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阿肉
編輯|DR
來源|新週刊(ID:new-weekly)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六月的最後一天,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因“租約到期”,正式關門停業。
隨著梅龍鎮這家存在27年的大型商場閉店,曾在國內有過近十家店的老牌日式高階百貨品牌伊勢丹,正式退出了它在國內的發家之城上海。目前,國內只剩伊勢丹百貨天津仁恆店一家分店,還在持續經營。

6月30日,上海民眾冒雨告別這家“高階日系百貨”。(圖/IC photo)
即便身處南京西路核心商圈,但人們對這家高階連鎖商場從風光無限走向末路,似乎並不意外。
老牌百貨商場的頹勢,“租約到期”僅僅是表象。
從2008年伊勢丹“內地首店”上海華亭店關門歇業起,這家經營時間超過百年的老牌日系百貨,就開始表現出一些水土不服的徵兆,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其中僅在2022年就接連關閉了兩家成都分店。
而伊勢丹最有名的,也就是剛剛關閉的梅龍鎮伊勢丹分店,已經是品牌今年在國內關閉的第三家門店。
早在幾年前,就有網友發現,即便在休息日,這家足有七層高的大型商場也是門可羅雀、十分冷清。
哪怕是從今年4月官方正式釋出閉店公告之後,不少人懷著“撿漏”的心情走進這裡,也困惑於這裡的品牌定位,“雖然看起來很高階,但一個也不認識”,少數如無印良品之類相對眼熟的日系品牌,折扣力度也不盡人意,連去掃貨都讓人覺得無從下手。
而伊勢丹的退場,也絕非個例。
2019年,另一家高階日系百貨高島屋上海店,也曾一度傳出閉店訊息,雖然目前還守著在上海的最後一隅,但平日裡依舊冷清。
而回顧伊勢丹在國內的發展,從昔日的盛極一時,到如今落寞收場、“終到離別時”,也讓人不得不感嘆,這類日系百貨在國內的衰敗,似乎已成定局。

恰逢其時的入場
1993年,伊勢丹百貨商店進入中國市場,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在國內,90年代正是城市化程序如火如荼的時代。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日系百貨,伊勢丹先後在上海淮海路和天津南京路開出兩家百貨商店,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在當時較為單一的百貨業態,以及尚未完善的跨境購物渠道的襯托下,這類日式商場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或者用今天的話來說,帶來了新“生活方式”的衝擊。
在日本本土,擁有百年經營歷史的伊勢丹集團,已經擁有了足夠成熟的商業模式。這類日式百貨公司,大多借鑑了老牌歐美百貨商場的運營思路,將早期雜貨店、服裝店、餐廳等單一貨物種類的商品集中售賣,並採用“明碼售價”“可供退貨”等當時少見的服務,為城市中產群體提供了新的消費體驗,讓伊勢丹從區區四平米的和服店,發展成包含服飾、化妝品多種品類的百貨商店。
而作為國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百貨商店的發展也一直走在前列。
在上海華亭店開業的第四年,伊勢丹百貨在上海開出了第二家門店,也就是這家梅龍鎮伊勢丹店。
相較位於淮海路上的內地首店,梅龍鎮伊勢丹顯得更加氣勢恢宏。它背靠梅龍鎮廣場,位於靜安區最繁華的商圈中心,商場建築外部融合了歐陸設計特色,中西合璧,而足有七層之多的商場內部,雲集了眾多海外進口品牌,包含有服裝服飾、美容美妝、文具、日用品等多領域多品類的產品,多以日系品牌為主,成為了一代上海人的日式潮流啟蒙。

伊勢丹,一代人的潮流啟蒙。(圖/IC photo)
一件童裝,能賣到千元以上——這個價格即便放在今天也足以讓許多人暗自咋舌,何況是三十年前。因此,梅龍鎮伊勢丹在進入國內之初,就妥妥地被烙上了“高階”的印記。
在城市化進展初期的中國,“第三空間”的概念尚未普及。但如梅龍鎮伊勢丹這類相對綜合多元的商業體,已經具有“第三空間”的雛形。到伊勢丹“只逛不買”“直奔B1”,在當時的上海市民中已然十分流行。印有“Isetan”字樣的購物紙袋,就像是現在一些新茶飲或者“B&C”精緻麵包店的紙袋一樣,簡約、好看,拎在手上就是潮流與時尚的象徵。

“陣痛”之後,無力迴天
千禧年初,日韓潮流正當時,日系百貨商場在華也是風頭正盛。
如伊藤洋華堂、高島屋等日系百貨先後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大型百貨的選址一般也頗為講究,通常是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面向逐漸崛起的城市中產群體,並逐漸成為當地高階商場的代表。

當時對梅龍鎮伊勢丹開業的報道。(圖/《解放日報》)
2006年,三越伊勢丹控股釋出《伊勢丹集團新十年發展規劃》,提出未來20年內,要在日本之外投資開設20家新店,中國市場自然也在集團重點規劃的版圖之內。
此後,伊勢丹陸續進駐成都、濟南、瀋陽等省會城市,但已經來得“不是時候”。
就在規劃釋出的兩年後,伊勢丹內地首店上海華亭店和濟南店先後關閉;2013年,伊勢丹瀋陽店關店。一切開始急轉直下。
老牌商場風光不再,快速崛起的本土電商,成為了“淹死”老前輩的後浪。
隨著線上購物和海外代購的普及,無論是本土百貨還是外資百貨,境況都開始江河日下。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大型百貨曾經引以為傲的“多品類、多品牌”特色,在線上平臺的挑戰面前,幾乎稱得上不堪一擊。
更何況,潮流的風一陣一陣地吹。當國人過了需要被啟蒙的年代,對日系風也褪去了當年的濾鏡,日系風也就變得平平無奇,再也無法成為商場的“引流法寶”。
在上海生活30多年的白領小陳認為:“小時候路過(伊勢丹)覺得消費不起,長大後再進去,第一感覺是自己既不適合‘日式少女風’,也不適合早期日雜的‘典雅傳統風’,再看看價格,更覺得不值。”

無聊,成為年輕消費者對梅龍鎮伊勢丹主要感受。(圖/小紅書)
即便不去和電商一較長短,以賣貨為主的老牌百貨,在新型商業綜合體面前,也顯得老邁和羸弱:
負一層超市、一樓美妝數碼、二樓男女服飾、三樓兒童運動……相對單一的動線佈局,顯得無聊且沉悶。新型商業綜合體常見的“潮牌服飾+輕奢+新興休閒”的業態,不但讓逛街這件事更有沉浸感,甚至讓商場本身就足以成為值得打卡的地方,熱鬧、歡樂,甚至還能洗滌打工人沉澱了一週的班味。
相比起來,即便是趁午休想要走出格子間,“散散班味”,周邊白領也很難被老牌百貨們老氣陳舊的裝潢洗滌心靈。
雖然在2010年,梅龍鎮伊勢丹也曾迎來一次大型改造翻新,但依然換湯不換藥,又或者說,對於三越伊勢丹來說,要挽救一個存在近20年的大型海外店,實在是過於傷筋動骨。
有心無力,積重難返,兩頭不到岸,關門說到底也是心照不宣。

改造翻新之後的梅龍鎮伊勢丹,依然有點老氣。(圖/IC Photo)
時間來到2022年,疫情對線下商超的衝擊,更加劇了伊勢丹等日系百貨在國內加速退場:
與三越伊勢丹同為日本四大百貨業巨頭的伊藤洋華堂,於2022年關閉了運營25年的成都春熙路門店,北京的十多家門店目前也僅剩一家;2019年被傳閉店的上海古北高島屋,經營狀況也不盡如人意,主要靠幾家日料支撐人氣。
梅龍鎮伊勢丹店鋪運營公司資料顯示,2023年3月至11月,梅龍鎮伊勢丹的營業利潤虧損3.7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00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2.66億日元虧損進一步擴大。與此同時,無論上海、成都還是天津,當地伊勢丹門店都深陷“閉店疑雲”,前景都不明朗。
最終,在2024年6月30日這一天,承載一代人記憶的梅龍鎮伊勢丹,終於因“租約到期”歇業,再也沒能迎來下半年的第一位客人,也預示著這家進入中國市場30多年的日系百貨,終將走向落寞。
如無意外,隨著成都、天津等地的伊勢丹門店陸續傳來閉店的訊息,也預示著這家進入中國市場30多年的日系百貨,終將走向落寞。

風光不再,老牌百貨如何自救?
世界是參差的。
隨著出境遊的恢復,不少網友發現,在日本當地,伊勢丹門店的業績似乎並沒有那麼慘淡,不但走出疫情陰霾,恢復得還相當不錯。截至2024年3月,三越伊勢丹百貨綜合營收同比增長12.5%至1.22萬億日元。其中,伊勢丹新宿總店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7%至3758億日元。
這種差異,一方面是源於日本消費者對線上消費的依賴性較弱;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不乏網友吐槽,對比新宿伊勢丹等本土商鋪,海外店鋪的選品似乎也顯得有些不走心,既沒能做到本土化,也沒能提供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
當下,國內消費市場正在進一步復甦。城市中,那些定位高階的大型商超,也從不缺少人氣。
從中國遊客旅日消費的熱情中不難看出,日系潮流的受眾依然還熱切,日系百貨在華髮展也並非毫無挽救餘地。2021年開業的寧波阪急百貨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無論是裝修風格、佈局還是產品類別,相較於定位模糊的傳統日式商場,它更貼近國內主流消費群體的習慣。
更何況,無論本土百貨還是外資百貨,一場徹頭徹尾的轉型,在眼下都是勢在必行。
這兩年,上海徐家彙六百商場、東方商廈,北京西單商場相繼宣佈停業改造,準備以新的面貌示人。或許,這些本土商場在面對變革時能夠更加決絕,做一番徹頭徹尾的改造。


曾經的淮海路523號的華亭伊勢丹,如今的TX淮海。(圖/上:IC photo;下:TX淮海官網)
如今,空置的梅龍鎮廣場,也在等待新的入駐者。或許正如伊勢丹那句最為響亮的口號——“日日為新”。在這裡,新的故事總有一天還會開啟。
參考資料:思想市場,日本百貨店小史:一種新生活方式的建立與消退.澎湃新聞,2024-03-26.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
古早網紅商場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