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間》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華人資訊網7月14日綜合多家媒體報道
7月13日週六,前總統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
Butler
)的集會上遇襲,透露自己的右耳被子彈穿透。
這起事件也被認為是針對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暗殺未遂企圖。
槍擊事件還導致槍手在內的2人死亡,另有2人受傷。其中一名不幸遇害者是集會觀眾。
隨著外媒不斷更新報道,有關於此次襲擊的更多細節也隨之被披露……


新聞報道截圖
川普集會遇襲,槍手被擊斃
據報道,7月13日晚上6點左右,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競選集會上發表演講時,現場突然傳來槍聲,被迫中斷。
特勤局人員立刻衝上講臺將川普壓倒在地以作保護,隨後護送他離開現場。
完整影片——



他走下講臺時向人群揮舞拳頭,高呼Fight! Fight! Fight!”臉上和右耳清晰可見血跡。


川普後來在自己的社媒平臺Truth Social上發文說:“我的右耳上部被子彈擊穿,大量出血。”並聽到子彈的“呼嘯聲”和“子彈撕裂皮膚”的感覺。

川普寫道:“我要感謝聯邦特勤局和所有執法部門,感謝他們對剛剛發生在賓州巴特勒市的槍擊事件做出的迅速反應。更重要的是,我要向在集會上被殺害的人的家屬,以及另一名受重傷者的家屬表示哀悼。我們國家會發生這種行為,十分令人難以置信。”
槍手已被擊斃,一名觀眾死亡,還有一名觀眾傷勢嚴重。

據知情人士透露,執法部門在現場發現了一支AR式步槍。
賓夕法尼亞州警察和聯邦調查局(
FBI
)在晚上11點45分舉行了聯合新聞釋出會。
FBI特工Kevin Rojek證實,
槍擊事件被視為一次暗殺企圖。
他說,發生的槍擊事件是“針對我們的前總統川普的暗殺企圖。”他補充說,他們有許多特工正在現場調查這一事件。
川普遇襲,美國三名前總統紛紛發聲
川普週六受傷後,前總統小布什、奧巴馬和克林頓先後發聲,譴責這一暴力行為。

新聞報道截圖
前總統克林頓在X上寫道:“暴力在美國沒有立足之地,尤其是在我們的政治程序中。希拉里和我慶幸川普總統安然無恙,為今天在賓州集會上受到襲擊影響的所有人感到心碎,並感謝美國特勤局的迅速行動。”

奧巴馬在X上寫道:“在我們的民主制度中絕對沒有政治暴力的容身之地。雖然我們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我們都應該鬆一口氣,因為前總統川普沒有受到嚴重傷害。並利用這一時刻,在我們的政治中再次承諾文明和尊重。米歇爾和我祝願他早日康復。”

小布什稱他對川普安全無礙感到慶幸,“勞拉和我很慶幸川普總統在經歷了懦弱的襲擊後安然無恙。我們讚揚特勤局工作人員迅速作出反應。”

現任總統拜登在一份宣告中說,他已經收到了有關槍擊事件的簡報,“很高興聽到川普安全,情況良好。”
拜登在宣告中說:“我為他和他的家人以及所有參加集會的人祈禱,我們等待進一步的訊息。吉爾和我很感激特勤局把他救到了安全的地方。這種暴力在美國沒有容身之地。我們必須團結起來譴責它。”

近來鮮少露面或發聲的前“第一夫人”梅拉尼婭(
Melania Trump
),7月14日週日就丈夫遇襲一事罕見發表了一份情緒激動的宣告,呼籲美國人將“愛、同情、善良和同理心”置於政治之上。
她在宣告中寫道:“當我看到那顆子彈擊中我的丈夫時,我意識到我和巴倫(
其和川普的兒子
)的生活正處於毀滅性變化的邊緣。”
梅拉尼婭在宣告中稱槍手為“怪物”,並對受傷的旁觀者的家屬表示同情。
此外,川普42歲的女兒伊萬卡(
Ivanka Trump
)週日也表示,她已故母親“昨晚守護著父親”。伊萬在X平臺上寫道:“兩年前的今天,我母親去世了,我相信她昨晚在企圖謀害父親的事件中,守護著他。”

槍手身份被確認 20歲共和黨選民
FBI表示,集會槍手已被確認為賓夕法尼亞州伯特利公園(
Bethel Park
)居民——20歲的Thomas Matthew Crooks。作案動機尚不清楚。
Thomas 在開槍後不久被執法人員擊斃。

三名美國高階執法官員說,Thomas作案使用的是半自動步槍,槍支屬於他的父親。CNN還報道稱,槍手的車裡和住宅內均有爆炸裝置。
此外,調查人員還搜查了Thomas的住宅,並與他的家人進行了交談。
伯特利公園是位於大匹茲堡南部的一個以白人為主、相對富裕的城市。集會地點巴特勒距匹茲堡北部約一小時車程。
Thomas於2022年畢業於伯特利公園高中。據《匹茲堡論壇報評論》(
Pittsburgh Tribune-Review
)的一篇報道,他是當年獲得國家數學與科學倡議之星獎的十幾名學生之一。


他的高中同學、21歲的Jason Kohler說,Thomas是一個“不合群的人”,“在高中時經常被欺負”。
Thomas經常穿著狩獵服,他的穿著打扮也常被人取笑。Jason還透露,Thomas經常獨自一人吃午飯。
住在槍手Thomas所在街道的一名男子說,當他得知自己的鄰居要為這次暗殺行動負責時,他感到非常震驚。39歲的Andrew Blanco說:“這絕對是瘋了!”
Andrew說,這個街區的大多數人都很友好,但他在Thomas家很少見到任何人,也很少和任何人說話。
Andrew說:“我對Thomas家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很少出現在外面。”
阿勒格尼縣議會的民主黨議員Dan Grzybek就住在槍手所在街區。他說,鄰居們都不敢相信槍手就住在他們中間。
Da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事情會由住在他們附近的人做出。”
Dan說,去年秋天,他在競選縣議會席位時,在附近挨家挨戶敲門時遇到了Thomas的父母,與他們進行了一次“非常愉快的談話”。
五角大樓證實,Thomas與美國軍方沒有任何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的選民記錄顯示,Thomas是一名登記在冊的共和黨人。不過根據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記錄,Thomas似乎在2021年向自由派政治行動委員會捐贈了15美元,路透社報道稱,該委員會為左傾和民主黨政客籌集資金。
川普遇襲事件如何影響11月大選?
法新社報道說,事件對競選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距離美國大選不到4個月,該事件可能進一步加劇和複雜化本已激烈的大選,激化全美已然緊張的辯論。

新聞報道截圖
路透社報道稱,在一個本已人心惶惶的國家,對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暗殺企圖激怒了他的支持者,民主黨的競選活動暫停,並引發了人們對11月大選前進一步政治暴力的擔憂。
川普的顧問和盟友們對其民主黨競爭對手拜登總統反唇相譏,稱民主黨人對川普的妖魔化導致了暗殺企圖。
川普競選夥伴的頭號候選人、俄亥俄州參議員j·d·萬斯(
J.D. Vance
)在X上說:“今天不僅僅是一個孤立事件。拜登競選的核心前提是,川普是一個專制的法西斯主義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這種言論直接導致了針對川普的暗殺企圖。”

拜登迅速採取行動試圖緩和局勢,譴責這次襲擊是不可接受的政治暴力,並撤下了攻擊川普的選舉廣告。
拜登告訴記者:“美國不容許這種暴力。這是病態的。”
從短期來看,這次襲擊可能會提升川普本週在密爾沃基參加共和黨全美代表大會時的出場率,因為他將在大會上接受黨內的總統提名,這將加強他的支持者對國家政治階層的不滿和疏遠。
槍擊事件發生幾小時後,川普的競選團隊發出訊號,要求選民為競選捐款,“他們不是衝著我來的,是衝著你們來的。”
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和比爾·阿克曼(
Bill Ackman
)也迅速支援了川普。馬斯克在X平臺上寫道:“我完全支援川普總統,並希望他能迅速康復。”

川普競選團隊的聯合經理克里斯·拉奇維塔(
Chris LaCivita
)在X上表示,“多年來,甚至今天,左翼活動人士、民主黨捐贈者,現在甚至是喬·拜登,都發表了令人厭惡的言論,並描述了槍擊川普…是時候讓他們為此負責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透過投票。”

克里斯顯然指的是拜登最近的言論,拜登要求他的支持者關注擊敗川普而不是自己的表現,“拜登雖然一直譴責任何政治暴力,但他說‘我們已經結束了辯論,現在是時候把川普放在靶子上了(
So, we're done talking about the debate, it's time to put Trump in a bullseye
)’。”

政治暴力空前增加
美國正在努力應對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最持久的政治暴力增長。自川普支持者於2021年1月6日襲擊美國國會大廈以來,共發生了14起致命的政治襲擊事件,肇事者或嫌疑人有明顯的黨派傾向,其中13起是右翼襲擊者,一起是左翼。
儘管是前總統,但川普常在競選中抱怨說,他長期以來一直是聯邦“深層勢力”和拜登政府的目標,以阻止他重新掌權。
在競選過程中,他通常會使用暴力、侮辱性甚至是世界末日的言論,警告說如果沒有當選,將會發生“血洗”,並稱非法入境的移民正在 "毒害我們國家的血液"。
一些共和黨人已經對他的行為感到不安。
反對川普的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人奇普·費爾克爾(
Chip Felkel
)說:“如果說這個國家以前不是一個火藥桶,那麼現在就是了。”
民主黨策略師Brad Bannon表示,
槍擊事件可能會讓川普在政治上受益,因為這與他競選時關於國家偏離軌道的說法相吻合。
Brad農說:“暗殺未遂引發了選民對川普的同情。這也向選民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這個國家出現了根本性的問題。也正是這種觀點推動了選民對川普的支援。”
今年5月,一個曼哈頓陪審團裁決川普偽造商業記錄,以掩蓋支付給一名色情明星的封口費。但這一判決幾乎沒有改變競選結果,雙方的支持者都堅持自己的立場。
拜登在自己的黨內引發了一場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其是否應該卸任民主黨候選人一職,因為有人擔心他不再適合這份工作。
拜登則表示,他的醫生稱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好。拜登上個月在辯論中的災難性表現使川普在一些民調中獲益,但其他一些民調則顯示雙方勢均力敵。
拜登和川普都已經疏遠了許多選民。圍繞候選人的混亂局面可能會讓選民覺得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無法解決,兩黨之間的鴻溝無法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