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新高!“太空快遞員”到底有多厲害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陸成寬 趙衛華
7月15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發射成功,併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隨後,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進入貨運飛船,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天舟九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組批生產的第4艘貨運飛船,承擔著為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運送物資的任務。
哪些太空快遞受關注?交會對接背後有哪些科技亮點?“太空快遞員”未來有什麼探索方向?對於這些社會關注焦點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答
哪些太空快遞受關注?
天舟九號飛船裝載物資重量約為6.5噸,再創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貨運飛船上行物資裝載重量新高。
這些物資中,2套新的艙外航天服頗受關注。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家介紹,經評估計算,新艙外服在軌壽命將由此前的“3年15次”提升為“4年20次”。
同時,此次新增菜餚類航天食品近30種,使航天食品總數達到190餘種,可讓飛行食譜週期由7天延長到10天。本次任務還為航天員運送了新型在軌核心肌肉鍛鍊裝置等乘員裝置,以及航天醫學實驗領域物資。
本次空間應用系統上行物資主要包括開展科學實驗相關的實驗載荷、實驗單元、實驗樣品,以及關鍵備品備件、應用消耗物資等,總重量776.5千克。
交會對接背後有哪些科技亮點?
天舟九號飛船採用的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後續一段時間內天舟系列任務的常規操作模式。3小時模式不僅降低了對火箭入軌條件、測控精度、敏感器及導航精度、制導控制精度等方面要求,還增強了任務可靠性。
此次,天舟九號面臨著兩種新情況:一是在新的軌道高度實施交會對接;二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針對新工況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研製團隊開展了大量資料分析和模擬驗證,確保飛船各系統穩定執行,充分驗證了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在複雜工況條件下的高可靠性。
“太空快遞員”未來有什麼探索方向?
被稱為“太空快遞員”的天舟貨運飛船,是國際上貨物運輸能力最大、在軌支援能力最全面的現役貨運飛船之一,主要任務是為空間站運輸貨物和補加推進劑,支援空間站姿軌控和開展空間科學試驗,並將空間站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燬。
天舟九號飛船除了運送物資,還搭載了兩項試驗載荷,將持續開展新型空間技術在軌試驗,提高任務綜合效益。
除了天舟貨運飛船,目前已有輕舟貨運飛船和昊龍貨運太空梭兩種方案,即將進入實際飛行驗證階段。隨著更多力量加入“太空快遞員”隊伍,將使我國空間站天地貨物運輸體系進一步豐富,運輸更靈活,成本也會大大降低。
更多詳情
↓↓↓
來源:科技日報 封面圖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編輯:王程玥
稽核:宋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