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不出所料,已經開始有人給黃楊鈿甜洗地了。
而且萬萬沒想到,洗地的還是正兒八經的官方媒體——
《瀟湘晨報》
昨天,四川慈善總會回覆說他們那的楊偉是同名同姓的其他人,然後《瀟湘晨報》就連續發了兩篇洗地的文章。
而且,兩篇文章相隔僅僅一個多小時。
如此急不可耐。


看完《瀟湘晨報》的兩篇文章,作為前記者,我真的覺得悲哀。我能想象有些媒體在墮落,但沒想到會墮落至此。
此事目前還沒有定論,為啥我就敢斷言《瀟湘晨報》是在給黃楊鈿甜洗地?
因為,無論是從邏輯、立論還是情感立場,這兩篇文章都是站不住腳的。
無論最後黃楊鈿甜是不是無辜,《瀟湘晨報》這兩篇文章,都是在試圖混淆視聽,轉移矛盾,戕害輿論,貽害無窮。
一、《瀟湘晨報》在玩弄“稻草人謬誤”
稻草人謬誤是一種很常見的邏輯謬誤,就是故意歪曲、誤解對方的觀點,將其變成一個容易攻擊的“稻草人”並予以攻擊,但其實,這個“稻草人”完全是對方虛構的。
《瀟湘晨報》就把“稻草人”謬誤玩得爐火純青。
四川慈善總會回覆說他們那兒的楊偉是同名同姓的其他人,《瀟湘晨報》就說“同名同姓不是罪”,可問題是,誰說過同名同姓是罪了?
網友也都接受有兩個楊偉,可大家關注的壓根就不是四川慈善總會的那個楊偉,大家關心的是黃楊鈿甜的爸爸楊偉,是在雅安擔任過公職的楊偉。
這個楊偉的問題,公眾需要一個解答,沒有人要把四川慈善總會楊偉的事情,安在這個楊偉身上。
更有意思的是,《瀟湘晨報》還說“不可讓人一再陷入自證怪圈不可自拔”,還弄出了一個#黃楊鈿甜不必陷入自證怪圈#的話題。
可問題是,誰讓他們一家自證了?大家不是在等官方給一個權威可信的調查結果嗎?
最要命的是,“不必陷入自證怪圈”是用在這個場景裡的嗎?別人惡意汙衊你時,你可以用“不必陷入自證怪圈”作為防禦,但這是輿論監督,不是在無緣無故地給黃楊鈿甜一家潑髒水。
黃楊鈿甜是公眾人物,父親有過公職,且涉及重要崗位,200多萬的項鍊及數不清的珠寶首飾房產都是自己曬出來的,公眾的質疑和監督,完全合情合理。
《瀟湘晨報》卻故意混淆視聽,試圖把一件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公事”,弱化為一件關乎道德的“私事”,然後用“不必陷入自證怪圈”作為逃避輿論監督的擋箭牌。
作為刷筆桿子吃飯的媒體,《瀟湘晨報》會不知道這個“稻草人謬誤”?可他們還是明目張膽地這麼做了,就是想樹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靶子,打倒了這個靶子,就好像把對方給打敗了。
這招可太厲害了,因為猛一看還真有道理,同名同姓確實不是罪,很多時候確實不必陷入自證怪圈,邏輯不清晰的人,很容易就被這套話術給騙進去了。
《瀟湘晨報》還是老辣。
二、《瀟湘晨報》在玩自相矛盾的把戲
我之所以認定《瀟湘晨報》的文章為洗地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玩雙重標準。
《瀟湘晨報》反反覆覆且義正辭嚴地表示,“需靜待雅安紀委的調查結果”,“具體合規情況仍有追問空間”,“讓事實真相來說話即可”,“不妨交給權威部門,一件件查清楚”。
看似不偏不倚,彷彿一副中立客觀的樣子,可轉身就露出了自己的本色。
看看他們自己打自己的臉的:
但在已有明確澄清的情況下,繼續“群情激奮”恐怕意義有限。如此一來,公眾最為關注的黃楊鈿甜父親是否存在對雅安地震災後重建專案有貪腐行為的問題,大機率為否。但從目前的公開資訊來看,此事為“烏龍”的可能性在上升。
不是“靜待調查結果”嗎?怎麼自己就這麼急不可耐地下結論了呢?
而且,即使是他們下的這些結論,也完全經不起推敲。
我們要弄明白,所謂“明確澄清”,不過是四川慈善總會明確了事件中的楊偉,和他們沒有關係,旨在劃清界限,並沒有否認公眾對黃楊鈿甜的爸爸楊偉的任何質疑。
更沒有說滎經縣雲峰山4A景區開發專案中留下電話號碼的楊偉就是四川慈善總會的楊偉,當然,也沒有說就是黃楊鈿甜的爸爸楊偉。或者說,他們壓根就沒提這個楊偉是誰。
所以,那個留下電話號碼的楊偉,還是一個值得深挖的線索。
所以,因為是同名同姓,就推斷出黃楊鈿甜爸爸的貪腐“大機率為否”,就能推斷出此事為“烏龍”的可能性在上升。這個邏輯太感人,恕我看不懂。
即使之前有混淆,可澄清之後,問責物件就更明確了,網友“群情激奮”,就是要追黃楊鈿甜的、在雅安擔任過公職的楊偉有沒有問題,怎麼就“意義有限”了?
還有,因為是同名同姓,就推斷出黃楊鈿甜爸爸的貪腐“大機率為否”;從目前的公開資訊來看,就能推斷出此事為“烏龍”的可能性在上升。這個邏輯太感人,恕我看不懂。
所以,我們就能看出《瀟湘晨報》的嘴臉了:
一邊說靜等官方結論,一邊自己下毫無邏輯的結論,然後還不許網友發出合情合理的質疑,《瀟湘晨報》還真是“兩面三刀”,標準成謎。
三、《瀟湘晨報》站在了輿論監督的對立面
《瀟湘晨報》的兩篇文章,最讓人不適的是,他們汙名化了群眾的輿論監督權。
你看看他們的遣詞造句,把質疑的網友說成“熱心網友”、“偵探網友”,把網友的質疑說成是“群起而‘查’之”,把網友的合理推測說成是“聽風就是雨”,把網友找到的黃楊鈿甜爸爸的可疑證據說成是尋找“蛛絲馬跡”……
語氣之尖酸刻薄,讓人瞠目結舌。
然後又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又是靠“人設拼圖”來下結論,還“可能會誤傷無辜”,知道的會說《瀟湘晨報》臉都不要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網友集體網暴無辜的一家人呢。
更讓人無語的是,作為肩負輿論監督職責的媒體,卻公然說“輿論監督不可過度擴大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誰還記得,十幾年前,楊達才就因為在交通事故現場戴了一塊4萬塊的手錶,引發公眾憤怒,然後被調查出多項違法違紀問題,最後被判14年。
這件事開創了“網路曝光-輿論監督-制度反覆”的模式,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反覆的里程碑事件。
彼時,眾多媒體跟進報道,要求官方對楊達才的財產來源做出解釋。
而如今,光黃楊鈿甜的一個耳環,價值就超過楊達才57塊手錶,《瀟湘晨報》卻擔心“輿論監督不可過度擴大化”。
有些媒體的墮落,竟到了這種地步,竟試圖剝奪網友質疑和監督的權利。
同樣是媒體,做人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我再說一遍,無論最後黃楊鈿甜一家是有罪還是無辜,《瀟湘晨報》的文章都逃脫不了洗地的嫌疑,都在毒害著我們的輿論場。
他們在故意把輿論場的水攪渾,故意在轉移矛盾,故意在破壞人們對輿論監督的信念!
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是一家媒體,而不是誰給一根骨頭,就為誰叫喚的看門狗!
—The End—
《瀟湘晨報》的文章有很強的迷惑性,但其實只要你的邏輯清晰,就不容易被迷惑。
推薦一本能夠讓人思路清晰開闊,看透本質的好書,金老師的《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豆瓣上有人說,這很有可能是我這輩子看的最好的一本書。
最近我在看這本書,它把紛繁複雜的各種現象,總結成一套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方法論,弄懂了這套方法論,你就會成為一個邏輯特別清晰,做事有條不紊的嶄新的人。
這本書曾經在二手平臺上溢價到幾百塊一本,如今時隔40年重新修訂,絲毫不過時,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