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龍頭大企,能不能別再打價格戰了?

如此殘酷的價格戰是中國市場獨有,向下內卷沒有贏家。
本以為外賣價格戰消停了,沒想到春季戰爭才剛結束,夏季戰爭又開始打響。
7月2日,淘寶閃購啟動總額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作為回應,美團也從7月5日開始,發放大量大額外賣紅包券。7月8日,京東外賣宣佈正式啟動“雙百計劃”,承諾投入超百億元扶持更多品類標杆品牌銷量破百萬。7月12日,美團宣佈創下1.5億日訂單高峰,而淘寶閃購和餓了麼,在14日也宣佈繼續保持8000萬日訂單峰值,顯然多方混戰下外賣行業又陷入到價格戰內卷困局,市場秩序再度面臨低價衝擊。
這樣的“囚徒困境”,在汽車製造等傳統行業已出現過多次。剛剛過去的第二季度也是汽車價格戰最激烈的一個季節。據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前4個月降價車型就超過60款,5月更是激增至百餘款,部分車型降幅超過5萬元。汽車以降價促銷在2022年之前不過是一個輔助促銷手段,該年全年才有95款車降價,但是此後降價越來越頻繁,2023年達到148款,2024年為227款,今年則有可能突破300款。
有人說,價格戰是商場競爭的常規動作,無可厚非。其實我們看看國外同行業的市場,就明白中國的價格戰太過了。美國去年年底新車平均價格是48205美元,2023年2月則是47244美元,這期間還上漲了2%左右;歐盟的電動汽車均價,2015年為4.9萬歐元,2024年則為5.6萬歐元,這期間上漲了14%左右。
放眼全球來看,在電商領域,雖然亞馬遜遭遇了速賣通、Shopee、TikTok Shop的強力衝擊,但是大家都是努力在做商業模式、供應鏈等方面創新,雖然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和沃爾瑪不時競相搞促銷,但是這種自殺式降價衝鋒,還是幾乎看不到的。所以,這兩年的中國某些領域市場的價格戰,在全球市場屬於孤例。
當然不可否認價格戰也有積極作用,比如可以迅速實現對消費者的市場教育,但是總體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對整個產業是得不償失。
其一,降低行業利潤,影響整個行業的創新升級。比如汽車價格戰嚴重拖累了供應鏈企業,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汽車零部件採購價連年按10%-15%比例持續下降,供應商淨利潤率已從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本屬於高附加值行業的汽車產業,其利潤卻低於製造業平均水平。同時,車企向供應商付款週期也被大大拉長,比如某著名車企的付款週期2020年是118天,2024年則延長到295天,已經嚴重超出180天的警戒線。
這種問題同樣也反應在外賣行業,財大氣粗的電商平臺攜資殺入,大打價格戰賺得滿堂喝彩的背後,是整個餐飲生態要付出代價。比如,第一批外賣“百億補貼”大戰中,就曾出現過新平臺讓商家分攤補貼成本的不當之舉。根據國家質監總局下屬的《中國質量萬里行》官方公眾號的報道,某新平臺的滿15-14活動,商家需要承擔5元;另根據哈爾濱電視臺官方微博的訊息,某家外賣商鋪在新平臺日營收為358.58元,但是需要承擔27.2元的運費補貼,89.24元的貨款補貼,到手金額不過233.24元,扣掉了大概四成利潤。
現在這一輪新的大戰,補貼規模升級到了五百億量級。雖然看起來,現在是平臺請客、商家和騎手增收、消費者佔便宜的好事。但也考慮到這種超量補貼帶來的負外部性:
一是低出成本價格的補貼,短期固然奏效,但長期無法持續。最後成本轉移,極有可能是平臺、消費者、商家、騎手四方多輸;
二是補貼機制可能存在扭曲公平競爭的問題。新平臺為了衝擊單量峰值,將補貼、運力都傾斜向大型連鎖品牌,這種補貼邏輯和政府普惠性消費券是截然不同的,也會對中小餐飲企業造成衝擊。
平臺企業和終端製造龍頭,作為行業鏈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端,理應探索一條互利共贏的模式,這才是盡到了社會責任,而不是依仗自己的地位去幹這種為了一己之理,而綁架脅迫整個產業鏈的事情。
其二,打價格戰的企業自身很難獲得好處。從今年已經進行的兩次外賣價格戰開,只要是戰火一旦點燃起來,無論是對發起價格戰的京東或淘寶,還是被動應戰的美團,股價都下跌,市場本身不看好這個行為,不認為這對企業有什麼長遠益處。比如,第一波價格戰開始前,京東股價是146港元,開打十天後,即降到124港元,現在仍在123港元低點;這輪價格戰開始後,阿里巴巴的股票也有4%左右的微降。
投行預計淘寶外賣每單虧2.7元、即時零售每單虧3.7元,京東外賣虧損6元左右,高盛估計今年淘寶將因外賣業務將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300億元,美團利潤將下降250億元,並且價格戰帶來的長期收益前景也看不到。
新平臺切入外賣,有價格競爭的路徑依賴也不難理解,畢竟這種補貼大戰在中國網際網路商業競爭史上出現過很多次,也確有成效。但外賣是個需要長期投入的高度本地化生意,所有的補貼到最後,都會轉化為供給、履約這張網路的競爭。供給和履約網路更紮實、消費體驗更穩定的平臺,最終才能勝出。
可以說,這是一場商業長跑,而非短期的補貼之爭。並且根據投行機構的預測,即便是淘寶、京東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打價格戰,市場佔比格局其實並沒有根本改變,以6.18大促後客單價X單量的角度來看,美團、淘寶和京東的日均銷售額分別為27億、5.2億及3.5億,按照這種口徑計算,三者的市場份額約為7:2:1,美團佔主導的地位仍舊未被改變。
其三,消費者其實也未必獲利。儘管表面上看消費者在價格戰上獲利,其實產品降價都是以犧牲質量和安全性為代價。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誠地說:“什麼樣的工業產品能降10萬還得到質量保證?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現在已經被曝光的偷工減料做法有:將汽車高壓線束材料“銅改鋁”,關鍵感測器(如雷射雷達)的數量被大幅縮減, 大量車企放棄投入成本進行復雜的內部結構支撐研究、人體工學最佳化和耐久性測試,轉而採用簡單“一軟到底”的填充策略,具有優良隔音、隔熱效能的鍍層玻璃被替換為普通玻璃,甚至厚度也被削減。儘管這兩年車企都在宣傳自己的種種“黑科技”,但是整車質量實質上是“明升暗降”。
在外賣行業也是如此,試想有哪個商家店鋪可以長期支撐3元奶茶、5元咖啡、8元炒菜這種價位呢?最後只能是減量降質,以犧牲顧客的體驗感為最終解決出路。外賣訂單激增給商家供給、履約穩定性帶來極大挑戰。更何況,餐飲消費是個有限需求市場,並非無限需求市場,補貼投入再多,消費者對於茶咖和餐飲的需求是有上限的。
最終,支撐一個企業真正發展的在於科技創新、服務創新,這樣的企業才能真正贏得尊重和投資市場的信心,試圖用價格戰獲得市場是一個野蠻粗暴的機會主義行為。就在上週末舉辦的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坦誠地說:“奇瑞也曾經跟了價格戰,也參與了內卷“,不過他進一步反思道:質量的排名比銷量重要,利潤的排名不如創新重要,我們更要品牌、要創新、要管理變革、要質量和服務升級。他還說,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技術突破,都需要時間和耐心。電商平臺也要避免造節的流量思維,只是一味補需求,而忽視運力、供給網路的建設。
筆者講這些也並不是在苛求我們的企業,根據歐盟記分牌的2024年度企業研發強度排名報告,亞馬遜支出為852億美元,支出額全球第一,超過了谷歌和蘋果之和,研發投入比為14%,而國內電商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遠遠不如亞馬遜,美團和阿里都在7%左右,最低者如京東,2024年投入比僅為1.6%左右。而且在今年2月,阿里剛剛宣佈要未來三年要在AI上投入3800億元,結果轉頭就砸了五百億在外賣補貼上。試想這幾家平臺如果把今年打價格戰的近千億投入的一半用於AI開發,或者是投入到國際市場加快出海,這又是一個什麼結果呢?
當然,這種企業如此向下內卷,跟過去我們的產業政策、資本政策及科技產業政策也有關,政府也應該適時調整這些政策,給企業向上發展的空間和安全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