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關於連線的故事
從燕園出發,與多元學科、多樣朋友相擁
她連線起人工智慧與人文關懷
走向聯合國,在中國的朋友圈裡構築聯結
她將連線力匯作建設偉力
於澳門紮根,將地區發展融入國家大局
她是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1995級本科校友黃京波
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所長
行於人生,在變動中努力生長
行於世界,在發展中合作共贏
今天,正值澳門迴歸25週年
花香處處,生機煦煦
一起走入她的故事
走入她助力澳門建設的精彩篇章


黃京波
01

在AI浪潮中擁抱世界

“我們的工作是將聯合國的價值觀融入數字技術,並確保所有人的聲音都被納入其中,特別是那些直接受到技術衝擊的弱勢群體的聲音。”
這是黃京波寫在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官網上的一句話。真切地聽見技術浪潮中每一個人的心聲,正是她持續關注的議題——“性別與科技”。
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黃京波作了題為《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新女性和可持續發展》的演講。她談到,“有偏見的資料可能會引發人工智慧中的性別偏見,但也正是它們,反映出我們當下所處社會的真實模樣。”正因如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確保這項新技術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而這,也是8年來她一以貫之的倡議與行動。

2024年7月,黃京波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就婦女與人工智慧作主旨演講
早在2016年,人工智慧研究尚未成氣候,黃京波和同事們就已“扎進”這片有待開墾的研究領域,與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婦女署等機構合作,嘗試從可及性、技能、領導力等角度切入,探究技術層面的性別差異,並開展相關實地調研。
時間流轉,肩負起所長責任的黃京波,引領駐澳門研究所持續深耕於數字技術的相關研究和培訓工作,尤其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她帶領團隊投身於推動可持續發展事業,並不遺餘力地將成果與全球共享。她希望,自己那微小的努力,能讓政策制定者看見資料偏見背後潛藏的種種風險。在她的理念中,技術的發展不是少數人飛馳的單行道,“不應讓任何人掉隊,不能忘掉任何人的權益,所有人都得攜手並肩,共同前行”。
人工智慧宛如一面鏡子,映射出社會的斑駁與潛在的鴻溝;但同時,它也蘊藏著無限的能量,成為將人類社會緊密相連的堅韌紐帶。於黃京波而言,任何一個傳統的領域都像是一塊獨特的拼圖,都能與“人工智慧+”建立起巧妙有趣的連線。基於此,黃京波計劃與同事們攜手打造一系列影片,來普及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深遠影響,用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不同領域與人工智慧相互交融時碰撞出的別樣火花。

2024年4月,黃京波舉辦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人工智慧大會
一路花香,一路蜂忙。身為一名聯合國中國官員,黃京波一路奔走,全力以赴地“牽線搭橋”。匯聚來自全世界的人們的訴求,那些或激昂、或懇切的聲音,承載著最真摯的渴望與期盼;召集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他們帶著各自領域的智慧與技藝奔赴而來;整合每一份孤立但富含價值的資料資源,讓資料價值在有序整合中釋放;聯結每一次技術革命的機遇與挑戰……她始終以敏銳的目光洞察著技術變遷的脈絡,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可持續發展事業。
02

在北大,
連線一群人

“北大為我提供了充分自由而又豐富多彩的土壤,在這裡,只要想做,就有機會去探索,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時光回溯到30年前,回憶起在北大的生活,黃京波心中滿溢的是“自由”和“包容”的氣息,這與她自己的靈魂產生了一種天然的契合。鍾情於數學、陶醉於音樂、熱衷於交朋友……興趣廣泛的黃京波在北大沃土上綻放自己,尋覓到屬於自己的耀眼舞臺。專業學習之餘,她還選修了經濟學雙學位。而這一抉擇,僅僅源於內心深處那最為質樸純真的兩個字——熱愛。

1995年入學,黃京波(後排右一)與法語系的老師和同學們
黃京波的父親是一位作曲家。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黃京波從小學習鋼琴。在黑白琴鍵的跳動中,她對音樂的熱戀愈加深刻,踏入大學校園後,黃京波加入了北大學生合唱團。那是一段無比美妙的時光,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唱歌、一起創作,每一個音符的發聲、每一段樂章的情感表達、每一次精心的演繹……與音樂相伴的日子,構成黃京波與北大獨一無二的珍貴記憶。
當畢業論文的最後一個字元落下,黃京波突然萌發了一個“天馬行空”的念頭——“辦一場個人演唱會”。在旁人眼裡或許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卻在北大這片青春的土壤上收穫了回應。畢業前的一天晚上,這場演唱會如夢幻般成為現實!聚光燈灑下,她用悠揚婉轉的歌聲,訴說著點滴心緒;臺下,合唱團的一群朋友跟隨節奏輕輕搖擺,掌聲與歡呼聲一波接著一波。她至今難忘,演唱會的尾聲,她與那群摯友們,共同完成了一首阿卡貝拉的演唱。沒有華麗的伴奏,只有純淨的人聲交織、呼應,美妙的和聲裡,訴說的是深厚的友誼,是對他們共同度過的青春歲月的致敬。黃京波切實感受到,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未名湖畔,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不過是高歌一曲的勇氣與執著,這也給予了她未來十餘年間大膽追夢的動力。
25年過去,黃京波還珍存著當時的音訊和照片,談起這場演唱會,黃京波一如當初般欣喜。在北大遇到的朋友們帶她看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他們共同成長著,其中有些還成為她無可替代的“一生摯友”。

1999年,黃京波與畢業演唱會參演的同學在辦公樓合影
像這樣的瞬間還有很多很多。把一群人聚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黃京波逐漸發現自己擁有如是凝聚力,這也成為她日後抉擇人生道路時的重要考量。
回望在北大的求學生涯,黃京波發現,“追隨當下內心的選擇”是永恆的主題。幸得北大這片相容幷包的土壤,她得以將自己“扔進經歷裡”,
用心去體驗,去做好每一件事,去對待每一個人,去豐滿自己的羽翼。
用心去體驗,去做好每一件事,去對待每一個人,去豐滿自己的羽翼。
03

帶上好奇心,
去汲取未知的“水源”

“對我來說,如果要找到一個貫通始終的脈絡,那就是好奇心。當我對某個領域充滿興趣,我就不由自主地去研究探索。”
從北大啟程,黃京波宛如一隻飛鳥,向著充滿未知與神秘的蒼穹振翅高飛。在好奇心的強勁驅使下,與人工智慧的結緣來得水到渠成。
邁出校門後,她也在生涯規劃的迷霧中徘徊了一陣子。時常在內心叩問自己:我究竟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為了尋求自己的答案,她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先是前往法國格勒諾布林大學攻讀藝術管理碩士,後又奔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鑽研法語教學。
取得雙碩士學位後,她同時申請了聯合國的工作崗位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博士。於是,兩條充滿吸引力的道路擺在面前,一邊是聯合國丟擲的橄欖枝,另一邊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的錄取通知。工作機遇與深造機會的雙雙臨門,黃京波做出一個果敢又堅定的選擇——“全都要”。之後,她便開啟了為期九年的獨特路程,一邊工作一邊讀博。這段時光無疑是艱辛的,卻也萬分充實,工作與學業如同兩個緊密咬合的齒輪同步轉動。每天結束繁忙的工作後,黃京波就一頭扎進書本的世界汲取知識的養分。攻讀教育學博士期間,憑著前瞻性的思維,她將研究聚焦於科技手段在教育中的應用,這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她通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大門。

2012年,黃京波(右一)在紐約聯合國秘書處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恰似一陣颶風,顛覆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AI語言大模型本身就是我們教育科技領域所關注的關鍵議題”。就這樣,跟隨著內心的聲音,憑藉求學階段沉澱下來的專業素養,黃京波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人工智慧的探索旅程。
在圓滿完成博士學業後,黃京波再次做出一個令人頗感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決定。這次,她放棄了原本安穩的工作崗位,繼續追尋自己所熱愛的聯合國事業。在投遞出100多份崗位申請後,她最終選擇去到義大利都靈的聯合國系統職員學院,從事聯合國系統中高層管理者領導力培訓的設計與實施工作。經此一番看似任性而無比勇敢的“出走”,黃京波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掌舵職業生涯的航向,這世上並不存在所謂的“長期飯票”,相信自己的無限潛能,才是砥礪前行的堅實底氣。

2015年,黃京波在紐約聯合國大會聆聽習近平主席致辭
之後的十餘年裡,她的身影遍及世界各處,穿梭在聯合國的各個重要機構之間,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聯合國秘書處,再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黃京波在變化中自如穿行,汲取新知、探索未知。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擔任學習專家期間,黃京波肩負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面向聯合國駐國家協調員以及UNDP代表開展專業培訓。為了能精心且精準地設計出貼合他們實際需求、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培訓內容,黃京波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其職業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她也不斷地對映自己,對“mobility”(流動性)的信念愈發篤定——這是一種打破常規的狀態,也是一種尋求破局的心態。

2024年4月,黃京波(前排右四)為來自三十個國家的科技資訊部部長及官員開展培訓
從人文社科勇敢邁向人工智慧,跨界之旅中,她如同海綿一般,一旦接觸到未知的“水源”,便孜孜不倦地學習成長,持續拓寬著自身可能性的邊界。而往昔在燕園、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深厚積累,也讓她得以用更加溫暖細膩的筆觸賦予技術溫度,為略顯冰冷的資料與演算法注入更多社會關懷。
03

在澳門,成為一座橋

“我們研究所會一如既往支援澳門的發展,從聯合國視角給澳門提供一些政策建議。”
自2018年起,黃京波一直定居在澳門。今年,是黃京波在澳門工作生活的第7個年頭,時光匆匆流淌,她已然對澳門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2024年12月,黃京波接受CGTN專訪,介紹聯合國駐澳門研究所及澳門的科技創新與青年人才培養工作
在她心目中,這座城市有著獨特韻味,生活節奏舒緩而自然,時間在這裡都變得從容起來,“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地方”。她最喜歡的,要屬那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作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多重融合的社會文化成為它一張亮麗的名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又讓澳門成為大灣區內聯通內地與外界的關鍵節點,更是搭建起中國與世界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樑。從昔日的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大都市,迴歸後的25年,是澳門開埠以來的輝煌時期。它像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綻放著令世界矚目的耀眼光芒。
初入駐澳門研究所,黃京波便了解到,從百姓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巴士卡技術,到政府官員人人必修的電子政務系統培訓,自己即將工作的這一處所在支援澳門發展之路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至今日,眾多政府官員仍常常憶起,感慨道,“二十多年前在研究所參加的電子政務培訓,讓自己受益匪淺”。

2023年,黃京波(第二排左二)和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的同事
在助力澳門蓬勃發展的程序中,駐澳門研究所發揮著多維度的積極作用。除了開展教育培訓和提供政策建議之外,整合資源、搭建平臺也是研究所助力當地經濟躍升的關鍵途徑。從2023年的世界資料澳門衛星論壇,到2024年的澳門人工智慧大會……一場場意義非凡的對話交流,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專家精英,在聯合國級別的平臺上將更多人工智慧領域資源引入澳門這片土地,在這裡即可聆聽到全球前沿的聲音。就在一個月前,黃京波參與了一場聚焦“一國兩制”與澳門發展的高級別學術研討會,精彩紛呈的思維碰撞,讓黃京波更為篤定澳門未來會更好,“‘一國兩制’這一創舉的成功首先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肯定,沿著這條道路前行,澳門的發展也必將更加多元,更加繁榮!”

2021年5月,黃京波(右一)與聯合國駐華協調員一起拜會澳門特區行政長官
時至今日,聯合國大學駐澳門研究所已經深深融入澳門整體的發展建設,身為所長的黃京波,目睹這一切,內心滿是驕傲與自豪。她期盼著,自己的團隊能在助力澳門可持續發展的程序中,成為一座促進溝通合作的橋樑,成為一條靈活強韌的紐帶。一如學生時代那般,召集各路好友,“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讓更多目光聚焦澳門發展,讓更多人才參與澳門建設。

從未名湖走到濠江畔,黃京波在澳門與世界相“蓮”,助力這片土地續寫“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融入全球發展的時代洪流。

統籌、策劃:邱放
採訪:林倩瑤、金姝含
文字:唐儒雅、林倩瑤、金姝含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唐儒雅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