男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