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949 篇文章


Photo by Robert Katzki on Unsplash
1
在加拿大住 House 有幹不完的活。春天要除草,夏天要澆水,秋天要掃葉,冬天要掃雪。
上個月我回加拿大,看到後院沒膝瘋長的雜草時,就想死。
我很討厭打理後院,除草這活,和家務一樣,是根本幹不完的。春風吹又生,事實上,即便沒有春風,除了冬天,雜草都會頑強生長。但這就是標配,不想幹活的話,在周圍鄰居們漂亮的後院對照下極為醜陋,而且如果鄰居投訴可能吃官司。
面對雜草叢生的後院,我決心今年要每天干活,不讓鄰居西人笑話我們華人粗鄙懶惰。
草坪和花園是標配,老外的大零售店裡都有專門的草坪和花園分類,啥工具和產品都有。

每天我從半小時,二十分鐘,十分鐘……後來實在幹不動,變成隔幾天幹一次……
被我拔除的雜草堆滿一個又一個專門堆草皮的垃圾袋,還得費力攢著等固定時間才能拉走,自己灰樸樸又醜又曬又累。雜草拔了又長,像是某種科幻電影裡的外星生物,經常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對領土的全面佔領。
這個過程毫無成就感可言,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永無止境又毫無意義。讓我一想起那滿院的亂七八糟就要懷疑人生。我沮喪得想,估計我天生手笨,沒有天賦吧。
知難而退想放棄吧,可E爸早已經躺平擺爛,又能指望誰?每週六我聽到鄰居割草坪聲就有民族榮譽感,經常天人交戰……
朋友聚會聊起來這事,朋友都在笑,這是華人的共同煩惱。其中一個朋友說,你試著種點東西,種菜最好。 好幾位朋友贊同。
我以前一直是拒絕這種提議的,我是綠植殺手,上海家裡仙人掌都能養死,不認為自己有園藝能力。而且以前一直認為華人到世界各地種菜是陋習,更是從來沒想過種菜。
直到有天有漂亮花園的西人鄰居隔著籬笆笑對我說:“為什麼不種點什麼呢?至少這樣你的勞動會有回報”。
這句話像一束陽光照進我的思維死角。我突然想通了,原來我還是狹隘了。

▲ Photo by Zdeněk Macháček on Unsplash
除草之所以令人沮喪,因為我將之看成是一種純粹的消耗——付出時間精力,卻沒有任何產出。而種植則不同,它是典型的“輸出型活動”,每一分付出都可能轉化為看得見的收穫,“種下一粒籽,然後等著成功或失敗”。
我沒看到西人種菜,不過鄰居的花園裡奼紫嫣紅種了很多花啊。
我想起自己一直給職場迷茫的諮詢者提的建議:“培養一個輸出型愛好吧,寫作、攝影、手工都可以”。因為我是寫作的愛好者,也是受益者,但我自己卻從未想過種東西也是一樣。真是格局太小,太狹隘了。
現在,後院這片“災難現場”竟然意外地為我提供了新的實踐場所。我都有點為自己“能文能武”的前景而憧憬起來,說幹就幹,我從 Canadian tire(加拿大輪胎公司)買了種子和花球種下去,一週後我這手殘黨就慢慢有了驚喜。
2
站在後院,看著那些依然頑強生長的雜草和零星存活的蔬菜,我更理解輸出型愛好的意義不僅在於收穫什麼,更在於重建我們在數字時代逐漸喪失的“創造者身份”。
在現代心理學和職業發展理論中,“輸出型愛好”指的是那些能夠產生可見成果的休閒活動,比如寫作、繪畫、程式設計、手工製作,當然也包括種植。
與被動消費型的娛樂(如刷劇、打遊戲)不同,輸出型愛好要求我們主動創造,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感和滿足感。
很多人對輸出型愛好有個誤解,認為它是為了“證明自己”或“打造個人品牌”。這種功利心態往往導致兩個結果:要麼因短期看不到回報而放棄,要麼陷入表演性輸出的怪圈。
實際上,輸出型愛好的本質不是“炫技”,而是“點燈”。它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向世界發出訊號:“我在這裡,這是我的思考和創造,希望與有共鳴的人相遇。”

▲ Photo by Keriliwi on Unsplash
很多人問我這麼多年,是什麼讓我不停寫作,尤其是現在文字已經式微了,實際上當你停止為點選量寫作,開始為真實表達而寫時,不僅寫作過程變得更愉快,堅持就不再是痛苦的。這就像種菜:專注於植物本身的需求,自然會收穫果實;過分關注收成,反而會適得其反。
重要的不是成果的完美程度,而是持續的輸出習慣。就像我後院歪七扭八的實驗苗,雖然收成慘淡,但看著綠芽破土本身就很治癒。
現代都市人的典型困境是習慣了消費一切,卻忘記了如何創造。
當我們從被動的資訊消費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創造者,哪怕只是種活一盆香菜,寫完一篇短文,完成一個小手工,我們都在重新定義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種轉變帶來的滿足感和意義感,是任何消費行為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無論是拿起筆,舉起相機,還是種下第一粒種子,重要的是邁出從消費者到創造者的那一步。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後院”——一個可以練習創造、體驗成長、收穫意義的精神花園。
這種快樂不同於完成工作專案後的如釋重負,也不同於購物消費時的短暫興奮,而是一種更深層、更原始的滿足——我參與了生命的創造過程,並且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 Photo by Robin Wersich on Unsplash
3
雖然我的種植嘗試至今沒有產出可觀的成果,但這個過程卻很治癒。因為我討厭的其實不是後院勞動,而是沒有產出的機械勞動。就像我們討厭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看不到價值和成果的瑣碎任務。
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普遍問題:我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抽象,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鏈條越來越長且不透明。
一個程式設計師可能花幾個月開發的功能,使用者根本注意不到;一個設計師精心製作的方案可能因為市場策略調整而從未面世;一個獵頭,忙一個 case 幾個月,客戶一句不招了,就讓所有努力成泡影;即便熬到做了管理,哪些工作有效哪些根本無效,也無從判斷……
這種情況是每個職場牛馬都要面對的。
在這種環境下,像種菜這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直白因果關係,反而成了稀缺的精神補給。這種成就感,在現代都市太難得了。
輸出型愛好可以帶來的多層次回報:
1. 即時反饋系統
每株植物都是一個天然的反饋裝置——它有明確的開始(播種)、過程(照料)和結果(收穫),水分不足會蔫,陽光不夠會徒長,營養充足則茁壯,每一步都能給予即時反饋。這種即時可見的因果關係,是對現代職場模糊評價體系的最佳解毒劑。
2. 失敗的自由
與工作不同,在花園裡失敗的成本很低。一包種子只要幾塊錢,一次失敗只是下次嘗試的鋪墊。這種低風險環境反而培養了我在職場中難以獲得的創新勇氣。
3. 數字排毒
在螢幕時間佔據我們大部分清醒時刻的今天,親手觸控泥土、觀察昆蟲、感受植物生長的過程,成了最自然的數字排毒方式。我最近幾個月,眼睛又有點問題,但發現自己蹲在花園裡察看自己的成果時,不僅不自覺地忘記檢視手機,更會忘記時間,也有“心流”感,這實在是意外之喜。
4. 燈塔效應
社交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發現:傳統社交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而輸出型愛好則是點亮一盞訊號燈,讓對的人主動找到你。當你透過寫作、創作或種植展示真實的興趣和價值觀時,實際上是在發射一組特殊的“社交密碼”。
這麼多年,我以文會友已經結交了數不清的文友。
哪怕我的園藝新手身份也讓我收穫拉近了與鄰居間的距離,甚至交到新朋友。這種基於共同話題和真實經歷的連線,質量遠超酒會上的寒暄。
當然,輸出習慣養成都要過程,我們不妨:
1. 從微小開始
不要一開始就規劃“完美花園”或“百萬粉絲賬號”。像我一樣從幾粒豆子開始,讓成功體驗自然推動你擴大規模。
2. 選擇有自然反饋機制的活動
寫作有讀者反饋,手工有成品可見,種植有生長變化。避免那些需要長期投入才能看到效果的活動作為起點。
3. 接受不完美
我的第一批豆子沒澆水大半沒發芽,第二批被松鼠和不知啥動物刨了,第三批才似乎有些長出來,我已經分不清現在種了啥。但每次“失敗”都教會我新東西。
4. 與消費保持平衡
健康的輸出型愛好應該減少而非增加你的消費。用現有資源開始,避免陷入“裝備收集”陷阱。
5. 分享你的成果
無論是給朋友的一把青菜,還是社交媒體上的一張照片,數字化時代光是自己知道還不夠,分享能強化輸出帶來的滿足感。

▲ Photo by Robin Wersich on Unsplash
4
在不確定世界中種下確定性。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的後院菜園成了一個小小的確定性綠洲。
現在,每當我感到被工作或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就會走到後院,看看那些依靠我的照料而茁壯成長的植物。它們不說話,卻用最有力的方式告訴我:付出總會有回報,只是形式可能與我們預期不同,有些亙古不變的真理依然有效——用心照料的事物會成長,真誠的付出會有回報,耐心等待會迎來收穫季節。
在這個鼓勵我們不斷消費的時代,選擇輸出而不是僅僅消費,本身就是一種溫和的反抗。
當我們透過寫作表達思想,透過手工創造物品,透過種植培育生命,我們不僅在豐富自己的生活,也在為這個被動的世界注入更多主動性。
正如哲學家埃裡希·弗洛姆所言:“在給予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這種增強生命力和潛能的體驗使我充滿歡樂。”
所以,無論是拿起筆、舉起相機,還是種下一粒種子,今天就開始你的輸出之旅吧。
不必擔心結果,因為真正的回報已經在創造的過程中悄然生長——更好的自己,更真的關係,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在這個意義上,輸出型愛好確實是人生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 THE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