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特朗普又把澳大利亞丟了!
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所在的工黨3日贏得大選勝利,而他不久前一直在民調上落後於反對派彼得·達頓。達頓就是幾年前作為澳國防部長聲稱“澳大利亞國防軍已為參與臺海衝突做好高度準備”的那個反華政客。西方輿論的共同結論是,特朗普的貿易戰和對盟友的嚴厲言論在最後關頭幫了穩健派阿爾巴尼斯的忙,而達頓的主張因為太像特朗普,最終被選民拋棄。這是在一週內第二個因民眾討厭特朗普而發生選舉逆轉的突出例子。
▲選舉期間的阿爾巴尼斯。(圖片來源:路透社)
加拿大本週二的大選接受了民調一度落後、但對特朗普持強硬態度的過渡政府總理卡尼,而他的競選對手普瓦列夫爾也因“太像特朗普”在最後時刻落敗。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是五眼聯盟的“二眼”,這兩個國家共同在大選中選擇了與特朗普保持距離或者對他十分強硬的領導人,而拋棄被視為特朗普效仿者的政黨和政客,這是對特朗普的打擊,清楚無誤地顯示了全球反特朗普情緒的持續發酵、蔓延。
截至當地時間3日晚上 10 點,澳媒稱阿爾巴尼斯的工黨已獲得86個席位,佔到議會150席位的絕對多數,而達頓的聯盟黨僅獲得 39 個席位,大幅減少了 18 個席位。
《悉尼先驅晨報》認為,特朗普對澳大利亞的鋁和鋼徵收 25% 的關稅,然後全面徵收 10% 的關稅,促使選民傾向於立場平和的現任總理,而遠離他的保守派對手達頓,後者的政策和言論與美國總統如出一轍。阿爾巴尼斯此前曾表示,捍衛國家利益十分重要,澳方不會向美國妥協。他形容他的政府“穩重”,必要時可以強硬,但不會反應過度。達頓卻反駁說,他的政黨在上次執政時,成功從特朗普手中獲得了關稅豁免,而阿爾巴尼斯做得還不夠。

▲達頓曾宣稱中國是“有生之年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他多次因其激烈的對華言論引發爭議。(圖片來源:天空新聞網)
曾擔任警官和國防部長的達頓是典型的對華鷹派,近年來他曾就“網路攻擊”“智慧財產權”等議題攻擊中方。他參選時提出削減政府工作人員、反對多元化和“覺醒”學校計劃,甚至承諾推出澳大利亞版的美國DOGE(政府效率部)服務,這些主張都與特朗普相近。分析人士認為,澳大利亞人對特朗普破壞性貿易戰及其對美國親密軍事盟友的關係感到憤怒,隨著特朗普的關稅動搖了澳大利亞人對美國的信心,並且引發了對經濟衰退的擔憂,達頓的這些競選策略適得其反。
兩黨民意調查和市場研究公司Redbridge Group的董事薩馬拉斯表示,“這些政策宣告基本上使工黨更容易讓選民相信,達頓是在效仿特朗普。”
而阿爾巴尼斯將自己定位為一位能夠帶領澳大利亞度過特朗普關稅戰引發的全球動盪時期的穩健之手。在2022年首次出任總理之前,阿爾巴尼斯就一直以低調的領導風格示人。
前工黨政府顧問凱利評價阿爾巴尼斯:“他很久以前就意識到……選民已經厭倦了衝突。而事實證明,這恰恰發揮了他的優勢。”他認為,“週六的連任證明了這種緩慢、穩定且略顯低調的做法是正確的。”

▲2023年11月,阿爾巴尼斯訪問中國。(圖片來源:網路)
輿論普遍分析,鑑於美國是澳大利亞的主要軍事夥伴,阿爾巴尼斯必須謹慎行事,避免將自己定位為過於反特朗普的立場,而且他還要處理好與中國之間微妙的平衡,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澳方仍希望繼續向中國出口鐵礦石。所以阿爾巴尼斯新政府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管理華盛頓、北京和堪培拉之間的戰略三角關係。悉尼智庫洛伊研究所執行主任富利洛夫表示:“美國是我們重要的安全盟友,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經濟夥伴——而他們目前正處於對峙狀態。”
勝選後,阿爾巴尼斯稱“我們的政府將選擇澳大利亞的方式……我們不需要向其他地方乞求、借用或抄襲,我們也不從海外尋求靈感。”《華爾街日報》以“先是加拿大,現在是澳大利亞:特朗普因素在勢均力敵的選舉中助推另一位世界領導人”為標題報道阿爾巴尼斯的勝利。

▲悉尼街頭的競選廣告。(圖片來源:法新社)
雖然特朗普在美國國內籠絡了一批“紅脖子”,受到民粹主義的擁戴,但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選舉所反映出的西方思潮終將向美國國內滲透,挖特朗普支援率的牆腳。特朗普連盎薩國家都團結不起來,更何況一直敢對美國來硬的歐盟國家。他的路終將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