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的家底,都被扒出來了

炅也沒想到,互聯網考古風,竟然刮到了自己身上。
從十四歲時的演講比賽、模仿女團找鏡頭,到見證內娛各種名場面、喜提“邪惡梔子花”稱號,在層層考古中,網友逐漸發現何炅穿越了一個個綜藝週期,成為娛樂圈常青樹。
而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主持這碗飯的。
高中時勇闖電臺講故事、大學時兼職電臺主持人、登央視舞臺主持少兒節目、後被湖南衛視挖走成為一代臺柱子。三十年的主持生涯中,他見證了娛樂圈的風雲變幻。
隨著“何炅考古風”,一同呼嘯而來的,是那些搞笑不失真誠的“老綜藝人”和“老節目”。
比如,那檔停播四年的《快樂大本營》。雖早已謝幕,但它承載的集體記憶,卻難以磨滅。節目輝煌時期,每週六晚,80後到00後“死守”電視機前,只為等一句“快樂大本營,天天好心情”。
“快樂家族”五人組陪伴著節目走向巔峰,共享著節目的輝煌,同時獲得事業上成功。節目停播後,往日在鏡頭前嬉笑打鬧的明星主持們,漸漸收斂鋒芒,走向新的事業軌道。
如今,綜藝市場進入了快節奏時代,綜藝型別不斷迭代,碎片化、模式化節目層出不窮。與之相伴的,優秀主持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少,主持人漸漸淪為廣告口播員。
但何炅卻不同。
如同一根定海神針,他身邊的搭檔換了一波又一波,主持的節目換了一批又一批,他依舊站立在主持位,時刻救場,時刻保持綠葉的姿態,保持專業,溫柔待人。
如此,當下的懷舊,不僅是對老牌主持人魅力的反覆咀嚼,更是對那段綜藝“黃金年代”的一場情感回望。
何炅,無疑是這場集體回望中,最鮮明的存在。
近日,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何炅再現了自己14歲時的演講比賽片段。
那是1988年,他參加長沙中小學詩歌朗誦比賽,戴著黑框眼鏡、站姿筆挺、吐字清晰,渾身透著少年的蓬勃朝氣。網友銳評,“何老師小時候就是何老師了”。
何炅演講比賽片段
從去年起,考古的風,就一直圍著何炅吹。
他早年在各類綜藝節目中的諸多搞笑片段,如今也被一一翻出來,甚至有人戲稱他為“內娛史官”,因為載入綜藝名場面的關鍵時刻,何炅幾乎都在現場。
比如,2014年《快樂男聲》中,海清深情告白“你是我的神”,歐豪露出複雜神情,何炅和他的同事汪涵站在一旁,面無表情地見證了全過程。
何炅(右一)站在一旁,目睹“你是我的神”全過程
再往前,2007年《快樂男聲》突圍賽上,混亂現場依舊曆歷在目。王櫟鑫棄票、張遠搶話筒、觀眾席驚聲不斷。在“混戰中心”,話筒看似在張遠手裡,實則被何炅緊緊攥著。
何炅(右一)緊緊握住話筒
還有何炅在舞臺上模仿女團表演時,為了找鏡頭360度“眼神掃射”的片段,更是成為當下最熱的表情包之一。
何炅在節目中模仿女團“找鏡頭”
當然,討論度最高的是“邪惡梔子花”。
這一稱號來自《嚮往的生活》,何炅面對黃磊的做飯成果,哪怕菜品已挑戰味蕾極限,也總是無條件地“連連誇讚”。
在何炅的一句句“好吃”聲中,黃磊自信飆升。後來黃磊因為喜歡做“黑暗料理”頻頻“翻車”,網友認為何炅“功不可沒”。
《嚮往的生活》中,何炅“誇讚”煮老的豆角
其實,何炅的這種捧場,並非專為黃磊“獨家定製”,他曾在《炅炅有神》一書中描寫過相關心理:
朋友為你設宴,親自下廚炒了好些菜。
面對朋友熱情而期待的臉,
品嚐之後哪怕鹹得你舌頭抽筋,
你也只能說“好吃!好吃!我正好口味重!”
換個角度看待,“邪惡梔子花”,或許只是網路文化下的一場趣味解讀。
這層戲謔的外殼下,是何炅多年不變的職業本能與處世哲學——他習慣維持體面,習慣給別人提供一種被看見、被肯定的安全感。
入行三十年,他依舊活躍在主持舞臺上,這種“常青”並非運氣使然,而是出於對舞臺的極致熱愛、對觀眾的深刻理解,對專業的高度自律。
如此,他得以穿越一個又一個綜藝週期,從電視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依舊穩穩站在主持第一梯隊。
他幾乎零差評的主持生涯,不只是專業素養的體現,更是人格魅力的沉澱。前輩贊他敬業、後輩將他視為“何老師”、同行稱他穩重。
每年他的生日,半個娛樂圈紛紛聚集在微博評論區,為他送上生日祝福。
娛樂圈裡人來人往,何炅已然成為中國娛樂生態的獨特“常數”,保護著娛樂行業的那一點人情味、活人感。
早在20年前,魯豫曾經給何炅做過一個統計,想看看他最繁忙的時候,到底是怎樣的工作強度。
“同時主持7檔節目,一週之內有近30個小時在飛機上度過,每天睡覺不超過5小時。”
2005年,何炅最繁忙時的工作強
如今,51歲的何炅,雖不如年輕時日夜奔波,但依舊活躍在各大綜藝節目與晚會現場。
光是過去一年,他就錄製了52期常規綜藝,幾乎是周更不斷檔。此外,他還主持了跨年晚會、中秋晚會等在內的15場大型晚會,是實打實的節目“定海神針”。
這樣的常駐頻率,在當下主持圈並不常見。
和何炅同時代的主持人,有的像李湘早已離職創業,轉戰直播間,成為帶貨能手。有的像金龜子“劉純燕”已經退休,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曾與他競爭“湖南衛視一哥”的汪涵,也開始退居幕後,減少出鏡頻率。
何炅與汪涵
何炅也曾動過“休息一下”的念頭,他希望給年輕人更多舞臺。但現實卻是,湖南衛視主持人青黃不接,許多新人主持雖然熱情滿滿,卻難以獨挑大樑。
每當這種時候,何炅便是第一個被想到的,能夠救場的人。
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與他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小時候,他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語言本領與舞臺天賦。
1992年,還是高三學生何炅,常與好友龍丹妮在學校搭檔排練小節目。偶然間,他們聽說湖南經濟廣播電臺的一檔校園節目正在招募學生主播。
彼時的何炅,沒有任何主持經驗,憑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直接走進了節目製片室。
當時他們給主持人講述了一段校園趣事。對方饒有興致地聽完,隨即讓二人參加當晚的直播節目,把剛才的故事講給聽眾講一遍。
何炅與龍丹妮合作表演小品
那成為了何炅主持生涯的一個“引言”。
第二年,何炅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身處北京,各種鍛鍊機會也多了起來。
從大二開始,何炅便在北京交通廣播電臺擔任兼職主持人。電臺工作節奏快、要求高,而他總是能以超出年齡的穩定與靈活,精準把控節奏,也逐漸積累了主持經驗。
之後,何炅迎來了事業上的三連跳。
1994年,20歲的何炅開始與電視結緣。
在中央電視臺大學生畢業生晚會上,他和同學自編自演了小品《滲透》,內容新穎、節奏緊湊,表現力十足。最終,該小品奪得一等獎和最佳劇本獎,何炅本人也榮獲最佳表演獎。
何炅與同學表演小品《滲透》
穩健的現場颱風、出色的語言表達,生動的表演風格,讓年輕的何炅深受央視喜愛。
1995年,央視正在籌備少兒節目《聰明屋》,需要一位形象親和、表達力強的年輕主持人,金龜子“劉純燕”向何炅發出了邀請。
最初,何炅以“大拇哥”的卡通形象示人,後來角色調整,變成了更具趣味性的“毛毛蟲”。
何炅與劉純燕搭檔主持《聰明屋》
誰能想,他的主持生涯並未就此止步。一年後,湖南電視臺找到了他。
1998年,《快樂大本營》的原男主持意外辭職,湖南電視臺緊急“北上”,尋找替班男主持。彼時的何炅已在央視節目中嶄露頭角,很快被節目組看中。
節目組邀請何炅以“代班”的身份主持幾期,沒想到他的主持風格輕鬆活潑,很快就贏得了觀眾喜愛。節目組認為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希望他可以常駐。
彼時,除了主持工作,何炅還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擔任阿拉伯語專業輔導員,為了不耽誤何炅的教學工作,電視臺特地將直播時間從每週五改到了週六。
何炅與李湘搭檔主持《快樂大本營》
半年後,《快樂大本營》人氣飆升,奪得1997年金鷹節“最佳電視節目獎”。何炅也由此開啟了他長達數十年的綜藝黃金時代。
此後的三十年,何炅“零缺勤”錄製上千期節目,主持湖南臺各類大型晚會,用幽默感和分寸感,巧妙化解各類舞臺危機。
比如,2012年金鷹節頒獎典禮上頒獎嘉賓焦晃的平板電腦突然宕機,何炅第一時間走上前去。撒貝南追問他是否能解決這個技術問題。
何炅邊走邊講:“當然,因為我們除了有最高階的科技之外,我們也有最原始的手段。”說著,他把手卡遞給了嘉賓,讓頒獎流程順利進行。
何炅把手卡遞給頒獎嘉賓
還是金鷹節頒獎禮,任達華拿獎時不小心將盤裡的杏仁餅滑落幾塊,何炅邊彎腰撿起餅乾,邊開玩笑說“您還給我留了兩塊啊”,巧妙化解了尷尬。
在論資排輩的娛樂圈,何炅尊敬前輩理所應當,但面對後輩新人,他也是平等以待。他會盡可能在節目裡,多次提到現場不太出名的藝人,增加新人曝光量。
比如,如今作為綜藝導師的陳偉霆,就曾在節目中透露,“當時我什麼都不是,是何老師用盡辦法,去cue我的名字”。
陳偉霆在節目中感謝何炅
似乎很難給何炅做一個準確定位。
他是主持人,但他所做的早已超出一個主持人的盡職範圍。他是一個明星,但他又熱衷於褪去光環,成就他人。他是一個老師,但他少見說教,更像一位難得的益友。
或許,何炅似一股清流,在日益浮躁的娛樂當下,不予爭先,卻流經萬物。
談及何炅,繞不開他曾經主持20餘年的《快樂大本營》。
這檔“內娛綜藝天花板”,1997年開播至2021年停播,走過整整24年,陪伴了80後、90後、00後三代電視觀眾的成長。
節目共錄製1000多期、播出時長累積突破1500餘小時,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現象級的長壽節目之一。
“快樂家族”吳昕、李維嘉、何炅、謝娜、杜海濤
《快本》的誕生,要從一場電視革命說起。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改革風起雲湧,地方電視臺紛紛謀求突圍。
湖南衛視為了在全國衛視中搶佔話語權,決意打造一檔有分量的品牌欄目,豐富觀眾的週末生活。於是1997年,《快本》應運而生。
《快樂大本營》第一期
節目強調明星效應,注重貼近生活、觀眾參與,用高水準的娛樂形式給觀眾帶來快樂
尤其是遊戲環節,打破傳統文藝晚會的舞臺定式,主持人和嘉賓“放得開”,現場互動充滿笑點。就算遊戲中出現各種失誤和洋相百出的情節,節目也照播不誤,更顯真實感與親和力。
全新的綜藝互動模式,使《快本》收視率一路飆升。2005年,收視率在湖南衛視所有自辦欄目排名位居第一,全國同時段排名第五。2006年升至全國第二。2008年,更是度在同時段排名奪冠。
節目邀請觀眾做遊戲
很快,節目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不僅吸引了大量商務合作,還一度成為內娛最強宣傳平臺。
節目組還會為每一位嘉賓量身定製主題,無論是熱播劇、院線電影,還是音樂新專輯,都會設計出最契合氛圍的互動橋段。
《甄嬛傳》劇組在《快樂大本營》
後來,即便節目不再支付通告費,依然有無數明星“擠破頭”,渴望登上《快本》舞臺。那些年,這檔節目見證了太多明星的“青蔥”時代。
曾是“無名新人”的周杰倫,在鏡頭裡留下了最初的影像。TFBOYS在這裡完成綜藝首秀,開啟偶像養成時代。“歸國四子”靠節目完成原始粉絲積累,一步步登上流量之巔。
“85花”們攜帶作品紛紛亮相,從此開啟國民度。當年火遍亞洲的韓劇男演員,韓國男團女團,也基本都在《快本》留下過足跡。
周杰倫第一次參加《快樂大本營》
《快本》不僅是一檔綜藝,還是中國娛樂圈“八卦記事本”。雖然明星微博可以設定成“僅半年可見”,但他們當年在節目上說過的每句話、每個表情,都被永久存檔,成為粉絲考古偶像的“素材庫”。
當然,流水的嘉賓,鐵打的主持人,才是《快本》最真實的註腳。
這檔節目,首創了中國綜藝的“主持群”概念,為後來的娛樂節目樹立了範本,開啟了分工明確的團體主持時代。
節目自開播以來,主持團隊幾經變化。
最初,何炅是臨時代班離職男主持,與李湘組成了一對火花十足的“黃金搭檔”,接著李維嘉加入,擔當外景主持,為節目注入了新鮮活力。
李維嘉、李湘、何炅
後來隨著李湘“北上”創業,主持團隊再次調整重組。最終在2006年,“快樂家族”正式成型,成為《快本》的綜藝標配。
何炅作為主心骨,穩居核心,把控全場。謝娜以奔放張揚的個性製造笑點,是天然的綜藝感擔當。李維嘉擅長起承轉合、調節節奏。杜海濤負責自嘲扮醜,製造反差喜感。吳昕則是恰到好處的補位,是團隊的“潤滑劑”。
他們各司其職、互相成就,共同撐起了《快本》最輝煌的時代,也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早期的“快樂家族”
《快本》如同一艘巨輪,行駛在中國綜藝的汪洋中。它曾巧妙化解各種收視問題,在不斷迭代的綜藝市場中一次次“殺出重圍”,保持著不可撼動的國民度。
一切看起來那麼平常,一切似乎如此平穩。可是平靜的海面下,早已暗流湧動。
快樂大本營》最火的那幾年,正是這艘巨輪全速前進的高光時刻。
船上的遊客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始終掌握方向盤的,依舊是熟悉的“快樂家族”,他們也迎來了事業上的風生水起。
“快樂家族”五人合體代言手遊、服裝品牌,甚至發行音樂專輯,開始了早期的粉絲經濟。
何炅不僅穩住《快本》,還撐起《百變大咖秀》《我是歌手》總決賽等節目。甚至跨界演出賴聲川的話劇,出版暢銷書,多棲發展。
謝娜參演多部電視劇,發展潮牌副業,進軍時尚圈。與當紅歌手張傑結婚,戀情持續佔據娛樂頭條。
李維嘉相對低調,主持幾檔綜藝節目,代言奶茶品牌,尋找商業出口。杜海濤投資多家餐飲企業,悄然構建起自己的商業帝國。吳昕則逐步在各類綜藝中嶄露頭角,重新被看見。
在幾人順風順水前行時,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2015年起,《快樂大本營》逐漸陷入了內容固化、流量依賴危機的困境,收視率斷崖式下跌,商業價值明顯縮水。
同時,以愛優騰為代表的平臺型網路綜藝趁勢崛起,接連推出文化訪談、智力推理和職場社交等垂類綜藝節目,搶佔新一代觀眾的注意力。
據云合數據顯示,2024年全網上新季播綜藝329部,同比增長54部。而在2021年,上新綜藝為267部。
也是在這一年,一個平常的夜晚,一檔新節目出現在湖南衛視週六晚間,沒有告別儀式、沒有正式通知,開播24年的《快樂大本營》就此悄然落幕。
《快樂大本營》官方微博,更名為《湖南衛視綜藝》
隨著巨輪下沉的,還有綜藝黃金年代。
網綜沉浮十年,《奔跑吧》《極限挑戰》“綜N代”,如今豆瓣評分不斷下滑難以延續往日收視輝煌
面對海量的娛樂資訊,過於劇本化的情節衝突、缺乏創新的遊戲設計、比拼演技的綜藝人設,觀眾越來越難被套路吸引。
他們轉身“考古”起《快本》當年的遊戲片段,不僅是為了單純懷舊,而是用來反抗如今綜藝內容的同質化。
早在20年前,《快樂大本營》就玩過傳聲筒遊戲
另一個現象也愈發顯著:綜藝主持人正在不斷隱身。
2013年,《爸爸去哪兒》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綜藝的真人秀時代。從那以後,綜藝主持人的角色逐漸被淡化、甚至直接消失。《我是歌手》大膽啟用參賽歌手串場主持,專業主持人則退居後臺,做起了歌手經紀人。
胡海泉主持《我是歌手》
與之伴隨的是,優秀主持人的斷層也越發明顯,再難出現國民級主持人。
周濤、董卿、李思思等紛紛離職央視,每逢春晚,她們的名字仍會登上熱搜。人們懷念的,不只是她們的主持風格,更是那段守在電視機前的美好記憶。
周濤、董卿、李思思
“主持”的屬性在綜藝語境中逐漸被淡化,“人”的溫度,反而變得格外珍貴。
尤其在一個一切可被替代的綜藝時代,觀眾越發懷念那些真正懂節奏、能控場、有共情能力的主持人。
回頭看“快樂家族”五人,李維嘉逐漸退出大螢幕,很少在主流節目中露面。謝娜迴歸家庭,偶爾出現在綜藝中“刷臉”。杜海濤頻繁靠婚姻登上熱搜,更多以老闆的身份活躍在輿論場。吳昕則低調轉向直播帶貨,在碎片化的平臺上找尋自己的節奏。
只有何炅,仍舊堅守在一線主持崗位,見證著娛樂圈的起起落落、來來往往。
央視主持人撒貝南曾打趣道,“只要是何炅控場的節目,我一定參加。”看似玩笑,實則是對同行能力的高度認可。
在《你好,星期六》中,他延續了《快本》的主持思路,努力引導幾位後輩,帶動節目氛圍。在《明星大偵探》中,他懂得在遊戲與劇情之間拿捏懸疑氣氛。《嚮往的生活》中,他透過做飯、勞作等日常,與做客嘉賓拉近距離,分享趣事,化解日常煩悶。
何炅參加《明星大偵探》
在各類職場綜藝中,他不僅在觀察與點評中保持克制與溫柔,還能適時分享真實可用的職場建議,時刻共鳴當下年輕觀眾。
何炅依舊是那個能引導節目的主持人,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住了主持人的尊嚴與厚度。
1999年,《中小學百科》雜誌上開闢了何炅專欄“快樂如何”。
那時的何炅25歲,如今何炅已年過五十。他依舊每週堅持更新,耐心回應讀者來信。只為幫助他的讀者朋友們,在日常中學會快樂生活。
25年間,他從知心大哥哥變成了耐心的老師,也把自己在人生程序中獲得的經驗與閱歷,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中國的青少年們。
《中小學百科》的何炅專欄
何炅的存在,提供了一種娛樂圈“常青”的範本:
擁有極強的舞臺掌控力,也始終用善意對待世界。在光影之中綻放,卻從不炫耀鋒芒。常年活躍於娛樂圈,卻從未心生浮躁。
可也正因如此,這個範本,本身就難以復刻。畢竟,在中國娛樂圈,有且只有一個何炅。
這一切看似是技巧,實則為真誠。一份不隨著名氣、時間與地位減弱的真誠。
他的真誠,不是刻意經營的人設,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體貼,是對舞臺的敬意,也是對每一位觀眾的珍惜。
而這真誠的底色是善良。
站在聚光燈中央,何炅不願讓別人難堪、不願讓別人失落,在別人馬上因某句話“跌落”時,他永遠會織出一張兜住別人的網。
而時間,當然給他了回應。
2024年,當何炅站在金鷹節領獎臺上,手捧“最佳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獎盃,他講道:
“30年真心換真心,我得到了太多的愛。”
雖歷經沉浮,只要那聲熟悉的“大家好,我是何炅”響起,一個時代,或許就不會結束。
部分參考資料:
1.當代電影 | 一種節目正規化的解析:從《快樂大本營》說起
2.三聯生活週刊 |《快樂大本營》都20年了,我們是怎麼長大的?
3.南風窗 | 不敢想象快樂大本營停播
圖片來源: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