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矽谷、社交媒體、還有財富榜單上,一個名字開始頻繁刷屏——Lucy Guo(郭如意)。
她不是明星,不是網紅,而是靠著人工智慧(AI)創業,一步步在30歲前捲成了全世界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億萬富翁,甚至把上一個“榜一大姐”Taylor Swift(35歲)都擠了下去。

來,今天咱們就扒一扒這位“新晉華人億萬富豪”的逆襲人生、創業故事、八卦日常,還有她是怎麼從“靠賣寵物小精靈卡片攢飯錢”的少女,走到“跟貝克漢姆做鄰居、開天價AI公司”的超級女老闆。
💻小鎮姑娘的程式設計夢,靠“窮怕了”捲進矽谷
先來點背景資料。
Lucy Guo,出生在加州的 Fremont,爸媽都是來自中國的移民,電氣工程師出身。聽起來家境不差對吧?但現實是,他們很早就雙雙失業,家庭頓時陷入拮据。
小時候的Lucy常因為穿不起名牌、沒錢參加課外活動而被同學嘲笑。她自己都說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我從小被窮怕了,所以一心就想著:我得賺錢。”
初中開始學程式設計,高中搞副業,幹過的事包括但不限於:賣寵物小精靈卡、做假電影網站靠點選廣告賺錢、擼Neopets和RuneScape變現……她是那種你能想象到的“天賦型搞錢選手”。
到了大學,Lucy考進卡耐基梅隆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和人機互動,但只差幾門課畢業的時候,她選擇了退學。
因為她被矽谷傳奇人物 Peter Thiel 的“反上大學基金”——Thiel Fellowship看上了,獲得10萬美元資金支援創業,她決定趁熱打鐵,直接投身AI創業圈。

🚀 靠“人力API”概念起家,創辦Scale AI做到250億估值!
2016年,Lucy在Quora打工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比她還年輕的天才少年——Alexandr Wang(當時才19歲)。
兩人一拍即合,聯合創辦了現在大名鼎鼎的AI獨角獸:Scale AI。
最早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用便宜的人工眾包團隊去標註影像資料,然後用這些資料訓練AI模型。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他們做了一個“人力API平臺”,人工負責糾錯、AI負責學習,逐漸形成自動化的資料標註體系。
靠著這個模型,Scale很快拿下了包括特斯拉、Cruise、OpenAI在內的大客戶,還成為美國國防部的“御用承包商”,連烏克蘭戰爭中的衛星影像分析都找他們做。
如今Scale估值高達250億美元,而雖然Lucy在2018年因為公司路線分歧被“踢出局”,但她仍持有近5%股份,這一筆就值12億美元左右。

💡 被合夥人踢出局後,她靠Passes再次翻身
從Scale離開後,Lucy沒有退圈,而是繼續搞投資,成立了小型VC基金Backend Capital,還早早投中了現在估值130億美元的Ramp。
但她又一次感到了“創業的癢”——於是有了第二家公司:Passes。
Passes做的是“創作者經濟平臺”——讓網紅、創作者、明星透過訂閱、私信、視訊通話、直播等形式直接變現。
Lucy還把AI引入其中——她讓創作者做自己的AI數字分身,讓粉絲可以24/7和AI“她本人”聊天,體驗感甚至比真人還“勤奮”。
Passes上線以來已完成三輪融資,估值1.5億美元,還簽下了體操明星 Olivia Dunne、籃球傳奇 Shaq、DJ Kygo等明星資源,收入已經做到年流水8位數。
她的目標是:“讓創作者不只是網紅,更是企業家。”

💰 奢華生活 vs. 窮人思維:她說“我之前都在省”
雖然現在身家超12億美元,住在邁阿密One Thousand Museum豪宅(鄰居包括貝克漢姆),天天辦派對,出行靠專屬司機,空中飛人24小時環地球旅行都不是事兒……
但她反覆強調:自己前十年都是靠“窮人思維”打拼的。
“我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的時候,生活還跟學生時代差不多。攢到一千萬之後才開始‘享受’。”
她還補充了一句:“大多數人一賺到錢就換車換房,生活標準水漲船高,這樣其實很難積累財富。”
所以她的建議是:“賺錢不是難事,攢錢才是硬道理。”
別看她成天在社交媒體上“炸場”,但她形容自己的日常其實“無聊到不行”:
“我基本每天都在筆電前,回覆郵件、產品設計、處理合同,哪怕在度假也至少工作8小時。”
她是那種社交瘋子+工作狂人的混合體,也因此,Passes團隊對她幾乎是“24小時on call”。

💣被告、被踢、被罵,她照樣全都扛過去
當然,風頭正勁也意味著爭議纏身。
去年她的公司Passes被爆出存在“未成年創作者上傳內容”的問題,雖然公司已經立刻刪號、下架內容,還強調“第三方責任不能賴我們”,但風評仍一度不穩。
另外她自己在2018年被Scale AI“開除”,還有一次在邁阿密豪宅辦百人派對引發鄰居集體投訴,被媒體批評為“矽谷過度派對文化代表人物”。
但她似乎早已習慣應對爭議——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
“我不是為別人喜歡我而活,我做的是有野心的事,自然有人罵,有人愛。”
很多媒體在報道Lucy Guo時,都重點放在了“她是女性創業者”、“30歲”、“超越黴黴”、“華裔”這些關鍵詞上。
但她本人似乎對這些標籤並不過於在意:“我是個創業者,不是‘女創業者’。我不是代表任何人,我只是很努力地想把事做成。”

這是一個生於移民家庭、靠自己敲程式碼出頭的華裔女孩,年紀輕輕,不僅打入了以白人男性為主的矽谷AI圈子,還在其中創出了世界級的獨角獸,還能用自己的方式“玩出風格、卷出邊界”。
這不就是我們想看到的“華人新形象”嗎?
歡迎轉發給身邊的“理工女”朋友,或者任何一個對“靠自己贏世界”這件事感興趣的人。因為Lucy Guo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覆閱讀,反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