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那些瘋狂囤資料的父母,你們都“雞娃”成功了嗎?

同事家娃兩歲了,最近她終於也開始投入啟蒙這一浩大工程中,開始研究各種教育資源。每天的摸魚階段,總能見她盯著電腦,不斷搜尋著、下載著。
英語兒歌、經典動畫、雙語繪本、某輔導機構流傳在外的網課……動輒幾個G的電子壓縮包,她統統來者不拒,將網盤裝得滿滿當當。至於紙質書籍,那更是少不了。
看她每天在單位熱血沸騰地收快遞、拆快遞、整理網盤中各種資料夾,我知道又有一位媽媽像我當年一樣,在雞娃路上躍躍欲試,準備大幹一場了。
不過,作為曾經的“囤資料專業戶”,我忍不住規勸——別囤那麼多,先看看你娃的接受度再說吧!
這不是存心潑冷水,而是我幾年來踩坑後的切身體會:咱們老母親囤的資料,99%用不上!
從衝動到無視,

我都經歷了什麼?

想當年我也曾是一個強悍的囤資料達人,我態度的轉變,可以分別用三階段來概括:
階段一:“趕緊跟團衝啊!晚就秒光了!”
閨女甜甜上幼兒園之前,是我為了囤資料最瘋狂而上頭的時候。
那時候,我總流連於各大育兒網站、公眾號和雞娃社群,發現資料包就下載,看見團購就下單,對於“錯過好資源”特別敏感。
👆當年囤過的電子資料(只是冰山一角)
無論是影片資料還是電子文件,到手的那一刻,我都會產生無限滿足感。
那種感覺,就是自己花費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搞到了培養牛娃的秘籍。有了它們,我彷彿已經看到了甜甜橫空出世、比同齡人在能力上遙遙領先的樣子。
階段二:“這套不錯,但我有類似的了。”
甜甜上了大班後,我逐漸冷靜了一點,不再像打了雞血一樣,看到教育資源就衝動。
相反在囤之前,我學會了評估:
重複的沒興趣,不夠經典的捨棄。
我逐漸進階成為了一個懂得“貨比三家”的理智媽。

👆面對好友“囤貨”的熱情,我開始不再盲目跟風
至於轉變的原因也非常現實——
因為甜甜用實際行動向我證明,我搞來的各種資源,她都不怎麼感興趣,更不要說那些被我遺忘的、沒時間弄的各種資料了。
還有一個更扎心的理由:“雞娃”兩年多,我開始明白甜甜就是一個“普通孩子了,且大機率是白斬雞(簡稱白雞)
隨著希望的曲線迴歸理性,我對囤貨也便失去了激情。
階段三:“這一看就是割韭菜的呀,怎麼還有人上當?”
現如今,我也算躋身資深老母親的行列,面對海量雞娃資源,都能如如不動。
——哦不,偶爾還是會心動的,這取決於那些資料的品質究竟如何。
不過,畢竟積累了那麼多年的經驗和教訓,快速掃上幾眼,就能大致判斷資料到底有沒有標榜得那麼好、我家甜甜會不會感興趣…..
當我們在囤資料時,
到底想獲得什麼
就在上個月底,我在清理手機聊天記錄時,無意中翻出了自己兩年前和某個雞娃群群主的聊天記錄。思緒一下子回到當年:

👆作者供圖
我在這個英語雞娃群裡跟風,搶購過一套據說特別“地道、風靡本土、能讓娃脫胎換骨”的英語教材。
依稀記得書到手後,我立刻興沖沖給甜甜展示了一下,雄心壯志地告訴她:“孩子,以你目前的水平,這套書有難度。但接下來媽媽會陪你每天讀一讀,你有沒有信心把它啃下來?”
期待中的信心滿滿的回答並未出現,甜甜對這個學習目標滿臉都寫著“不願意!”
看甜甜那麼不起勁,我也一下子洩了氣,再加上這書的確挺難的,我倆共讀一兩次後,我就覺得太費勁了,於是“寶藏書”被我收了起來,現如今,連這書塞哪裡都不記得了….
而那天,在翻找的過程中,我更是在書架一角發現了好多別的全新未拆封的啟蒙繪本……

👆娃一歲左右買的,根本沒拆封過
啞然失笑的同時不禁自問,自己當初那股激情囤貨的狂熱勁兒,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最主要是源於這樣一種心態——錯過這個資源,娃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比起看過這些資源的娃吃虧了。
可是一旦資源到手,我便又會產生某種自我心理安慰——別人在雞娃,我也沒有落下,該給孩子準備的都不缺。
可以說,我們給孩子囤海量教育資料的背後,囤的其實是安全感,和對於“潛在損失”的懼怕。歸根結底,還是父母的焦慮心在作祟,生怕孩子在競爭中落後。
但我囤的這些資料真的讓娃因此受益了嗎?
很遺憾,我家甜甜就是個反例。
我替甜甜囤得最多的就是英語方面的資料,有實體的,有電子的,兩三歲開始就報了各種班,可小傢伙在這方面的表現始終不盡如人意;
相反,儘管數學資料囤得最少,也沒有像網上說的那樣早期刻意啟蒙,甜甜卻在上小學後,自發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探索欲。不僅學得很輕鬆,成績也不錯,幾次都拿到了課堂之星……
放眼看看周圍,不少家長也跟我一樣。
一個例證就是閒魚上出售此類閒置資源的比比皆是:
有些賣家的理由很直接——孩子不喜歡,囤回家後根本不看……哈哈,也是相當耿直了!
👆圖片來源:閒魚app
為什麼滿腔熱情給孩子囤積的資料,卻往往在實踐中難以有效利用呢?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三種原因:
1. 低估、或沒有估算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
所有的教育資料,無論電子的還是實體的,都需要花費孩子的時間來消耗,很多情況下,還需要1:1消耗家長的時間。
比如一個兩百集的課程看似是寶藏,但每集就算只有十分鐘,總共需要兩千分鐘,假如一個小朋友每天可以看二十分鐘電視,那麼即便天天都看,也得花一百天才能學完。
我們網盤中各類駁雜的音訊、小課、講座、動畫、電子書都是同理,它們都是需要花時間才能體驗的。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們的課餘時間越來越少,也會被越來越多的瑣事填滿——和同伴玩耍、參與課外活動、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或任務……很多情況下,每天都會有更多“要緊”的事需完成,不會有那麼多時間用來消耗囤積的資料。

👆娃上幼兒園期間,曾帶她刷過一本英語啟蒙練習冊,但最後因為各種瑣事,未能堅持下來,有點遺憾
2. 不少資料空有名頭,名不副實
人人都說好、錯過就要追悔莫及的教育資料,真的存在嗎?幾乎沒有。事實上,網上那些被吹爆的東西,很多是利益相關方的炒作。
我曾在一個群裡給甜甜團購過一本網紅幼兒讀本。
當時看推薦的文案,感覺必須得搶到!
可實物拿到手後,卻失望地發現印刷裝訂都很粗糙,傳說中的“內容引人入勝,孩子看了一定喜歡”並沒有出現,反倒是甜甜“看了幾眼就興致索然,非常嫌棄”。

  • 到底是誰在說這些資料很好?
  • 真的是現實中家長嗎?

  • 他們真的親身用了、看了這些資源嗎?

其實更多是品牌方聯合網紅號、渠道方一起精心編織的美麗夢想。
畢竟,在這個善於“造神”的時代,誰都能橫空出世,更何況是書呢?要知道,好評都是能刷出來的……
3. 只是家長抵抗焦慮的安慰劑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損失厭惡”,指“人們面對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時的快感”。
也就是說,相比擁有,我們都更害怕失去。特別是當某個東西當別家孩子有而自家沒有時,這種對於缺失的恐懼更令我們焦慮。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囤資料,並不是真的為了給孩子看,而是為了抵抗這種焦慮。資源到手後,焦慮沒了,它們便被束之高閣了。
該如何對待海量育兒資料?
1. 囤之前進行量化評估
這是我用的最有效的一招:平時就估算好孩子每天可以分配的時間比如甜甜小學後每天可以花在“資源”上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那麼我在囤的時候,看到幾百集的資料就不會入手了。
2. 定期清理囤貨
越到後面,越覺得資料在精不在多。畢竟孩子時間有限,還是應該花在“經典”作品上,或者花在孩子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資源上。
為了讓經典能得到充分利用,我們要敢於斷舍離,定期清理刪除網盤中、書櫃里長期閒置的資料,哪怕當初你覺得它們可以改變孩子的人生。
3.把囤貨用起來
就拿我花費最多心思的英語啟蒙資源來說,前面我提到了這其實是我“費勁最多但收穫最少”的科目。
覆盤下來,我所囤積的經典英語資料,其實隨便拿一套出來都是極好的。比如分級閱讀,有人用紅火箭,有人用大貓,有人讀RAZ,有人讀牛津樹…..
我一度沉迷於看大V們的評測,比較它們的差異,總想找出一個事半功倍的“利器”,最後都買了,卻沒有一套用透。
相反,身邊一個朋友啥都沒囤,只是翻出自己大學時買的老版新概念,每天帶孩子念一段,積累了幾年反而孩子英語遠超同齡人。
事實上,任何一套資源,只要踏實用起來,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總會有收穫。但倘若總是搖擺不定、每隔幾天就換一種資料的話,反而學不出來。
對於給娃囤資料這事兒,我覺得有個形象的類比:
一開始家長往往都會覺得這些資料是一筆資產,但後來就發現成了庫存,再加上前端娃“拒絕消費”,最後成了包袱,淪為“負債”。
養娃這些年,我覺得就是一個先盲目做加法,再理性做減法的過程。
當我對囤積資料這件事打破幻想,輕裝簡行後,反而更輕鬆了。我們既要善於買進,也要敢於拋售。
當家長把精力和財力都用在“用起來”這個刀刃上,效果自然就能保證最大化。
編輯丨

曲安

排版丨康康
題圖丨

作者供圖

 相關閱讀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