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錢!梅西和C羅不是某些人圈錢的工具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楊健/仰臥撐足球
2月4日晚的香港大球場,終場哨響時,迎接邁阿密國際的,不是歡呼和掌聲,而是噓聲,以及再熟悉不過的那兩個字——“退錢”。
邁阿密國際與中國香港明星聯隊的友誼賽,比賽前最後1分鐘,最讓到場球迷擔心的那一幕,還是發生了——官方大名單中,並沒有梅西的名字;而在此之前,狂熱粉絲提前3小時到場,但他們看到的,是全程穿著長袖T恤作壁上觀的偶像。
梅西(左)和蘇亞雷斯都未出場。
這一幕之於球迷,卻又何等熟悉?就在上個月的深圳,賽前“落跑”的C羅,同樣讓遠道而來的球迷空載而歸,那場胎死腹中的比賽,甚至連開球的機會都沒撈到。
年近四旬的“雙驕”,比賽永遠看一場少一場,但把兩人當成搖錢樹榨乾剩餘價值,沙特人、美國人乃至比賽主辦方的吃相,著實讓人難堪。
香港球迷全場高喊“退錢”。
有錢,“友盡”又如何
2月,原本是沙特和美國聯賽休養生息、備戰新賽季的開始,但全球巡迴演出的利雅得勝利與邁阿密國際,卻讓C羅和梅西很累、很忙。
1月至今,進入“全球巡演”模式的兩隊,馬不停蹄各地打卡,但比賽質量乏善可陳的同時,混亂的組織更讓球迷吐槽不已。
而有傷在身難得出場的“雙驕”,不像是體面謝幕的雙雄,更像是被塞進大篷車被迫營業。
在中國香港地區,邁阿密國際3日的公開訓練就吸引了近4萬人入場,打破了歷年國外隊伍訪港公開訓練入場人數紀錄。但比賽開打後,梅西一直坐在替補席上,甚至連熱身都沒進行。
在這場名不副實的“巡演”之前,作為2月初最受關注的戰事之一,利雅得勝利與邁阿密國際之戰同樣是一本糊塗賬,這本是C羅和梅西離開五大聯賽後,首次以對手身份碰面。
然而,待到比賽開打前,“么蛾子”不出意料地再度出現——先是勝利隊主帥卡斯特羅對C羅復出含糊其辭,隨後梅西也在賽前最後一刻被曝出因為腿部不適可能缺席。
C羅和梅西只能在沙特隔空對決。
於是,這場名實難副的“梅羅決”,成了雙驕必須履行合同的走過場:梅西在球隊0比6落後時,才被換上踢了10多分鐘;而壓根沒可能出戰的C羅,則是一身便裝來到了球場,和如今的梅西不能說高度神似,只能說一模一樣。
說白了,“雙驕”來了又似乎沒來,只是為了不讓主隊和贊助商臉上太掛不住。
對於被忽悠來的沙特球迷而言,他們的心情恐怕也是“退錢”,哪怕他們根本不差錢。畢竟,早在去年1月,他們就看過貨真價實的梅羅決。
彼時,正值冬歇備戰期的巴黎聖日耳曼,專程來到沙特,和利雅得全明星隊熱身。那場5比4的進球大戰中,C羅梅開二度,梅西打入1球,兩人還在賽場上互相致意,著實將比賽氛圍推向高潮。
C羅在深圳向中國球迷道歉。
燒錢,只是為了流量
萬眾矚目的雙驕對決成為鬧劇,表面上看是混亂的組織所致,背後仍繞不開一個“錢”字。
從去年說服大聯盟其他球隊和贊助商傾盡全力簽約梅西開始,貝克漢姆和邁阿密國際投資人豪爾赫·馬斯,就沒準備當活雷鋒和佈道者。
他們期待的,是美國足球乃至整個北美體育想都不敢想的目標——締造一支年營收2億美元的俱樂部。
儘管梅西在大聯盟的頭半年,只拿到兩個輕量級盃賽冠軍,此後便因傷無緣常規賽,但只要阿根廷人在,邁阿密國際的比賽就不愁沒人看。
梅西根本沒有上場的打算。
而為了復刻那支巴薩,布斯克茨、阿爾巴和蘇亞雷斯的相繼入夥,足見邁阿密打造的不是一支爭冠豪強,而是燃燒情懷掙快錢的吸金大隊。
僅看邁阿密國際2月的賽程,便可窺見“世界巡演”的真實目標:
自上月19日和薩爾瓦多國家隊熱身後,2月他們先在美國對壘達拉斯,隨後便是沙特行,3天后轉場中國香港地區,7號則會在東京面對神戶勝利船,2月16日,他們還會在家門口面對梅西從未效力的“白月光”——阿根廷紐維爾斯老男孩。
而2月22日,新賽季的美國大聯盟就要打響,且不說全球飛行超過3.7萬公里的邁阿密國際,有多少時間備戰和恢復,他們的各個對手,有一支能當成新賽季的假想敵嗎?
但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梅西願意不願意,只能退居其次。
C羅和利雅得勝利的中國行已經延期。
一個瘋狂的提議
本賽季,邁阿密國際除去大聯盟賽事,還要征戰北美洲冠軍聯賽、美國公開杯和美墨聯賽盃,從年頭到年尾,倘若他們能在每項賽事都走到最後,則他們的參賽場次將達到66場之巨,飛行距離超過11萬公里。
但很顯然,邁阿密國際沒有條件、也註定不會在全部戰線傾盡所有,他們只會挑選流量最高的那種——譬如“梅羅決”,儘管主角們只是走了個過場,但邁阿密仍舊入賬約1000萬美元。
眼見貝克漢姆輕鬆愉快撈錢,不差錢的沙特人也坐不住了——他們甚至提出,讓邁阿密國際和利雅得勝利、利雅得新月打一次三大巨星三角賽,除了“雙驕”,還捎上一個內馬爾。
遺憾的是,因為三人集體健康欠佳,這個瘋狂的動議最終未能成行。然而,在唾手可得的鉅額利潤前,誰敢說這一定不會發生?
苦苦等待C羅的球迷。
他們配得上更好的告別
“最後一舞”——這是利雅得勝利和邁阿密國際賽前海報上最醒目的字樣,這個早已在北美體育界用到氾濫的告別詞彙,如今顯得格外刺眼。
畢竟,2020年《最後一舞》紀錄片上映時,身為故事主角的喬丹和公牛隊,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巨星和超級球隊,NBA當年也給了他們最大禮遇,“飛人”來得風光,走得更體面。
在那個流量尚未起勢的年代,如今看來運作略顯“古早”的NBA,顯然錯過了借喬丹海撈一票的良機,但也正如此,才讓“飛人”謝幕的盛況人人神往。
然而,這樣的禮遇,在如今的梅西和C羅身上,卻很難復刻了。
對陣利雅得勝利,梅西只是替補出場。
一個再顯著不過的事實是,兩人拿到比在歐洲更高的待遇“下嫁”,實則都簽署了條款複雜、約束眾多的合同,而配合球隊乃至贊助商的各種商業活動,甚至已經超過了競技本身。
無論是梅西和蘋果的流媒體協議,還是C羅作為沙特申辦世界盃的形象大使,兩人享受巨大收益的同時,對應的出勤義務,也必不可少。
這似乎也註定了,有名無實的第38次“梅羅決”,只是一次未曾預期的意外。
在商業的驅動下,所謂的“最後一舞”,永遠都有下一次。

本期資深編輯 周玉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