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厲害的協作軟體,讓程式設計師痛不欲生,最後被印度人搞走了

1989年,美國人發明了一個超越時代的軟體 。
這個軟體不但可以收發郵件,檢視日程,它還是一個文件管理系統,你可以寫一個像Word那樣的文件,把連結發給同事,同事開啟後也可以在這個文件上編輯,實現協作。
你可能覺得著沒啥特別啊,現在很多工具像飛書啊,Slack也能做類似的事情啊!
但是,這個軟體它還支援“程式設計”,你可以用它迅速地開發一個請假系統、會議室預定系統、報銷系統、專案管理系統、Bug追蹤系統、工作流……
開發速度要比現在快好幾倍!
更牛的是,這樣的理念在80年代末就實現了!
沒錯,這個軟體就是大名鼎鼎的Lotus Notes
01
Notes的誕生
沒有產品是憑空出現的,Lotus Notes的概念起源於伊利諾伊大學,這個學校雖然沒有CS四大天王那麼知名,但它的計算機系也是美國頂級的。
伊利諾伊大學的最知名的校友可能是Marc Andreessen,大四時開發了Mosaic瀏覽器,引發了Internet革命,後來去矽谷又開發了網景瀏覽器,一度獨霸江湖。
這裡還走出了兩點陣圖靈獎,一個是華人姚期智,另外一個是發明哈明碼的Richard Hamming。
雷·奧茲 (Ray Ozzie)是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系的本科生,讀書期間和小夥伴們一起參與了PLATO Notes這個產品的開發,PLATO Notes可以按照主題來組織私人筆記,新增評論,很受大家的歡迎。
到了80年代,IBM PC開始興起,PLATO Notes所依賴的大型機不再流行。
於是奧茲就想著基於PC開發一個“Notes”產品,但是隻有創意沒有沒錢,Lotus公司的創始人米奇·卡普爾看到了奧茲作品的潛力,做了投資,後來產品名稱就叫做Lotus Notes。
Lotus Notes規劃了電子郵件、線上討論、文件資料庫等功能,這些功能需要網路的支援,是典型的客戶端/伺服器產品
在PC還沒普及,沒多少人見過區域網的時候,這些功能可以說是遠遠超越時代。
當時的PC還很不成熟(想想MS-DOS吧),奧茲他們必須編寫大量系統級程式碼來實現資料庫的相關內容。
最早的Lotus Notes就像iPhone一樣,只有一些內建的應用,如果一直這樣,那麼Lotus Notes只會成為一個平庸的產品。
但是,奧茲做出了開放架構的決定,讓使用者也能開發屬於自己的應用,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Lotus Notes就成為一個平臺,無論行業如何變革,都巋然不動。
從1984年的概念開始,到1989年第一版釋出,整整經歷了5年。漫長的開發週期使得 Lotus Notes 成為一款非常可靠的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
在正式釋出之前,普華永道的負責人觀看了 Lotus Notes 的演示,印象深刻,立刻購買了 10,000 份。這是有史以來單個軟體產品在 PC 上銷量最大的一次
作為 Lotus Notes 的第一位大客戶,普華永道預測 Lotus Notes 將改變公司的經營方式。
02
先進的功能
Lotus Notes 有很多先進的功能,這裡羅列幾個:
強大的加密
Lotus Notes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RSA加密的商業產品,透過使用公鑰技術進行加密、簽名和身份認證,可以讓文件的接收者確保在傳輸過程中未被修改。
Lotus Notes的加密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要求Lotus削弱其加密技術,以便NSA能破解被Lotus Notes保護的文件和電子郵件。
Lotus Notes對靜態檔案也支援高強度加密,即使別人拿到了這個檔案,也根本無法開啟。
多重身份驗證
我記得第一次用Notes時感覺非常古怪,為什麼必須得拿到一個Notes使用者的ID檔案,然後輸入密碼才能進入Notes? 只用密碼不行嗎?
後來就明白了,這就是多重身份驗證(MFA),那個ID檔案就相當於銀行發的U盾,是識別使用者的數字證書。
現在多重身份驗證(MFA)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從Lotus Notes第一版開始,就具備了MFA,非常先進。
強悍的定製開發能力
Lotus Notes最強的還是應用開發能力,2000年初的時候有個熱門的概念就是“工作流”,用Web系統實現起來簡直麻煩死了。
Notes有一個內建的工作流引擎,可以定義和自動化流程,因為Notes是基於文件的資料庫,每個文件很自然地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審批)表單,工作流中的每一步(例如建立、審批、修改文件)都可以輕鬆跟蹤、更新和歸檔。
再加上它靈活的指令碼語言和強大的訪問控制和許可權管理,實現一個工作流那實在是太方便了。
所以Lotus Notes特別適合企業的辦公自動化,請假系統、會議室預定系統、報銷系統、專案管理系統……都可以輕鬆搞定。
Lotus Noes一個產品就可以滿足一家公司的幾乎所有需求。
正是這些特點,讓Lotus Notes受到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熱烈歡迎,成了群件(GroupWare)的代名詞,很長時間都沒有對手。
03
盛極必衰
Lotus 在群件市場的主導地位吸引了藍色巨人IBM,此時IBM正要向軟體和服務轉型,需要進入客戶端/伺服器計算領域,於是就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Lotus,這是當時最大的一筆軟體收購。
藉助IBM的銷售渠道,Lotus Notes開始狂飆,在三年裡賣出的License比前六年總和都多,進入了康柏、戴爾電、惠普、英特爾、強生、耐克、殼牌、福特等世界500強企業。
俗話說,盛極必衰,Lotus的危機慢慢地浮現。
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奧茲和幾個主要程式設計師離職,奧茲去了微軟,後來成了首席架構師,提出了微軟雲計算Azure的戰略。
其次,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Microsoft Exchange出現了,雖然Lotus一直嘲笑Exchange只是個電子郵件程式,無法協作,但是Exchange迅速趕上,它更加便宜,更加可靠,吸引了大量客戶。
這些都不算啥,更要命的是時代的變化:Web浪潮來了!
Web應用所要求的關鍵技術如HTML、JavaScript、HTTP、關係資料庫等,Lotus Note要麼不具備,要麼做得不好。
Lotus Notes引以為傲的文件資料庫是非結構化與半結構化的,沒法像關係資料庫那樣輕鬆地查詢/分析/統計,其應用的範圍非常有限。它的主要作用依然是公司內部的協同辦公,很難拓展到網際網路的其他商業領域。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Lotus Notes是典型的上個世紀軟體的代表,它理念領先,功能很強,但是歷史包袱沉重,臃腫不堪,UI做得真是不敢恭維,“反人類設計”,“醜到爆”
Notes的UI、邏輯、資料之間耦合度較高,邏輯程式碼經常分佈在表單、檢視等各個地方,交叉引用複雜、難以跟蹤依賴關係。
它的開發工具也有限,除錯能力薄弱,很多現代IDE提供的程式碼提示、版本管理、重構、單元測試等功能,在Lotus Notes的開發環境中不夠完善或直接缺失,程式碼維護起來非常困難,我記得在IBM時有個同事說“Notes開發簡直是痛不欲生!”
在使用體驗上也很差,比如說Notes一旦崩潰,你想關都關不掉,非得重啟電腦,後來還有人還專門寫了一個軟體叫“Notes Killer”把Notes殺掉。
Lotus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它的普及,它只能在大型、超大型單位使用,中小企業無法觸及,Lotus Notes開發人員比較難找,主要靠內部培訓和培養。
Lotus Notes雖然也在不斷發展,例如採用Eclipse架構,整合即時通訊軟體,文件編輯器,但是沒能抓住最新的浪潮,又沒有大量開發人員的支援,Lotus Notes的衰落是必然的。
04
落幕
2018年12月,印度公司HCL以18億美元收購了Lotus Notes和其他幾個軟體工具,從此改名為HCL Notes
2021年HCL推出了Domino 12 (Notes的伺服器端),表示“Notes和Domino已經轉型”,已經變成了一個“雲原生、低程式碼的產品”。“世界(仍然)由 Domino 驅動 ,依然有15000家客戶在使用。”
Notes依然是個可以盈利的業務,但是它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位置了,這個曾經超越時代的軟體,被時代超越了。
(完)
全文完,覺得不錯的話點個或者在看吧!
作者介紹:本文作者劉欣,著有暢銷書《碼農翻身》,《半小時漫畫計算機》,前IBM架構師,領導過多個企業應用架構設計和開發工作;洞察技術本質,擅長用故事去講解複雜技術。
– EOF –
推薦閱讀點選標題可跳轉
關注「程式設計師的那些事」加星標,不錯過圈內事
點贊和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