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此次衝突,或重演“一場勝利,各自表述,同時後退”?

文 |底線思維
2025年5月7日,印度發起代號為“硃砂行動”的軍事行動,攻擊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境內的九個所謂“恐怖分子據點”。印度宣稱此次行動摧毀了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ed)和虔誠軍(Lashkar-e-Tayyiba)等武裝組織的“關鍵基礎設施”,作為對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帕哈勒加姆恐怖襲擊“剋制且不升級”的回應。
  巴基斯坦否認與襲擊有關,並迅速反擊,授權軍隊自主決定反擊方式。雙方在印巴控制線(LoC)附近的交火已導致數十人死亡,國際社會要求剋制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效果甚微。
  這場源於克什米爾爭端的最新一輪升級,凸顯了報復迴圈的危險性,有可能將這兩個核武國家推向更廣泛的衝突。
  網傳飛機殘骸照片(右),以及此前印度空軍序列號為“BS 001”的陣風戰機照片。圖自社交媒體
  此次危機的根源在於一個熟悉的模式:克什米爾發生恐怖襲擊,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是幕後主使,隨之採取報復巴方的軍事行動,這又促使巴方採取針鋒相對的新一輪升級。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於4月24日在比哈爾邦的演講中警告,印度將“追捕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至天涯海角”。他透過這一表態,向國內民眾展現了強硬姿態,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報復的決心。這也意味著莫迪政府其實希望建立一種新正規化,就是把所有針對印方的恐怖襲擊都當作巴方發起的進攻,並用正式的軍事攻擊加以回應。
  然而,正如2019年印度對巴拉科特的空襲未能顯著削弱克什米爾的反印武裝網路一樣,這類行動雖然可能為莫迪政府更多帶來政治資本,但能否帶來戰略成功卻是個問題。2019年的危機因僥倖而得以緩和——印度空襲未造成有記載的傷亡,而巴基斯坦也很配合地歸還了被俘飛行員,美國同時對印巴施壓也幫助降溫。如今,這些當年阻止事態升級的約束條件似乎已不復存在。
  追究起來,莫迪的強硬克什米爾政策是近年來克區動盪的主因。
  2019年,印度修訂370條款,廢除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半自治地位,將其改為直屬中央的聯邦屬地,號稱要將克區推上穩定與融合的坦途。然而,這做法在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激起了不小的反感情緒,當地居民已在數十年的衝突、宵禁和通訊封鎖中飽受煎熬。外地居民湧入置業和莫迪的重兵部署加劇了克區人口結構變化,引發了強烈的關切。
  作為數十年來最致命的襲擊之一,帕哈勒加姆襲擊不僅暴露出莫迪政府“克區正常化”的脆弱性,極為侮辱性的虐殺行為也加劇了印度國內對強硬報復的期待。然而,印度專注於懲罰巴基斯坦,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幾乎完全忽視了克什米爾治理失敗這一滋生武裝活動的深層問題。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的處境也更加微妙,難以承受印度強加報復而無動於衷的政治壓力。
  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西姆·穆尼爾將軍不同於其前任卡馬爾·賈韋德·巴傑瓦,後者曾尋求與印度和解。穆尼爾面臨的巴基斯坦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更加紛繁複雜。受歡迎的前總理伊姆蘭·汗仍被監禁,軍隊作為巴基斯坦最強勢的機構正面臨合法性不斷下降的危機。
  2022年,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軍事總部舉行的儀式上,即將卸任的陸軍參謀長卡馬爾·賈韋德·巴傑瓦將軍(右)將指揮棒移交給阿西姆·穆尼爾將軍。資料圖:路透社
  因此,對印度採取強硬回應,可能是巴基斯坦凝聚國內支援的最佳途徑。這也與巴基斯坦“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例行軍事原則相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巴基斯坦大肆宣揚“擊落印度戰機”——儘管當時未獲完全證實——這表明巴基斯坦即使冒著局勢升級的風險,也要充分展現力量、凝聚團結。
  與2019年相比,國際社會對印巴此次衝突的反應也更加淡漠。
  特朗普第二任期因國內事務分心,且在南亞甚至還缺乏足夠的人員配備,因此其當下僅能模糊發聲呼籲剋制。他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將“自行解決”,相比對俄烏戰爭、巴以衝突的介入,對南亞調停顯得尤為漠視,也與六年前美國的積極角色形成鮮明對比。
  其他國際組織和國家,包括聯合國、卡達和俄羅斯,也呼籲緩和局勢,但面對印巴雙方根深蒂固的矛盾衝突,影響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角色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印度發起軍事打擊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在同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的電話中表示:“作為鐵桿朋友和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中方充分理解巴方合理安全關切,支援巴方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
  而當印方發動軍事行動後,中方的發言就變得更加平衡——對印度的軍事行動表示遺憾,對目前事態發展感到擔憂,同時呼籲印巴雙方以和平穩定大局為重,保持冷靜剋制,避免採取使局勢進一步複雜化的行動。
  某種程度上,中國在印方行動前更加支援巴基斯坦的言論,很可能是一種為了防範局勢惡化升級所作出的預防性表態,本質上是透過支援較弱的一方,勸服較強的一方不要做出危險的行為。一旦印方採取軍事行動,而軍事行動總體較為剋制,那麼中方就無需再以強硬表態防範局勢升級,反而回到了更加傳統的勸和促談的立場。這種細微的言辭變化,其實體現出的是中國對於地區局勢的高度關切和高度負責的態度。
  不幸中的萬幸,中國軍隊自2020年就開始駐紮在離印控克什米爾不遠的地方,這客觀上也是南亞整體穩定和平的最後保證,畢竟不管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在升級軍事行動的時候都不得不注意到中國的存在。
  印度此次打擊行動針對巴哈瓦爾普爾、穆裡德凱等眾所周知的武裝分子據點,旨在兼顧高調與剋制。透過使用遠端彈藥並避免攻擊巴基斯坦軍事設施,印度試圖在滿足國內行動需求的同時儘量減少升級風險。
  然而,打擊目標包括清真寺等民用場所,可能在巴基斯坦國內引發憤怒。巴方稱31人死亡,包括兒童,這可能激起公眾支援報復的呼聲。雙方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戰加劇了矛盾,凸顯了兩方追求的不僅是戰場上的勝利,更是“勝利定義權”。
  這場危機暴露了印度報復驅動策略的侷限性。儘管“硃砂行動”在政治上頗具吸引力,但對遏制武裝活動或解決克什米爾的深層問題,收效甚微。這種行動還客觀上抬高了未來回應的門檻,將莫迪困於每逢襲擊必須給予更強硬反應的迴圈。巴基斯坦的經濟脆弱和內部衝突使其同樣易於過度反應,軍方領導人試圖透過對外對抗凝聚支援。雙邊對話的缺失——外交關係中斷、條約暫停、邊境關閉——使兩國依賴軍事姿態,幾乎沒有緩和空間。
  2019年雙方“一場勝利,各自表述,同時後退”的劇本,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退出路徑。巴基斯坦未經完全驗證的擊落戰機宣告可能使其宣佈象徵性勝利,而印度的“正義已伸張”敘事或能滿足其公眾。
  然而,當前風險更高——穆尼爾需重塑軍隊威信,莫迪在民族主義狂熱中選擇有限,國際淡漠也增加了誤判風險。
  為避免災難,兩國必須優先選擇外交而非復仇。印度應將安全措施與解決克什米爾內部問題相結合,恢復地方治理並放寬壓制性政策。巴基斯坦需透明調查與武裝團體的聯絡,並表達對話意願。外部力量,尤其是美國和中國,應利用其影響力促成談判,如2019年所做的那樣。若無此類舉措,印巴敵對可能會將克什米爾變成不僅是政治鬧劇舞臺,更是核悲劇的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