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歐美同學會總會會議室裡,一場跨越三十年的科技報國故事正在上演。中國石墨烯產業的奠基人馮冠平、金融專家雷志衛和青年創業者楊恆飛,用各自的經歷串聯起三代留學人員科技報國、金融報國的生動實踐。這場由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主辦,以“新質生產力:新機遇·新材料·新時代——三代留學生的科技報國之路”為主題的活動,不僅展示了石墨烯技術的突破,更彰顯了留學人員薪火相傳的愛國報國情懷。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曹衛洲致辭
“從0到1”的破冰之路
“當年國外學者嘲笑我們‘連石墨烯的影子都摸不到’,但現在,全球70%的石墨烯專利屬於中國,其中留學人員參與研發的佔比超過60%。”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始院長、深圳烯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冠平的講述把大家的思緒帶回了30年前。
1998年,馮冠平在海外訪學時首次接觸石墨烯,這種被譽為“材料之王”的新興奈米材料當時僅存在於理論中。10年後,美國的一個實驗室研製出石墨烯材料。2009年馮冠平將石墨烯技術與技術人才從海外引入中國,由此也點燃了中國石墨烯產業的“星星之火”。
2014年,馮冠平團隊終於突破“超臨界流體剝離法”,讓中國石墨烯產業化邁出關鍵一步。從首片國產石墨烯薄膜的誕生,到全球首款歐盟CE—MDR認證醫療裝置的問世,馮冠平團隊用“十年磨一劍”的堅守,將石墨烯從實驗室推向醫療健康領域。他帶領團隊主導制定的IEEE國際標準,讓中國技術昂首進入43國醫療體系。
不管是做技術專家、實業家抑或投資人,今年已經79歲的馮冠平鎖定目標去幹好的就是一件事——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從而實現留學人員科技產業報國的偉大理想。
馮冠平分享道,我國現在已實現石墨烯材料在“雙碳”和健康領域的全面化應用,這背後凝聚了幾代留學人員的心血。我當時創業,不是現成的技術,是沒有先例的。“以我的經驗說,科技創新創業要重視創新領域人才的引進和培育,轉化科研成果。”
目前,馮冠平團隊核心成員中留學人才佔比過半,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接力的科研梯隊,印證了“人才鏈—技術鏈—報國鏈”的融合效能。

產業應用的闖關者
楊恆飛是一名“80後”,也是石墨烯技術開發的接力者。2015年,他放棄美國矽谷高薪回國創業,隨後加入深圳烯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擔任公司董事長。他主導開發的“烯溫貼”系列產品,獲歐盟CE—MDR認證。
“烯溫貼”系列產品涵蓋糖尿病足治療貼、骨關節炎理療貼、術後康復貼等。一次在甘肅義診的經歷讓楊恆飛至今難忘。他說,“一位牧民大爺用了我們的護膝後,第一次自己走到了孫女家。這種成就感,是多少金錢都換不來的。”
如今,烯旺科技已佔據全球石墨烯醫療裝置30%市場份額,僅“烯溫貼”系列產品就惠及超800萬患者。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所言:“中國將石墨烯從實驗室推向人類健康保衛戰的最前線,這是材料科學史上最具人文關懷的篇章。”
楊恆飛還特別提到新生代留學人員的責任,我們要讓90後、00後看到,回國創業不僅能實現價值,更能獲得組織的溫暖,也期待透過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這一平臺,為更多留學人員歸國創業鋪就坦途,讓歸國創業、科技報國的優良傳統代代延續。
金融與科技的“雙螺旋”
“沒有金融支援,再好的技術也會‘餓死’在實驗室。”平安銀行總行原副行長雷志衛說。
2016年被稱作“石墨烯創業寒冬”。雷志衛分享了一個關鍵案例:2016年,某石墨烯企業因資金鍊斷裂瀕臨倒閉,“當時所有銀行都拒絕貸款,因為他們的抵押物是‘看不見的技術’。”
“科學家負責攀登高峰,金融人要為他們架橋鋪路。”雷志衛說。
為了解決科技創新企業面臨的資金困境,2016年至2018年,雷志衛團隊主導設計了“新材貸”產品,專利質押率最高可達評估值的60%,較傳統模式提升30%。透過“新材貸”,累計為新材料領域放貸53億元,其中石墨烯企業8家,包括3家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據統計,經他推動的石墨烯領域投融資已超200億元,其中留學人員企業佔比達83%。他主導的“新材料產業基金”已培育出17家獨角獸企業。
雷志衛表示,“未來,希望有更具針對性的金融政策,為留學人員的科技創新提供助力,充分發揮石墨烯材料在發展‘綠色經濟’‘銀髮經濟’中的作用。”

中國石墨烯產業的奠基人馮冠平、平安銀行總行原副行長雷志衛、深圳烯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恆飛分別發言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偉說,從馮冠平院長“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到雷志衛學長在金融領域的執著與支撐,再到楊恆飛博士“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銳氣,我們看到了科技報國精神的薪火相傳。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曹衛洲表示,廣大留學人才以赤子之心鑄就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破局之劍,攻克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當留學報國的赤子之心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中國科技的未來必將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將全面支援留學人才群體,用科技創新書寫更加輝煌的報國答卷,為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 :《留學生》雜誌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供圖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