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對赴美留學影響到底多大

天(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就在這一天,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這如同在美國教育界投入一顆深水炸彈。衝擊波迅速擴散,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家庭心頭一緊。
作為一個浸淫國際教育領域多年的賬號,我們深感這份法案的簽署,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深刻重塑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圖景的關鍵轉折點——一個需要徹底告別盲目、擁抱理性規劃的新時代已然開啟。
“大而美”法案的核心邏輯看似是“減稅刺激經濟”,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了填上龐大的減稅窟窿(尤其是面向企業和高收入群體的優惠),法案同步揮起了削減開支的大斧。
不幸的是,教育領域首當其衝。

頂尖私校的“荷包”告急:最直接的衝擊是大幅提高對富裕私立大學捐贈基金的徵稅。
過去象徵性的1.4%稅率,如今對人均捐贈基金超過200萬美元的“金主”學府(如常春藤盟校、斯坦福、MIT等),最高稅率可能跳到8%-14%

圖源:New York Post

這意味著這些依靠基金收益維持運轉、提供豐厚獎助學金的學校,運營成本陡然飆升。
成本最終如何消化?學費持續上漲、獎學金名額縮水幾乎是板上釘釘。
要知道,頂尖私立大學的年總費用早已衝破9萬美元,甚至觸及10萬大關,這對中產家庭已是難以承受之重。
1.聯邦教育投入“斷崖式”下跌:法案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大刀闊斧砍削聯邦教育支出,包括對本土中低收入家庭至關重要的“佩爾助學金”和各類學生貸款減免計劃。
雖然佩爾助學金主要惠及美國學生,但它支撐著整個高校財政體系的健康。
聯邦資金池的枯竭,必然導致高校在資源分配上更加“顧內”,本就僧多粥少的、面向國際學生的獎學金和助教/助研崗位,競爭將空前慘烈甚至面臨縮減。
更令人憂心的是,就在法案簽署前,一項涉及  70  億美元、覆蓋課後託管、英語學習、心理健康等基礎服務的  K-12  關鍵撥款已被突然叫停,(←點選檢視詳情)這無疑給美國教育體系的資金困境雪上加霜。
2.公立大學的“州財政”困局:法案對各州獲得的聯邦補貼同樣大幅削減。業內共識是,州政府在財政捉襟見肘時,幾乎必然會將壓力轉嫁給公立高等教育系統。
州立大學學費上調空間本身有限,在“聯邦斷供”和“州府減糧”的雙重夾擊下,部分財政脆弱的公立大學甚至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

這對於學費相對低廉、吸引大量國際學生的公立大學系統是沉重一擊。
3.移民政策“高壓線”持續緊繃:法案豪擲70億美元強化邊境執法,並設定了每年驅逐百萬移民的硬指標。
雖然主要目標未必是留學生,但整體營造出的嚴苛移民氛圍和對“安全”的過度強調,必然傳導至簽證領域。
F-1(學生簽證)和J-1(交流訪問簽證)的審批尺度已然收緊,尤其對於攻讀STEM(理工科)專業的中國學生,“行政審查”(俗稱Check)和額外“補件”要求已成為常態,不確定性大增。
而留學生畢業後留美的關鍵跳板——OPT(實習許可)和H-1B(工作簽證),其競爭本就白熱化,在法案推動的“美國優先”主旋律下,這條路徑只會更加狹窄崎嶇,佈滿荊棘。
法案製造的寒流,與中國留學生家庭當下遭遇的現實痛點交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勸退”合力。
1.經濟賬本越翻越沉學費看漲、獎學金難求、生活成本高企,赴美留學的經濟門檻持續築高。
一個普通碩士專案下來,百萬人民幣的投入已是基準線。然而,投入的回報預期卻在悄然變化。

國內就業市場內卷加劇,“海歸”光環顯著褪色,起薪與國內優秀研究生差距不斷縮小,甚至時有“倒掛”。
越來越多的普通中產家庭開始認真掂量:掏空家底甚至變賣房產供孩子留美,這筆鉅額投資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本?價效比究竟幾何?
那句“價效比太低”的肺腑之言,道出了無數務實家庭的心聲。
2.簽證與身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行政審查”的漫長等待、STEM專業潛在的隱形限制風聲、OPT/H-1B抽籤那令人絕望的低中籤率,都讓留學之路充滿了難以預料的風險。
投入數年的青春和鉅額資金後,可能因一紙簽證而學業中斷,或因身份問題無法積累寶貴的海外工作經驗,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
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儘管中國仍是美國第二大生源國,但在成功利用STEMOPT(理工科畢業生延長留美工作的關鍵途徑)的比例上,中國學生遠低於領跑的印度學生。

這背後,簽證和就業政策帶來的無形壁壘是重要推手。

資料來自2023/24年度《美國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

3.安全感缺失:難以承受之重法案客觀上強化了社會的排外氛圍,而針對亞裔、特別是華人的歧視事件和安全問題,經由社交媒體放大傳播,深深刺痛了國內家長的神經。
我們接觸過不少家庭,有些家長、朋友或親戚孩子在美遭遇搶劫或歧視的經歷,往往成為壓垮他們赴美留學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孩子的人身安全成為首要顧慮時,學校的排名、專業的前景都顯得黯然失色。父母們的底線異常清晰:孩子的平安是無價的。
同時,中美關係大局的波譎雲詭,也讓家長們擔憂孩子是否會淪為政策博弈的棋子,承受本不該有的壓力。
這些深層次的憂慮和現實的權衡,已經在留學生資料上呈現出清晰的結構性變化:
1.生源格局改寫:
最新資料顯示,中國留美學生數量已被印度大幅反超,差距拉大到近10萬人,且中國學生數量呈現連續小幅下滑態勢。
這絕非偶然,它清晰地反映出印度學生對美國相對更友好的就業移民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折射出中國學生和家庭在重重考量下的謹慎與轉向。

資料來自2023/24年度《美國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

2.低齡堅守vs.高等遲
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在K-12階段(中小學),中國小留學生佔比依然穩居榜首且穩中有升。
這表明超高淨值家庭對優質基礎教育的追求未變,並傾向於更早送孩子出去適應環境,為未來鋪路。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這也暗示了這部分家庭對本科及以上階段美國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的潛在隱憂,選擇“先出去,再看路”。
3.熱門專業的“就業寒潮”:
儘管計算機科學等STEM專業仍是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國際生首選,但畢業後成功留美就業的難度堪稱地獄級。

我們身邊就不乏這樣的案例:名校計算機碩士,簡歷投遞數百份,卻連像樣的面試都難求,最終只能黯然歸國。
這冰冷的現實給“STEM=留美通行證”的舊觀念潑了一盆冷水。
面對這場深刻的變局,中國留學家庭該如何破局?我們的核心建議是:擁抱理性、堅持多元、著眼長遠。
1.徹底顛覆“唯美是舉”:是時候放下對“美國夢”或名校光環的盲目追逐了。
每個家庭都必須基於自身真實的經濟實力、孩子的學術興趣與能力、以及清晰的職業目標,冷靜、客觀地評估赴美留學的總成本、潛在風險和預期收益。

如果家庭預算並不寬裕,孩子學業並非頂尖,或目標專業在國內已有蓬勃發展和良好前景,那麼謹慎評估甚至戰略性放棄留美,轉而探索價效比更高的路徑(如國內頂尖高校深造、或選擇香港、新加坡、歐洲等替代目的地),無疑是更明智的選擇。想來香港讀大學?這篇告訴你申請到底難不難!
2.堅決打破“路徑依賴”: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美國”這一條路上,風險過高。
在規劃之初,就應建立“多國聯申”的思維,將美國、加拿大、英國、香港、新加坡、甚至歐洲大陸(德國、荷蘭等)納入考量範圍,準備好紮實的備選方案。
香港、新加坡高校近年實力和聲譽快速提升,歐洲大陸的公立教育以高性價比著稱,都值得認真研究和比較。
及時轉向,雖或有遺憾,但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和確定性。
3.強化“避險”思維選校擇業:如果仍將美國作為重要選項,需將“避險”因素置於更高權重:
學校層面:可關注那些傳統上較少依賴聯邦撥款、擁有強大獨立捐贈基礎或明確捍衛學術自主權的私立文理學院(如威廉姆斯學院、希爾斯代爾學院等),它們受聯邦政策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選擇州立大學時,則需更深入考察其所在州的財政狀況和對高等教育的支援力度。
專業層面:對簽證政策高度敏感的前沿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先進製造、生物技術等),務必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相比之下,人文社科、商科(非敏感方向如市場營銷、管理學)、藝術設計等領域的限制通常較少。
同時,必須客觀評估孩子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跨文化溝通技巧是否能真正適應其專業在美國的就業環境(例如,環境工程專業在美國需要大量與社群、政府溝通協調)。

4.安全考量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
學校所在城市及社群的具體治安狀況、族裔多樣性及包容度,必須成為選校的核心指標之一,其重要性甚至應優先於綜合排名。
務必利用學校官網安全報告、第三方安全資料庫、校友網路等多渠道深入瞭解真實情況。
5.迴歸教育本質:聚焦能力而非標籤。
教育的終極目標,始終是培養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批判性思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跨文化溝通協作力以及終身學習的素養。
無論是在美國的頂尖學府、香港新加坡的崛起之星、歐洲的務實高校,還是國內的“雙一流”名校,只要能有效達成這個目標,都是值得選擇的成功路徑。
不必再被“必須留學”或“必須去美國”的執念所束縛。
“大而美”法案的生效,如同一聲響亮的號角,宣告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鍍金時代”的落幕。
它疊加了經濟重負、政策風險和安全感焦慮的多重挑戰,迫使中國家庭從昔日對“美國夢”的感性向往,轉向更為冷靜、務實的教育投資決策。

美國眾院議長簽署“大而美”法案(圖源:路透社)

赴美留學依然擁有其獨特的價值——頂尖的學術資源、多元的文化熔爐、前沿的產業實踐舞臺。
但它已不再是唯一或預設的最佳答案。
它的“價效比”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獨特的基因圖譜、每個孩子個體的發展藍圖,進行一場徹底的、個性化的重新評估。
未來的全球教育圖景,必將更加多元、分散和個性化。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喧囂與香港維港的璀璨之間,在藤校常春藤的古老迴廊與深圳大學城的創新活力之間,中國家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選擇權,同時也需要運用更大的智慧去甄別和權衡。
留學的真正價值,終將穿透地域和排名的迷霧,迴歸到個體成長的堅實土壤與機遇的精準契合點上。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