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特朗普總統在共和黨議員晚宴上的即興發言,意外掀起印度輿論海嘯。他提及“印巴衝突中有5架戰機被擊落”,並宣稱自己以貿易協議施壓阻止了核戰爭。這一言論如同一記重錘,精準砸中了印度今年最敏感的“戰略傷疤”——從官方到民間,從反對黨到普通網民,印度社會陷入集體“炸裂”模式。
一、“5架戰機”去向,印度今年最大的“未解之謎”
特朗普在演講中比劃著“戰機連續墜落”的手勢,用模糊卻篤定的語氣重複:“五架、五架、四架或五架,但我認為實際上有五架戰機被擊落。”儘管未明確“哪國戰機”,但國際輿論場迅速將其與2023年印巴邊境衝突關聯——當時巴基斯坦官方宣稱“擊落5架印度戰機(含3架法制‘陣風’)”,並以殘骸為證;而印度僅承認“損失1架米格-21”,並反稱“擊落數架巴方戰機”,卻始終拿不出實證。
這場持續兩年的“羅生門”,因特朗普的公開“蓋章”徹底被撕開。印度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第一時間轉發特朗普影片,質問莫迪:“5架戰機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國家有知情權!”更諷刺的是,印度主流媒體曾長期渲染“印度空軍完勝”,如今卻被美國前總統“坐實”了被動局面。
對印度而言,“5架戰機”的數字遠非單純的軍事損失——它動搖了“印度軍事強國”的敘事根基。自1999年卡吉爾衝突後,印度始終以“南亞軍事霸主”自居,2023年衝突中“擊落巴軍戰機”的宣傳更是其強化地區威懾力的關鍵籌碼。
特朗普的言論,相當於將印度“勝利”的遮羞布一把扯下,暴露了其在實戰中的尷尬處境。
二、“特朗普式斡旋”,刺痛印度的“主權逆鱗”
更讓印度憤怒的,是特朗普對“印巴停火”的“居功自傲”。他聲稱:“當時印巴已準備好互相發射核武器,我用貿易協議威脅他們。”此言一齣,印度輿論場瞬間被“恥辱”“干涉內政”的聲浪淹沒。
印度對“第三方斡旋”有著近乎偏執的排斥。從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印度始終強調“印巴問題是雙邊事務”,拒絕任何外部勢力介入。2023年衝突中,印度政府多次重申“無需國際社會調解”,甚至將巴基斯坦“求和”的訊號包裝為“印度施壓的結果”。
然而特朗普的表述,卻將印度描繪成“被美國用貿易大棒嚇退”的弱勢方——這與印度“不屈的南亞大國”形象徹底衝突。
印度網民的憤怒直指莫迪政府的“軟弱”:“特朗普說巴基斯坦擊落了5架印度飛機,還阻止了核戰爭,我們卻連反駁的底氣都沒有!”“莫迪摧毀了印度的全球聲譽,現在連譴責特朗普的勇氣都沒有嗎?”更有激進言論稱:“印度將成為史上最軟弱的總理,莫迪的外交政策是對國家尊嚴的背叛。”
這種憤怒背後,是印度對“大國身份”的深層焦慮。作為人口、面積均居世界前列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始終渴望被國際社會視為“平等對話者”。而特朗普將其塑造為“需要美國‘調停’的配角”,直接刺痛了印度最敏感的“主權神經”。

三、莫迪的沉默,一場“忍”字訣下的外交困局
面對特朗普的“暴擊”,莫迪政府選擇了罕見的沉默。截至發稿,印度外交部未發表任何宣告,莫迪本人也未公開回應。這種“冷處理”背後,藏著三重複雜考量:
其一,事實難以辯駁。巴基斯坦確有戰機殘骸為證,印度若強行否認,只會引發國際輿論對其“資料造假”的質疑;
其二,美印關係的現實約束。印度雖強調“戰略自主”,但在科技、軍售、經貿等領域深度依賴美國,尤其在半導體、高階製造等領域亟需美國技術支援,此時與特朗普“硬剛”得不償失;
其三,國內政治的平衡術。印度反對黨已藉機發難,若莫迪高調反擊,可能激化“親美派”與“民族主義派”的矛盾,反而動搖執政基礎。
但“沉默”絕非無代價。印度網民的耐心正在耗盡:“莫迪的瑜伽練得再好,也該給國民一個交代了!”更關鍵的是,特朗普的“口無遮攔”暴露了美印關係的脆弱性——美國視印度為“印太戰略棋子”,卻從未真正尊重其主權訴求;印度渴望藉助美國提升國際地位,卻不得不承受“被定義”的屈辱。
總之,特朗普的“5架戰機”言論,本質上是一場“意外”的輿論風暴,卻撕開了印度“大國敘事”的深層裂痕:一方面,印度渴望被國際社會認可為“獨立、強大的行為體”;另一方面,其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又使其在國際博弈中屢屢陷入被動。
當特朗普用“5架戰機”和“貿易威脅”隨意擺弄印度的國際形象時,印度或許該反思:與其沉迷於“大國夢”的自我陶醉,不如先解決“如何不被他國定義”的根本問題。
畢竟,一個連“戰機戰損”都要靠別國“認證”的國家,談何“全球領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