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賣100億的美的“長公主”,給親爹扳回一城

文/ 金錯刀頻道
今年暑假,“空調師傅徹底成了最搶手的男人。”
哈爾濱直接上演34.5℃高溫連續暴擊,體感溫度直奔37℃,東北老鐵們都忍不了,熱的要集體裝空調。
最近這個月空調銷量,一天最高安裝量達到驚人的24.5萬套。有60多個店員每天工作15小時,還是供不應求。最後逼得廣東、河南的師傅都被緊急調往東北支援,堪稱“空調界的跨省救援”。

不少從業人士也感受到了幸福的煩惱。有空調相關負責人透露,最近公司空調銷售十分火爆,工廠滿負荷生產。美的格力小米這些巨頭自然更不用說。
不過今年很多人發現,一個相對較為陌生的名字:華凌空調也是大賣特賣。

不僅在廣東被人稱為“神機”,很多人在出租屋用它省了不少電費,一晚上才小几塊錢。
更有實打實的資料說明,去年一年華凌的銷售額就賣了103億,空調賣出400萬套,對今年更是信心滿滿喊出600萬套的目標。奧維雲網資料顯示,2025年1-4月,華凌這個黑馬在線上渠道市佔率排名第四,把海爾、TCL、奧克斯等老將都甩在身後。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這個華凌空調還是美的的長公主,十幾年前用“鈔能力”買下,如今成了美的又一妥妥的新賺錢支柱。
你可能沒聽過的華凌,憑啥從小透明逆襲到能與巨頭肩並肩了?
被同行攻入腹地,美的不忍了
很多人想不到,表面風光無限的家電大王美的,今年卻徹底急了。
畢竟,美的成績單依然相當亮眼。在A股市場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市值當屬優等生。

不僅如此,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美的還過了一個肥年,營收首次突破4000億大關,將格力、海爾等競爭對手甩得不是一點半點。

然而,哪怕面對這樣的業績,美的卻依然很焦慮。
一方面,傳統白電技術逼近天花板。就像手機一樣做創新的難度越來越大,行業更多的競爭還是停留在渠道和價格的競爭。
另一方面,空調行業誰也不能保持絕對的領先。春蘭、海爾、格力都登頂過行業龍頭的寶座,但掉下神壇也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

更何況這些年,空調行業還意外殺出了小米黑馬,2023年,小米空調的出貨量超過440萬臺,同比增長49%,一舉超越奧克斯,去年小米空調更是直接擠進了行業前列。
此外真正的考驗在後頭——國內市場疲軟。奧維雲網資料顯示,去年上半年中國白電市場零售量為7774萬臺,同比下滑3.6%,零售額為2319億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7%。

內憂外患下,今年年初,美的“最牛打工人”方洪波甚至一度發出狠話
“身處增長乏力、技術變革、行業與市場內捲進一步加劇的超長週期中,沒有哪個企業是安全的,上一個週期的寵兒,如果跟不上變化,就會在下一個週期消亡。”

他不光是說說,還在企業內部下了幾個狠動作。
簽發公文中的六條禁令對準了形式主義。具體包括內部溝通停用PPT、嚴禁下班時間開會、嚴禁微信群喊口號和舉拳頭、嚴禁內部送禮等,大力推行數字化管理,向無效工作說 “不”。
都知道江湖有個梗,一旦公司開始抓考勤了就是走下坡路的體現。但誰也沒想到,老大哥美的卻打破了這個法則。
不僅捧出一個新爆款,甚至還順道解決了“品牌老化”的質疑。
近年來,華凌空調逐漸在國產空調銷量榜單上有了存在感:2024年銷量突破400萬套,線上市場份額衝進前三,年輕使用者為主,成了美的空調之後又一個大爆款。

很多人說,華凌的成功是情理之中,在美的旗下不差錢也不差資源。但此言差矣,要知道大廠們推出過很多兒子也未必都能成功,扶不起的阿斗更是數不勝數。
這個富二代,怎麼就給美的狠狠爭了口氣?
最死心眼的富二代,只賺“1%”
其實論輩分,華凌空調曾經還是一眾同行的前輩。
就在二十多年前,華凌還是個獨立品牌,1985年成立不比美的晚多久。而且幾乎出道即巔峰,那個時候就敢跟國際大牌們硬碰硬,成了華南地區重要的家電供應商之一。
1996年重新整理中國空調質量檢驗標準,還創下了不少設計記錄。但隨著時間發展,格力、海爾等品牌重磅出擊,在渠道和營銷上,華凌的存在感也開始變弱。
2006年,美的把它買下以後一度也是個小透明,差點銷聲匿跡。誰也沒想到美的一個舉動,讓華凌一夜翻盤。

1.“狠活”拉滿,幹出租屋神器
幾年前,面對網際網路品牌圍攻,美的決定明確華凌的定位:年輕市場攪局者。一是反攻同行腹地,二來也不會跟自己的主品牌正面競爭。
這個攪局者可不是說說而已。2025年3月,華凌空調在武漢智造工廠展示神機二代的製造過程中,突然甩出了一個重磅王炸:
要將利潤率,控制在1%以內。

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一臺售價2799元的空調,利潤僅僅幾十塊錢,基本就是賺一杯奶茶錢。有時候再疊加國補與以舊換新,不到1000就能拿下。
這樣的“賠本買賣”,讓華凌在空調淡季首發4天就賣光,2月斬獲3萬多的訂單。
當然,網友不只是衝著價格去的。它之所以稱為神機一代,靠的就是瘋狂堆料一戰成名。比如在最初小透明時期,有博主拆機看用料,沒想到便宜的華凌細節上倒也沒糊弄。
在這背後,作為美的親孩子直接繼承了美芝壓縮機、威靈電機等核心技術。“自家工廠供料”,讓華凌保證交付細節,還能把價格壓到友商吐血,連安裝和售後也是美的大廠的。
年輕人要的不多,只要好用便宜就是必殺技。就像它在使用者獎牌寫的那樣,“讓年輕人裝得起”。

口碑一點點起來了,網上也是一堆的自發測評分享。有人稱,“這是他見過最省電費的空調,一小時不到0.5度”“噪音很小”。就這樣,華凌悄悄在年輕群體中混成了黑馬。

2.集中炮火,主打年輕人更懂年輕人
既然追求年輕牌,當然要貫徹到底了。
因為太過追求特立獨行一度還摔了一跤。最初華凌其實是沒有遙控器的,全靠手機操作,被使用者怒噴“對老年人不友好”,不過好在華凌也及時聽勸配齊遙控器。
類似的聽勸還有不少次。因為初代機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去年華凌大膽跨出一步,邀請不少使用者直接殺到美的總部毒舌吐槽,有人吐槽包裝、遙控器、內機異響等問題,完全不怕“自黑”。

結果就是華凌神機二代在這個情況下誕生,解決了之前使用者吐槽的細節,2個月就賣了三萬多臺。
產品上做到位,營銷整活華凌也沒落下。
就拿一個細節來說,華凌的形象代言是個二次元虛擬少女,就像豆包的美女頭像一樣,就是要把年輕感玩透了。連官方自己都下場玩梗,在快遞包裝上印著幾個大字:神機硬核空調。讓人一看就難忘。

京東資料顯示華凌使用者中80%是25-35歲年輕人,甚至很多使用者是用過掛機再去買華凌中央空調
在這背後很多人不知道,華凌的團隊成員主要是95後、00後,連總裁張英琦都是個95後。她曾喊話,“華凌不是顛覆傳統,而是聽勸、硬核、靠譜,造年輕人裝得起的空調”。
從結果來看,年輕人更懂年輕人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在爭奪年輕人上,美的總算是靠親閨女扳回一局。
劍走偏鋒,小透明也能打懵老師傅
隨著氣溫飆升,比天氣更熱的還有空調戰。
如今,各家空調巨頭都野心勃勃提出新目標新打法,輪番爭存在感,一場空調競賽又是在所難免。
比如格力的董明珠最近被提名“技術進步獎”;小米空調在東北賣爆翻了20倍,盧偉冰更是喊出希望今年做到國內前三。

不得不說,華凌目前階段的逆襲只是開始,整個行業的勝負還遠沒有定局。就像此前說的,空調行業沒有永恆的巨頭,更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

美的也是一樣,要想始終坐穩老大哥地位,行業兩大變化也不容忽視。
第一件事,未來製造業的深層競爭,也是新風口的競爭。
這些年,業內有個共識是:中國製造升級到中國智造。
傳統的製造行業規模天花板有限,但跟AI結合起來顯然就打開了思路。財大氣粗的美的也沒閒著,這幾年砸了292億買下了庫卡集團佈局工業機器人。
背靠美的,華凌顯然也沾了不少光。不僅配上AI檢測全自動化作業,還有智慧品質運營中心,用AI來監測品控。
華凌狂飆背後,是美的集團下的一盤大棋。財報顯示,2024年美的集團空調研發投入高達145.6億。其在智慧新風口上的投入更是不容小覷,比如接入deepseek、與華為鴻蒙合作等,雖然目前還沒有太明顯的回報,提前佔位顯然也能給自己賺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低價=庫存貨”的刻板印象亟需打破。
同行糾結“利潤8%還是5%”時,華凌直接甩出了1%的利潤率,比起挑戰利潤率規則,刀哥覺得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扭轉人們對“低價空調”的偏見。
畢竟,過去人們對低價產品的PTSD太深了,因為太過難用,在網上不少人會對一千多的空調自發避雷。

在這方面,華凌算是開了個好頭。有媒體曾報道,它有1066道檢測工序的“強迫症”式品控。每臺空調需經歷12大環節、1066道檢測。變態級檢測帶來的結果就是,華凌神機返修率低至萬分之八。
光是這樣還不夠。美的也會把錢花在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搞出防火金屬鈑金、一體成型掛板、降噪絨布這些“隱性成本”,總之就是要打破“低價=品質不行”的認知。

對於美的可能只是探索出新增長業務,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顯然邁出了一大步。
放到長遠角度看,品質和價格兩手抓,也是未來國產空調們出海與更多國際同行競爭的必殺招,畢竟全球化將是所有空調玩家接下來的重頭戲。
消費者的信任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體驗得來的。
把精力花在看不見的細節,小透明也能打懵老師傅。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江源| 內容運營|博文
主編|張一弛
今日好書推薦:
成功的企業總是有共同的原因
胖東來為何能長紅?
於東來的經營秘訣
都在這本書說透了
《胖東來,你要怎麼學?》
原價69元,今日金錯刀特價46.9元
一頓飯錢,解鎖最正經硬核科普書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