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普通人來說,
關鍵就在於能否成為技術的人性化介面。


文|林波
編輯|何夢飛
來源|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
封面來源|Pexels
合肥人楊真真已經混上上海月薪5萬元的品牌公關總監,但她最近找工作時也急了。
她在上海工作九年,去年10月從一個大型外企爽快裸辭,年後正式找工作,而上海作為公認的中國“品牌之都”,相關崗位數量排在全國前列。但刷遍招聘軟體她卻發現:
“工作機會非常少,有些是從去年掛到現在的‘老演員’了,發過去是已讀未回或未讀。”
所謂老演員,指的是那些一直空掛著招聘卻沒有真實“成交”的崗位。
專注中高階人才的杭州獵頭公司創始人Vivian(童學芳)倒是新年開業第一天就來了兩個業務,一個是香港影片版權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崗,另一個是國際貿易公司的高階汽配音箱設計研發負責人,都屬於朝陽賽道。
但她發現:“原來推薦3個人,企業會用1個,現在推薦10個都不滿意”。
年後的招聘市場已敞開懷抱,“金三銀四”在不遠處招手,它可以容納多大活力呢?
小巴找了上海、北京、杭州、寧波、中山等地的網際網路、製造業一線人士,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觀察吧。

招聘端的觀察:一個職場人的遭遇背後,哪些行業機會在減少?
楊真真去年10月裸辭時,以為自己會是一個特例。
她的前領導被藥企裁員後三年都沒找到合適崗位,她認為是專業太窄以及性格問題;一些朋友、同事、下屬辭職後難找工作,她歸因於工作經驗不足和自身認知不清晰;她過往一心撲在工作以致無暇戀愛以及無縫銜接的工作履歷,也給她創造了心理支撐。
但現實逼人,除了招聘軟體上的機會少,獵頭給她推薦的崗位也是“老演員”。當機會少到讓她懷疑“好的工作都不在市面上流通”時,她只能找朋友內推。可好不容易有個面試,面試過程又讓她有點“破防”。

圖源:Pexels
“問我之前的薪水是多少,然後問我願不願意往下降,我直接就拒絕了。”她對小巴說道。
如今,她的要求放低至平薪、工作日接受加班、五險一金以及雙休,甚至在刻意關注海外崗。這主要基於當前國內市場的環境,以及曾經稱得上“六邊形戰士”的她也出現了一個難以挽回的BUG:今年到了35歲。
她的遭遇既反映了大齡職場人的困境,也反映了所屬行業的就業形勢。
據《獵聘2025年Q1招聘調研報告》的“Q1增加招聘的行業分佈”中,她所屬的“廣告/傳媒/文化/體育”佔比僅佔2.68%,在15個分類,為倒數第三位。
類似態勢的行業還包括“金融”(5.37%)、“專業服務”(4.92%)、“汽車”(3.5%)、“政府/非營利組織/其他”(2.83%)、“教育培訓/科研”(2.24%)、“生活服務”(1.94%)等。


那麼,增量在哪裡?
網際網路與製造業的機會
有人可能說,楊真真只能代表她個人以及所屬的行業。
相較而言,“交通/物流/貿易/零售”(7.30%)、“房地產/建築”(7.45%)、“電子/通訊/半導體”(7.75%)、“IT/網際網路/遊戲”(7.90%)、“醫療健康”(8.49%)、“消費品”(9.99%)、“能源/化工/環保”(10.28%)、“機械/製造”(17.29%),排在“Q1增加招聘的行業分佈”的前列或中等位置。
這部分行業總體形勢更佳。但具體分析,內部也在發生劇變。比如,“IT/網際網路/遊戲”位居行業第五位。
但“現在失業率最高的,就是基礎的碼農”,北京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TOP獵頭公司資深總監馬龍對小巴直言。
“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到目前,我合作的客戶裡面很少會給我們放基礎研發崗位。而且近兩年的降薪起碼在20%,特定崗位甚至50%。”他繼續說道。
原因在於:網際網路發展了二十多年,誕生了BAT以及滴滴、美團、位元組等移動網際網路巨頭,行業完全進入成熟期,常規程式碼搭建(比如後端開發、測試、運維、安卓、iOS、Java開發、前端開發等)已經收尾。
這基本上是多個受訪者的共識。目前來說,網際網路研發崗機會與增量主要集中於靠近演算法側和AI側的研發崗位。
“大模型、元宇宙、MR眼鏡等前沿行業與AI相關的職位非常緊俏,對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基本上只要碩士以上。”Vivian對小巴補充道。
此外,便是傳統企業數字化的機會。
顯而易見,離開一線城市與熱門行業,情況會更好。在“Q1增加招聘的行業分佈”中,“機械/製造”位列第一,以17.29%的佔比位居榜首。
活躍在浙江、江蘇的勞務派遣公司負責人劉班長,此前主做普工市場,從去年8月至今,轉型與注塑機龍頭企業聯合培訓技工,已向企業輸送300多名注塑機領域的技工(工藝、自動化方面),一個月的培訓期學費是1萬多元,入職後試用期月薪是8000元,全職1萬元以上。
這是踩到了注塑機技工缺口的紅利。
普工市場也不算差。據專注藍領招聘行業資料研究的嶺鵬產業與創新研究院報告:
1月的LIMP指數(製造業景氣先行指數),穩定在“正常”區間,並接近“樂觀”區間。具體來說,長三角LIMP指數的數值為53.2,位於“正常”範圍的景氣擴張區間,珠三角LIMP指數的數值為60.2,逼近“極樂觀”範圍的邊界,表現明顯好於長三角地區。

總結來說:珠三角、長三角製造業總體上均處於缺人狀態,而前者更甚。
原因方面,提供資料的中山虎蛙資訊科技的聯創&CMO閆鍇對小巴分析:“國內不少後端組裝廠線外移到東南亞後,前端的材料生產還是在國內,東南亞區域復工時,就會拉動珠三角配套企業生產。”

人才端的變化:
逐漸被企業重新定義的人才
從以上呈現的當前招聘市場的行業招工片段,可窺見開年招聘市場的總體情況——喜憂參半。
這與《獵聘2025年Q1招聘調研報告》的描述相呼應:僅有33.8%的僱主會在2025年第一季度加大招聘力度,而40.54%的僱主表示招聘數量與上季度(2024年Q4)持平、22.06%的僱主招聘數量會比上一季度有所減少、3.58%的僱主表示近兩個季度無招聘。
關鍵招聘部門也集中在業務類與技術類,佔比分別為41.88%與36.21%,而運營類、市場類、職能類與其他類僅為9.84%、6.41%、3.13%、2.53%。

擴大招聘的行業、企業在逼仄的大環境下容易顯出“闊綽”氣質。
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去年,青島集裝箱製造業為規避美國總統換屆風險,搶時間大量製造集裝箱對外出口,出口增速高達82.3%,使大量建築業焊工轉移到集裝箱行業。而今年熱度已褪去,但副作用仍在——有的企業初六一天還面臨四五百個焊工的應聘需求。
這是少數現象,更多行業與企業的當下招聘邏輯可以用一位十多年的上海HRBP蔡識來形容:“以替換為主要用人策略,而不是產生新的崗位需求。”
這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才端市場的面貌,企業逐漸重新定義“何為人才”。
最突出的表現是,替換員工的崗位需求對於人才匹配度要求較高。這使得原來被視為年輕、有活力、可塑造性強的應屆生或者職場新人的匹配崗位變少,更多機會留給了有較多工作經驗的“老職場人”。
例如:“目前沒有在看應屆生的,我們今年要求全部都是要有工作經驗的。”一位供職於杭州頭部新媒體集團的HRBP對小巴說道。
原因是,編制減少以及業務節奏加快。去年她準備招聘兩三個簡歷漂亮的應屆生作為儲備人才,但因對方薪資要求較高作罷,現在機會則沒有了。
馬龍感慨:“2025年前後的三四年的週期之內,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會非常難,他們學了熱門專業出來後,需求的崗位其實並不多。”
至於應屆生或職場新人口中稱“脫不下長衫”的普工崗,更不容樂觀。“拿家政崗位來說,有些阿姨能挑更多機會、更好的平臺。年輕人沒有太多選擇性。一方面,可能學歷不匹配;另一方面,也沒有做這塊的優勢。”蔡識說道。
這一愈演愈烈的職場怪象的結果便是:新人的職場空間越來越小,緊迫性越來越強。
楊真真有個1998年生的朋友在上海待了兩年,做過產品經理、門店管理,由於長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現在已經回到老家山西做地推;她家中有個表妹,正在考慮考研,她不建議這麼做。原因是研究生畢業後“會面臨年齡大的問題”。

“老職場人”有何解法?
上升的邏輯與下沉的可能
最後,“老職場人”的情況也不能說就是樂觀的。
不少企業對於人才匹配度的要求稱得上苛刻,尤其是高階人才,除了要求簡歷無BUG、能力全面,也重視企業文化匹配度以及與領導的契合度,薪酬方案更不乏“霸道”,往往抱著“人才無窮無盡”的招聘心態,以至於把週期拉得老長。

圖源:Pexels
如今,在準備簡歷時,楊真真也會刻意根據企業崗位描述定製簡歷、附上作品集,這是她此前沒有的動作。她正努力成為一名職場博主,以分散風險。
春節前後,Vivian“成功”推薦了一個月薪四五萬、年薪百萬的資深銷售換崗,企業方到談薪酬方案階段,只給了最高2.5萬元的月薪,大部分薪酬設計在了績效上。
只有極個別的例外。比如兩年前,Vivian為杭州消費品行業的一家獨角獸公司推薦了一個CIO(資訊長),在找遍行業資訊庫裡的700多個CIO後,最終該企業選了一個41歲的重慶公司CIO。此人已經超出了企業所要求的年齡(大1歲),原本是被一票否決的,但他勝在“長板”夠長——在該企業所需的跨部門溝通協調能力方面,他十分突出。
中低端崗位領域方面,實際情況更加複雜。一般認為,低端技能人才的機會更少,而中端技能人才的機會更多,即技能更強,機會也更多。
但當企業以價效比作為核心用人要素,普通技術崗或中等技術崗但薪酬要求較高的職場人的危機,其實未必比普工水平且薪酬要求較低的職場人更小。
“基礎的技能崗位不需要了,大機率會下沉到普通崗位。而從資本的角度來說,普工成本確實低,也不希望被取代掉。”閆鍇分析未來趨勢時,不乏誇張地說道。
當前的部分現象也在印證這一點:基礎研發、設計、編輯等用人、培養成本較高的群體更容易受DeepSeek等AI前沿產品普及的直接衝擊。
而外賣、網約車、快遞、家政等普工服務行業,仍然呈現較高的人員更替與流動性,全憑機器人送外賣、快遞、做司機、家政仍難以想象。

圖源:Pexels
據廣州市人社局2024年第三季度廣州“最缺工”30個職業排行:其他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餐廳服務員、行政辦事員、家政服務員、包裝工、保潔員、配送員、駕駛員等是排名最前列的職業,平均月薪多在5000—7000元左右。這些行業常常是容易被忽略的用人高地。
假設就業總趨勢不改,以下所言對多數人而言,可能被視為倒退和難以接受,但仍不失為一條退路:當收入預期降低,企業對技能要求也會變低,就業壓力也會相應減輕,直到普工也被機器人完全代替。

建議與思考
最後不妨來聽聽資深職場人的建議,作為輔助參考。
跳槽的話,要把時間拉長到半年。
跳槽的話,我不建議像我一樣裸辭。如果工作真的影響身心健康,要提前做規劃,把時間拉得長一些。以前兩三個月就可以,現在可能得要半年,甚至大半年。
AI賽道本身,不可能提供類似網際網路行業的大量崗位。
AI技術、應用、輸出模型的最佳化,能從事這型別崗位的人,是拔尖的那波人。不是隨隨便便學個計算機軟體能做事情的。
之前,一本甚至二本都可以從事計算機軟體開發,但AI類的崗位,尤其是頭部尖端崗位,起碼得985起,跟的導師也要非常出名,自己一直在做這個領域裡的課題。所以普通人不要去碰這種崗位,這需要很高的智力、極強的創新能力。
AI賽道本身,它不可能提供類似網際網路行業的大量崗位。因為網際網路行業是把線下生意搬到線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而AI是把重複的工作AI化,相當於讓很多普通工作沒有工作了,是反著來的。
建議是:如果不是特別想離開原崗位,儘量不要換公司。在求職過程中的話,儘可能少換行業、少換賽道,在比較熟知的行業和崗位裡面去找,優勢會更大一些。
想學某個技能時,一定要找好職業方向。
首先,想學某個技能的話,要看這種培訓專案在市面上是不是很多,選擇相對少的行業,在求職時更有競爭力。
第二,有些行業對學歷是有要求的,但培訓機構不會告訴你,你學了以後就不了業。比如很多做人工智慧培訓的,本科生學完之後都是很難就業的,企業肯定更願意招聘更高學歷的,所以要了解學習的技能在企業端一般是什麼招聘要求。
第三,一定要找好職業的方向。到25歲的時候,在行業裡應該是一個老手了,到30歲,應該在行業裡紮根了,要不然就很難。不能等到三十五六歲了才學習某個技能。沒有一定的技能,只能被企業選擇,有了技能,是你在選擇企業。
第一,能力升級。現在AI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人機協同的辦公模式會越來越普及。學習AI工具並熟練運用,提升人機協作能力很重要。
第二,對自己的職業定位要非常清晰,明確自己優勢。針對目標崗位,要展示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場越來越趨向於智慧與智慧生命的協同進化,DeepSeek之類的平臺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但是它會幫助企業重塑價值鏈條,將企業推向更高維度。對於打工人來說,關鍵就在於能否成為技術的人性化介面,能否提升自己的能力壁壘。因為現在的工作沒有絕對的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