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褲,是如何在內褲界崛起的

"
社交媒體上曾有一項調查,問“現在有多少男士還在穿三角褲”,諸多投票中,7成多選擇穿四角褲,剩下才是穿三角褲以及其他。
一位網友的回答,引發了一語多關的迴響。“三角褲設計的初心是支撐,但現在已成為對男士的壓迫。”

三角褲的黃昏

在網路上說自己穿三角內褲,大機率會淪為被揶揄的物件。
甚至,好事者們總結了三角內褲可能引發的社會性死亡瞬間:一是在辦公室,三角內褲外加緊身褲,容易被同事戲稱為“內褲外顯的行為藝術”;二是坐過山車,卡襠的三角褲疊加安全扣,高速俯衝時,如受酷刑;三是濃情蜜意時,可愛的三角褲春光乍洩,性縮力拉滿。
尷尬別人,處刑自己。可這並非四角內褲黨們帶節奏,刻意抹黑。就連三角內褲黨們自身也在反省,三角形除了穩定,作為內衣褲還是會減分。
原以為三角是展示臀腿線條的終極武器,自己卻穿得像五花肉捆繩。”有痛徹心扉的男性網友分享說,會試圖透過穿XXL來獲得寬鬆,最後卻被合體的L碼重拳一擊。
也有男士把穿三角內褲尷尬體驗,分享給伴侶。聰慧的女性會懂得欣賞這種特別的樸實,且為了世界和平,迅速製造一個幻象:別擔心,就跟我們女孩執著顯瘦牛仔褲那樣我們會告訴所有人,很舒服。”
如今,在男性內褲的世界裡,三角內褲正迎來黃昏,它是過時的代名詞,抑或是不那麼男子氣概的。可僅僅在百年前,三角內褲剛出現時,它不僅將人類穿戴史切分成無內搭和有內搭的兩部分,對男性而言,更是一種時髦。三角內褲見證了男性身體的解放,以及社會欣賞男色意識的崛起。
世界上第一條賣給普羅大眾的男士三角內褲品牌,是創立於1935年的美國庫珀公司( Cooper Underwear )。創始人亞瑟·克內布勒(Arthur Kneibler)設計出了第一條男士三角內褲,取名為briefs,有簡潔之意。

這種取名方式,旨在和以前人們常穿的長襯褲形成對比。亞瑟用Y字形,重新定義了內搭,獨特的形態凸顯出男性的體態之美,很快吸引了市場關注。進入40年代後,不少影星或其他社會名流,率先穿上了這條“反傳統審美”的褲子,在鏡頭裡一展成名”,成為大眾秀色文化中的一支。
而三角內褲革命的物件,就是當時業已存在的四角褲。在各類記錄中,四角褲被認為比三角內褲還要早10年出現。它最初的靈感來自於拳擊手。只不過在三角褲出現後,四角褲的風頭全然被蓋過去了。
1925年,美國公司 Polo Knitting Mills將拳擊短褲改良為首款四角內褲,命名為Boxer Shorts。在當時,部分人就認為,四角褲的出現進一步解放了男性內搭的傳統正規化,開始尊重自己的鬆弛內心。
四角內褲和三角內褲後來一直纏鬥,人民群眾自發形成站隊。據說愛因斯坦就討厭三角褲的束縛,他找服裝公司指名定的都是四角褲。阿里、泰森等拳王,對四角褲也是讚譽有加。連二戰時的美軍,也認為四角褲更方便他們在戰場上奔跑作戰。
圖 | 四角內褲起源於拳擊場
可見,內褲作為一個商品出現之初,人們圍繞褲型的討論,更多是從“怎樣才解放、怎樣才舒適”的角度來思考的。至於怎樣穿才帥氣,只是後來精英男士文化與服裝製造商勾兌出來的消費暗示,是市場自然演進的結果。
以往近百年間,三角與四角在內褲界不分伯仲。將兩者拉開銷售差距的,是新世紀以來不斷上漲的男士生育焦慮。

四角褲流行的背後:生育危機

近二三十年,男性的生育力正處於斷層下降過程中,主要反映在精子的數量和活躍度上。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們還是可以再次重溫男性生育力的驚人衰退。
流行病學家莎娜·H.斯旺(Shanna Swan)曾於2022年在《人類生殖學快訊》上發表研究稱,1973年至2018年間,全球男性精子濃度從每毫升1.01億個下降到4900萬個,總精子數量從3.357億個下降到1.375億個。
在中國,2000年後,男科門診陸續在各三甲醫院成立。國家衛計委於201810月發表的資料顯示,被認為正處於身強力壯年紀的大學生群體、精子合格率僅20%,而社會人士合格率不到10%
男人們逐漸變得“不行”,很長一段時間,專家們會把原因歸類為自身基因、環境變化、以及有損精血的長時間上班,並沒有想到內褲也有一份“功勞”。
哈佛大學曾釋出了一項針對男性內衣選擇與精子質量的研究,得出一條結論,“穿緊身三角褲的男性精液濃度、比穿寬鬆四角褲的男性低約25%”,首次將內褲型別與男性生育力進行了關聯。
後面又經歷了不少回的群體驗證,直到201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終於開始鄭重建議:備孕男性宜選擇寬鬆內褲,以最佳化精子健康。

圖 | 男性生育力下降,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這條結論如同給三角褲“判了刑”一樣。據總部位於紐約的市場調查公司MPD集團調查顯示, 2003年,美國四角褲銷量首次開始超過三角褲,之後兩者逐漸拉開差距,直至現在。
這一類研究成果,也開始改變男士褲衩的設計與布料研究。
最突出的設計轉變是“U囊袋”的出現,這與早期男士內褲“偏平面設計、缺乏功能分割槽”的形態迥異,設計目標是基於人體科學給足空間,以減少摩擦和高溫聚集。
其次在布料的進階上,能提供包裹感和支撐力的萊卡面料,被用於男士內褲中。此外,速幹科技自上世紀90年代後,也開始成為男士內褲的選材,之後主打冰絲、涼感等概念的內褲開始大行其道,目的還是為了散熱,以給精子創造舒適的環境。
這些新的科技與狠活,被天然地更多用於鬆弛感加倍的四角褲中。男人們也在商業文明與健康養生觀念的推動下,開始產生新的消費心理:與其刻意去強化男士的雄性體態,不如去尋求更加自洽、自在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男人並不需要在這個隱私的地方,委屈束縛自己。
這種理念支配起人們的錢包。在國內男性使用者佔比較多的某電商平臺,其旗下的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曾釋出《2024男性內衣消費趨勢報告》,指出2023年中國男性內褲市場規模約為180億元(含線上線下),其中三角褲銷售額約72億元,同比2022年的78億元下降約7.7%2024年上半年資料顯示,三角褲銷售額約35億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38億元)進一步下降7.9%
很明顯,四角褲得到了男性市場的偏愛。

保守壓倒潮流

四角雖好,但在這個審美觀、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它也無法“一型通吃所有”。具體表現在當一種產品日益大眾化,看多了穿久了就會令人感到乏味,無法體現個人主張。
相比較於全民都在傾向於穿四角,一些時尚大牌仍然堅持在輸出“三角”,只不過是高階化的三角內褲。
每個男青年都曾經想要穿上露出褲邊CK兩個字的那條“夢中情褲”。時至今日在其主要電商平臺,3603條裝的三角褲,仍然是銷量最高的。
圖 | 大牌內褲,仍有三角一席之地
細看一下,它的剪裁、設計乃至布料選用,都在時下中國製造能覆蓋的範圍之內,並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甚至有男性使用者批評,這種直講外觀的內褲,就是一種時尚刑具。它的武器,更多是一種“品牌資訊”——CK兩個字,代表的就是潮流青年和精品男士。
與其說是在穿一條褲子,不如說是在茫茫人海中,男人們透過一條褲邊,在定位著自己的座標,它是一種經濟化的身份符號。
這種趨勢,也體現在其他品牌上。比如時尚品牌Lululemon的旗下運動三角褲AIM,已經貴過CK。在電商平臺,3條裝580元。在很多運動人士心裡,穿著這樣一款大牌且自詡專業的三角褲去做運動,就是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種最佳標榜。
這種自信與力量感,不僅體現在男人們對體型的鍛造上,也體現在經濟力的幕後支撐。但凡不具備充裕的資本,男人們就會容易傾向於選擇次拋感強烈,40塊三條裝的套牌或者白牌內褲上。
一位有志於在男士內褲界創業的年輕設計師表示,三角四角內褲他選擇都做。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滿足市場所需才是商業核心。
周圍的朋友只是好奇,為何他會萌生起深耕內褲這一細分領域的初心?Andy說,是一位電商行業人士啟發了他。“如今女裝太難做,男士不挑不揀不退。都說男士衣服好做,但你看國內沒有一個男士品牌成真正的大器。只有一個賽道,只要你不作就不會輕易死。那就是男士內褲,因為它是剛需。”這位資深人士分析說,“除非男人們有一天鬧起了革命:不穿”。
從三角到四角設計轉變的背後,是男性角色意識從“社會型緊繃”到“自我鬆弛”的過程,當中也隱現著對生育能力衰退的擔憂。甚至還有聲音認為,也體現了男性群體對經濟力的不自信。
顯然,如今的男人們追求的並不是時髦。比起標新立異地去傷害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最好,如果更加幸運,還有一個愛的人,健康有情已足矣。褲型增了一個角,一定程度上是男性心態普遍保守化的體現。
如今,安全和普通地活著壓倒了一切。

撰文|梁   湘
編輯|龔   正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