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女孩在閃爍,她們偏偏就要做自己

三月,總是與春天聯絡在一起,而每年的三八婦女節,都見證著女性的蓬勃生長,肆意綻放。
可以踏出舒適圈、可以走在那條外界看來突破常規的路上;也可以堅守自己的熱愛,於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探索屬於自我的無窮可能。
越來越多的女孩,正走在自我定義的道路上。她們不怕與眾不同,不怕外界的審視,偏偏要做自己。自2024年5月開始,新銳護膚品牌 【PMPM 偏偏】創始人閃爍發起了「偏偏女孩在閃爍」計劃,宣揚“只忠於自己”的偏偏精神,以此支援和鼓勵更多的女性勇敢去做人生的“探索家”。
什麼是“偏偏”?為什麼要叫“偏偏女孩”?在閃爍看來,“偏偏”就是不畏懼與眾不同,勇敢去做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過去的幾個月裡,她與多位正不斷探索人生更多可能的女性對談:她們有人在60歲重啟人生、有人同濟畢業後決定當廚師、有人和同村失業的阿姨們一起重新創業……
【PMPM偏偏】希望,藉由她們的勇敢探索,喚醒更多女孩深藏在心的熱愛,讓她們相信自己同樣可以發光,成為夜空中那顆最閃閃發光的星星。正如閃爍所說:“當無數顆星在夜空中閃爍,我們的世界也會因多元與包容而更加美好燦爛。”
這個38婦女節,一起看見更多的“偏偏女孩”,也找到心中屬於自己的答案。
90後演奏家劉雯雯,是中國的第一位嗩吶博士。提到這個頭銜時,很多人會在前面加上“女”,稱她為第一位女博士,每次劉雯雯都想反駁:“為什麼要分男女?我就是第一個博士,不是女性裡面,是男女性裡的第一個。
嗩吶是一種小型樂器,但吹嗩吶不僅是個技術活,更考驗體力和肺活量,女生往往比男生更費力氣。出生於嗩吶世家的劉雯雯從3歲開始學習,至今已與嗩吶相伴了31年,她的堂兄弟姐妹們大多選擇了其他的行業,只有她堅持到了最後。
劉雯雯在澳洲新年音樂會上表演《百鳥朝鳳》
劉雯雯坦言,她也曾迷茫過:“我26歲碩士畢業,面臨著要找工作,但我能幹什麼呢?當你花了人生的26年去做一件事情,在面臨轉折的時候是很痛苦的。我當時還問我爸媽,為什麼只讓我吹嗩吶?”
但她還是堅持了下來。第一次站上悉尼歌劇院的舞臺,看到臺下鼓掌的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劉雯雯逐漸找到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嗩吶在許多人的固有印象裡是一門古老、甚至過時的樂器,但劉雯雯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嗩吶也可以創新,可以和現代音樂進行碰撞。而身為女性吹奏者,她也希望能用屬於女性的柔美和細膩,去賦予嗩吶更多的東西。
劉雯雯與爵士四重奏
“我覺得你喜歡的音樂都可以用你的樂器去表達。比如我非常喜歡爵士樂,我就用嗩吶去吹爵士樂,去跨界合作,做一些全新的嘗試。包括流行樂、搖滾、電音等等,我覺得嗩吶還有很多可能。”劉雯雯說。
在她看來,“偏偏”就是“我不走尋常路,但我走出了自己”。打破“傳男不傳女”的桎梏,將嗩吶這一傳統樂器帶上國際舞臺,未來,劉雯雯還希望打破嗩吶在藝術表達方式上的限制,吹出更多的可能。
大眾認識劉敏,幾乎都是透過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舞臺上,重塑雕像的權利以其獨特的風格驚豔全場,而冷豔鋒利的主唱及貝斯手劉敏,更是給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的劉敏,同在音樂中一樣,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高中時她就開始組樂隊,甚至一度想要退學:“我當時根本就不想參加高考,志不在此,我就是想做音樂,想把全部的時間都放在研究音樂上。”劉敏說。
進入大學,她發現玩音樂的時間還是不夠,就利落地留下兩封信,跑去北京組樂隊。“重塑雕像的權利”這個名字由三個片語成,劉敏貢獻了“重塑”:“我覺得‘重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個現在進行時,只要活著,你就一直在持續地重塑自己。”
劉敏從不畏懼選擇,無論是選擇輟學,選擇組樂隊,還是選擇上樂夏。在她看來,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也同樣要承擔把選擇權交給別人的後果,所以一定要把選擇權握在自己手裡。
在對待音樂創作上,劉敏的態度非常簡單且純粹: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她並不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眾所接受:“作品與觀眾碰撞的過程是獨立的,和我沒什麼關係,和我有關的是我與作品之間的聯絡。如果我的作品能夠對別人產生什麼好的影響,我很高興也很榮幸,但我創作它是出於我自己內心的喜歡,和其他人無關。
聊到近期熱點的AI創作,劉敏的態度同樣冷靜:“有些確實有一定水準,但是也和我沒什麼關係,我還是創作我的。你只要活著,喜歡音樂就去做,我覺得這樣才算是一個音樂人,和能不能靠音樂謀生無關。”
玩樂隊的初期,劉敏習慣做男性化的打扮,那能帶給她一定的安全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開始充分地尊重自我的感受,不再用他人的目光來評判。
“包括你說為什麼國內女性樂手這麼少,肯定也和大環境有關。可能一開始只有很少部分的人敢於去追求、去做這件事,但當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之後,它就不會那麼難了。”劉敏說。
劉敏覺得,“偏偏”就是特別聽自己的主意,順應內在自我的成長,永遠地忠實於自己。無論是順著別人的話走,還是反著別人的話走,在她看來都不是好主意:“你還是要把選擇權給自己。
從小鎮中走出的唐立梅,一度經歷高考失利,卻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與南極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無論是科考途中的艱辛,還是業界對女性的輕視,都無法抵擋她探索世界的步伐。唐立梅說:“‘偏偏’就是不去做第一,但要做唯一。”
對許多人而言,60歲意味著退休和衰老;但一張說,60歲正是人生重啟時。花甲之年的她,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去上海當“滬漂”。她剪短髮,演話劇,做TED演講,從頭開始學習當一名自媒體博主。一張說:“‘偏偏’就是不論多少歲,都敢於嘗試不服輸。”
高考651分,同濟建築系畢業,崔迪卻偏偏決定要成為一名廚師。有人質疑她浪費學歷,崔迪卻說,做自己從來不是浪費。如今的她正努力推動著新中餐的革命。崔迪說:“‘偏偏’就是世界這麼大,偏偏我成了我。
為了迎合“以瘦為美”的標準,張沁文曾患上神經性厭食症,一度被送進ICU。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後,她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都經歷著相同的痛苦。她開始拍紀錄片、辦藝術展,幫助更多人擺脫身材焦慮,真正愛自己。張沁文說:“‘偏偏’就是去做一些很困難的事情,但它很有意義。”
90後的潮州女孩小黃香蕉,畢業後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老家,接手了瀕臨倒閉的鉤花廠,帶著一群失業阿姨們一起創業。她讓古老的手工鉤織技術與當下潮流結合,煥發全新活力。小黃香蕉說:“‘偏偏’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堅定地去做想做的事情。”
偏偏從不是刻意叛逆,而是跳出他人目光的規訓,順應內心的自我,偏偏去做自己。無論是成為第一位嗩吶博士的劉雯雯、大學輟學組樂隊的劉敏,還是征服南極與深海的科學家唐立梅、60歲重啟人生的一張、同濟畢業去當廚師的崔迪、幫助相同境遇的女孩擺脫身材焦慮的張沁文、讓古老的鉤花重新生動的小黃香蕉……偏偏女孩們以自己的多彩人生證明,廣袤的世界中,正有無數可能等待著探索。
這也正是屬於新銳護膚品牌【PMPM偏偏】的品牌精神:向外探索遠方,向內探尋自我,不妥協、不媚俗、不對“美”下狹隘的定義,始終拓展著標準答案之外的世界。
秉持著這種精神,【PMPM偏偏】始終堅持以科研為先。投入基礎科研,對一個初創的品牌來說是一件“價效比”不高的事情,但PMPM選擇走那條最難卻也最有突破性的道路:為中國年輕人提供創新的護膚解決方案。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PMPM在產品研發上下了深厚功夫。首先是獨特的產品研發體系,所有產品都會進行盲測,與國際大牌進行PK,同時經過重度敏感肌測試,確保安全有效。
創新是PMPM的核心生命力。不與市場上的已有的產品“內卷”,而是在品類內進行全新探索。如PMPM明星產品玫瑰精華油、玫瑰氣泡油的誕生,就來自對傳統精華油困境的探索。為了解決油類產品膚感黏膩、不好吸收的痛點,PMPM提出“水油同補”的概念,並找到了最佳的油液比1:4平衡點,奠定了精華油全網口碑第一的地位:849萬人好評認證,好評率95.5%。回購榜No.1,好評榜No.1。
不僅如此,PMPM始終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研發佔比5%,遠超行業水平。引入十數位國內外頂級皮膚科專家的同時,也自建了原料配方實驗室、功效安全評估實驗室和全球原料資料庫,持續不斷地探索世界各地珍稀成分,為年輕消費者提供創新護膚解決方案。
在創始人閃爍看來,屬於“偏偏”的探索家精神從未改變。一個品牌成長的關鍵在於不斷探索與創新,打破產品天花板,找到適合中國年輕消費者的護膚路徑;而一個女孩的成長同樣如此。
“‘偏偏’不是一種故意和全世界反著來的叛逆,而是因為你非常地忠於自己,就長出了自己的形狀。如果你不必根據大眾的期待去生長,自然而然就會長出自己獨特的樣子。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嵌不進模子才是人之常情。嵌不進去才是真正的自己啊。’”閃爍說。
過去幾個月中,閃爍作為「偏偏女孩在閃爍」計劃的發起者,與不同領域、不同年紀、卻同樣勇於打破常規的女孩們對談。今年五月,【PMPM偏偏】成立五週年的全新品牌大片裡,閃爍將與自己對談,以 “偏偏女孩”的身份,講述她尋找自我、突破自我的旅程。
世界有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能夠鼓起勇氣打破這些的人,就是“偏偏”的。今天是第115個國際婦女節,願每一個女孩都能勇敢探索廣袤世界中的萬千可能,在沒有車轍的地方,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廣告
點個在看👇
用主動創造更多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