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縣財政問題”

美國普通中小城市的財政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塊:
1、地方稅(Local Taxes)
其中最主要的是財產稅,由當地房主和商業地產持有者繳納,稅率因城市而異,通常在1%~3%之間,用於資助教育、警察、消防和市政基礎設施維護等。
體制內的許多朋友想必都瞭解,教育開支佔地方政府日常開銷裡很大一部分,諸如校舍建設維修、教師工資及福利保障、教學裝置的更新維護、校車保養、學生午餐補貼等,方方面面都是錢。
由於教育是高度“地方化”的,因此這裡面的錢也主要由當地政府承擔,而地方政府是不會造錢的,所以自然而然就轉嫁到當地居民身上。
除此之外,像公路養護、圖書館、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事務,也大都由房產稅來承擔。
某種意義上講,房產稅對當地居民來說是負擔也是“福利”;交的稅多,政府有錢把當地的教育、衛生、基建搞好,當地房價就高,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換句話說,美國的房產稅有點像放大版的小區物業費,政府則有點像放大版的物業公司
萬斯在俄亥俄州的家鄉Middletown,該城鎮擁有約五萬人口。根據萬斯《鄉下人悲歌》中的描述,這裡的底層白人正經歷難以想象的艱辛生活,人們似乎已陷入絕望,甚至自暴自棄。
以萬斯的家庭條件是讀不起大學的,他高中畢業後選擇參軍四年,利用《退伍軍人法案》的福利獲得讀大學機會,從而逆天改命。目前美國軍隊有兩大骨幹:一是“窮白男”(以萬斯為代表),二是以黑人、拉丁裔為代表的少數族裔及移民二代。
在美國,房產稅經常被列為最不受歡迎的稅收形式之一,會給居民帶來很大負擔,尤其是暫時失業的中產。
一套200萬美元的房子按照2%計算,一年就是4萬刀,非常嚇人。
前文舉過“紅證”和“黃證”的例子。
假設現在有兩種產權的房子,一種是“紅色產權”,一種是“黃色產權”。
“紅色產權”顧名思義就是國內現在的紅色不動產權證書——擁有全部收益權,也無需再交稅,相當於一次性買斷。
“黃色產權”則需要按照市場評估價每年繳納一定是稅金,相對應的,“黃證”房子的價格也會比“紅證”低很多,具體低多少數學好的朋友們可以計算一下。
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很有趣現象,可能同一層完全一樣的戶型,開發商會給安排紅黃兩種不同的產證:紅證價格500w,黃證只要250w。
是不是完美解決了房價高和徵稅的問題呢?
美國的房子,就是黃證。
房產稅的稅基是房產估值,由縣政府評估員來確定,包含土地價值和建築物價值,一般來說,政府給出的房屋估值都比房屋實際市場價值要低。
那多久一評估呢?
各州各縣有很大不同,在加州,住宅物業的應稅價值取決於當初的買入價格,無論業主是在多久之前購買——這樣的政策鼓勵長期持有房產,持有年限越長越合算。
總的來說,除非發生房產交易(此時重新評估不可避免),否則業主會想盡辦法避免重新評估,比如不進行明顯的外觀修繕和翻修,以避免應稅價值提高。
加州文拉圖縣Ventura County。美國的“縣”是“州”下面的一級行政區,按層級相當於我們的地級市,但按數量和規模跟中國的縣類似——美國有3144個縣,中國則有2846個縣級行政區。
2、州和聯邦政府轉移支付(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政府間收入是聯邦或州政府向各縣提供的資金,用於支付聯邦或州法律規定的服務費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轉移支付資金是州里從當地某些稅種裡收上去又返還回來的,這些也算“來自州政府的轉移支付”。
對於大多數美國中小城市來說,財產稅和州政府撥款是最穩定的資金來源,聯邦轉移支付(Federal Transfers)則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畢竟每任總統和每屆國會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側重點。
其實從簡單政治邏輯上我們也能夠理解,越往上要錢越難,競爭越激烈。
電視劇《縣委大院》裡有個重要情節是光明縣向省農業廳申請5000萬元資金,拍得可謂一波三折。
3. 服務費和許可證費用(Fees & Charges)
回到前面的“大物業思維”,美國的中小城市經常透過各種服務收費來增加財政收入,如:
公用事業收費(Utility Fees):水、電、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費用。
停車費和交通罰款(Parking & Traffic Fines):街道停車、超速罰單等。
建設與營業許可(Permits & Licenses):建築許可、餐飲許可、營業執照等。
以大洛杉磯地區的文圖拉縣為例,下圖為該縣2020至2021年財政收入來源,其中服務費(charges for services)佔比35.9%,州和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佔比31.1%,地方稅佔比25.3%,剩下的零敲碎打。
文圖拉縣財政收入來源。美國各個州、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信用評級”,缺錢時也可以發售地方債券。
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國內城市在公用事業收費方面是很低的,大家實際上以非常廉價的支出享受著城市乾淨整潔的服務。
反過來思考,一旦地方財政變得緊張,就會想辦法透過“降低公共服務質量”的方式來省錢。
除此之外,在政策允許賭博的州,城市也可以從地方賭場或州彩票收入中獲得分成,典型例子如拉斯維加斯。
我們通常所說的洛杉磯指的是大洛杉磯地區,包含洛杉磯縣、橙縣、文圖拉縣、河濱縣以及聖伯納迪諾縣五個縣的百餘座城市,總人口接近1800萬,是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都會區。
在美國,一個縣/市的財政問題對於當地政府來說是天大的事,因為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不會給無限兜底。
當一座城市無力償還債務時,可以根據相關法律申請破產保護,然後再進行財產重組——最著名的例子為2013年底特律宣佈破產。
破產無論對城市、企業還是個人來說都是一種保護措施,可以強制甩掉或延期大部分債務,但同時也必須大幅削減開支,如減少公共服務(導致犯罪率上升、警察消防等應急響應變慢),政府僱員收入及福利削減等。
城市破產前後往往會出現人口迅速外流、房產價格暴跌的現象,形成惡性迴圈。
如下圖所示,第一張圖為底特律核心區房價,二三十萬美元即可買一套;第二張圖為舊金山灣區山景城市,兩三百萬美元只是入門價。
最後把目光拉回到中國。
在城市化程序突飛猛進的時期,國內中小城市曾迎來一波土地紅利,創造了許多繁榮景象,可隨著浪潮退卻,今天許許多多的中小城市被迫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財政精打細算成為常態。
根據美國的經驗,小城市的出路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以“衛星城”的形式傍大腿,努力承接核心城市溢位需求;其二是發展特色產業,不求規模多大,貴在能持續貢獻利潤。
前一種情況主要適用於大城市周邊或核心城市轄區內的區縣,後一種則各顯神通,各憑本事。
總的來說,小城市應儘可能提供“非對稱優勢”,把某一方面做好、做出特色,而不是單純往“縮小版大城市”的方向走。
對於那些最終沒能實現轉型的小城市,也不必過於悲傷或怨天尤人,滄海桑田原本就是歷史的常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