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中國堅決反制美國濫加關稅,同時大力強調提振內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是什麼?
以下內容摘自曹遠征教授新作《失衡與重塑》。


為什麼中美競爭不同於日美競爭?
據統計,2020年後,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與美國類似指標相當,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並具有超越之勢。
目前中國正處於高收入社會的門檻處,其中約4億人口的家庭收入已基本趕上發達國家。他們的消費行為、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心理也與發達國家相若,青睞高新科技產品,希望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追求高品質教育,關注時尚潮流,甚至期望引領風氣。
這一消費群體雖然占人口的比重不高,但總數卻與美國相當,他們的需求和行為在推動中國產業升級的同時,當然也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產生了正面競爭,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所引起的國際摩擦就是例證。

由於摩擦在性質上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的日美摩擦,從而國際社會也想當然地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如同日美貿易摩擦成為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產業的淨福利損失之爭。
然而,一旦考慮到中國還有較多的中低收入人口,情形便會大為改變。這部分人口不少剛剛脫離了貧困,實現了小康,對美好生活具有強烈的嚮往,對自身的能力抱有充分的信心,從而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收入在持續提高。
他們強勁的消費傾向和增長著的消費能力,正推動中國邁向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並具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在這種前景下,中美競爭顯然不同於當年的日美競爭。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20世紀90年代的人口僅為1.2億左右,兩者共同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轉圜餘地有限,致使即便努力擴大內需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由此決定了只能依靠外需。
日本在與有限增長的外需市場正面相撞時,只能拼死相爭,結果是擁有市場資源的一方當然佔據競爭優勢。以世界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來實現“貿易立國”的日本,最終也只能屈從於美國提出的談判條件。

中美競爭的實質
相反,當中國的消費市場超越美國並繼續擴大時,世界市場格局就會發生重大變化:美國不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因此也不再是各國競相爭奪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相應地,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會下降,有可能也不再是唯一的硬通貨。
中美競爭實際上是全球消費中心轉移競爭,在中美貿易衝突爆發前已見端倪。研究全球失衡問題的彼得·特明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瓦因斯教授2013年就曾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的看法,將經濟發展稱為內需。

●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是中等收入國家的政策過程,而中國是迄今為止中等收入國家中最大的一個。
從英國開始,工業化國家都依賴外需來吸收其擴大的商品供應,最終,國內需求上升,吸收了自己的生產能力,而國際貿易的持續使各國能夠利用其比較優勢,從它們的生產率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歷史經驗表明中美競爭並不必然出現當年日美惡性競爭中的“零一”結論,也不必然是“零和”結論,雙方反而有可能透過競爭走向合作,出現“雙贏”,在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同時,改善包括國際貨幣體系在內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

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首先,從供給端看,中國這一橋樑或樞紐作用體現為不可替代的全球製造業尤其是重化工業中心。中國不僅擁有從手工製造到高新技術的完整工業體系,而且重化工業製造能力位於世界前列。其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多種產業的產量不僅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壓倒性的。
雖然重化工業稱不上高精尖產業,但卻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是現代化經濟活動的必需品。在這一基礎工業領域中國擁有自強自立的成套技術,不怕被“卡脖子”,甚至開始引領世界,例如短流程氫還原鍊鋼技術、電解鋁技術、稀土元素萃取技術等。

與此同時,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低碳經濟已成為人類共同的任務,是全球的發展方向。由於中國是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都具備的經濟體,意味著各種減碳技術在中國都有用武之地。
每個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規模巨大,意味著各種減碳技術都具有規模效應,從而具有商業化的應用前景。而商業化的使用和安排將使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據初步測算,按照《巴黎協定》的要求,在2050年前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內,中國至少需要投資100萬億元,如果控制在1.5℃以內,中國至少需要投資138萬億元。換言之,每年平均需要投資3萬億元以上,持續30年,顯然,這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動機。
與此同時,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就技術而言,相對於晶片等高新技術,中國的低碳技術與世界相比沒有代差,反而因市場優勢處於領先狀態。例如,供給端的風光水核電技術,需求端的新能源汽車及電池技術,正在改變全球的產業格局,甚至引領產業的發展方向。

由此,雖然晶片等中國仍有代差的技術,美西方較易打壓,脫鉤壓力較大,但在低碳技術的賽道上競爭,美西方的優勢不明顯。特別是低碳是全球性問題,既是生產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需要全球合作。
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低碳產業不僅能有效抵制脫鉤,而且有可能逆勢而上,使全球合作進一步加強,既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
點選圖片,即可購買《失衡與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