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張曉迪
Manus創始人肖弘是一位90後,有訊息說,字節跳動曾嘗試收購Manus,但沒有成行。今年4月,Manus背後的公司完成由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躍升至近5億美元,此前,它的投資人還有騰訊、真格基金、紅杉中國。
Agent,意即智慧體,意味著AI能處理更復雜的問題,不僅能聽、能讀、能寫,還能思考與決策,甚至能夠與物理世界互動。
Agent時代正加速到來。2024年底,Anthropic釋出並開源了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是一個開放協議,旨在標準化大型語言模型與外部資料來源和工具的互動。它透過客戶端-伺服器架構,允許AI應用透過統一介面訪問各種資源。今年4月,Google也釋出了A2A(Agent to Agent),試圖讓AI智慧體能夠相互“通訊”。
近期,明勢創投創始合夥人黃明明在出席《中國企業家》2025商界木蘭年會時表示,Agent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記憶推理以及工具的使用,會在未來1~2年取得巨大突破,目前還遠遠沒有到大家停下來捲成本、卷差異化的地步。
目前,Manus的風暴仍在持續,就像它的母公司名字“蝴蝶效應”一樣。該公司總部在武漢,但引發的創業潮卻在杭州、北京、上海等多地湧動。這些創業者們堅信,Agent是比APP更大的機會,下一個微信、抖音、小紅書的機會就藏在其中。
《中國企業家》記者在小紅書找到一位Agent創業者成峰,他今年31歲,生活在杭州,他擁有一個典型的大廠職業路徑,他先是在網際網路中廠、大廠從事產品和運營工作,後來跳到創業公司,最終選擇創業。
成峰始終覺得公司制的考核體系不能滿足自己對產品的想象,前者意味著使用者規模、ROI考核。最終他在2023年底,全職投入了Agent創業。
目前,成峰在小紅書、B站以及公眾號上以“AI產品自由”的賬號公開自己創作Agent的過程,就像一份教程——教別人怎麼搭建Agent。他的全網粉絲超過5000人,同時也有足夠的廣告收入養活自己,但他的最終目標還是做Agent產品創業。這期間,他搭建過很多有趣的Agent:
一個是,給自己的媽媽搭建了一個“出行地圖”Agent。他將媽媽出行常用的起點和終點固定成模組,設計成一個圖示放在手機螢幕上,一點選,就能自動跳躍到高德地圖,自動打車以及導航到上車地點,而不是需要長輩手動搜尋。
另一個是,能讓遊客省去數百元錢的AI導遊。他利用高德地圖和MiniMax的MCP做了一個浙江省博物館的AI導遊,讓使用者可以聽AI對文物的講解。
還有一個是,他搭建了一款小紅書筆記Agent,這是一款接入了納米AI的小紅書爆款筆記工具。目前,小紅書沒有開放資料埠,但這款Agent像人一樣,搜尋,瀏覽與抓取小紅書上的旅遊內容,最後生成AI旅遊攻略。
這些Agent的搭建往往需要數小時到幾天不等,相較於APP開發數月的週期,大幅縮短了開發時間,並且搭建使用的語言不是程式碼而是自然語言。
一個人人皆可設計產品的時代正在到來。
以下是成峰的講述(有刪減):

我開發MCP的需求,還是從個人出發,因為都是自己經歷的場景,所以就嘗試使用AI去解決問題。
今年“五一”期間,我用了一晚上,做了一個“高德地圖長輩版”的應用,方便長輩們出行打車。
我的老家在溫州,家中長輩需要在溫州和杭州之間往返,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交通問題,有時候還帶著孩子,打車就比較困難,比如用滴滴打車或者高德地圖,他們需要去找收藏,得找半天,因為這些應用的收藏按鈕很小,有時候根本找不到。
後來,我就想把它做成一個網頁按鈕,放在手機螢幕上,家裡人一點選,就可以直接調用出發和目的地,開啟高德地圖,直接打車。

在“五一”前一週,我還做了故宮和浙江省博物館AI導遊。這源於我去西藏旅遊的經歷,導遊只管自己跑,基本不會給遊客講解,我的體驗比較差。我就用MiniMax的MCP加上Cursor(AI程式碼編輯器,功能是輸入需求表達,自動生成程式碼)做了這款產品。
我用最簡單的產品工具去開發,用自然語言表達,不到一週時間就做出來了。
其實,AI導遊這一塊還有一些缺失,因為資訊沒那麼健全,如果博物館開放資料,做出的產品體驗會更好一點。
有些旅遊達人,他堅決不用智慧體,全靠自己做攻略。我覺得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間是不一樣的,有A使用者有B使用者,使用習慣是不一樣的。
旅遊達人擔心“刷好評”以及不真實,其實還是抓資料來源的問題,他能不能讓AI抓到差評的資料來源。比如,大眾點評和小紅書比較難去抓,其實還是AI能力的問題,能力健全以後,AI能夠自己去抓那些評論,然後把評論彙總給使用者看的話,它能夠解決蠻多問題的。
這也是當前Agent存在的問題,就是產品之間的牆,我想去抓它的資料,但抓不到。現在只能說,這一塊的業務沒辦法做。如果MCP未來的收益足夠大,肯定會有第三方或者第四方推動這個問題的解決。
我跟某大廠的內部朋友聊過,如果依賴自己去做這件事情,內部阻力還蠻大的,因為他們沒有人敢去下賭注,那些高層領導可能對AI並沒有那麼瞭解,他們也不願意腳踏實地地去用一用。

我在2023年開始接觸AI程式設計,那時候GPT-4出來了,我自己寫一些小工具,到了2024年底,開始做一些小程式,到了今年,出現了MCP這個概念,加上Manus產品,我看到了肖弘,我覺得Agent是一個比APP更大的市場。
我試用過Manus,的確很流暢,比如你給他一個任務,首先,它會分析你的意圖是什麼,然後,它就會有一個任務規劃,它會給你一個執行表,它每做完一項就去勾一下,最後,它會用比較好的框架去展示結果。

我對肖弘團隊印象比較深的是這句話:“AI Should use browser,not in browser,The browser should be in cloud.(AI需要用瀏覽器,但不是在瀏覽器裡面用,它應該在雲端用)。”
就像我們現在玩手機,其實都在用我們的眼睛。視覺層面的時間已經給佔用很多了,在視覺背後,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去挖掘,比如,我們以前在看抖音時,背後其實可以有很多智慧體幫我們去完成任務,它的背後可以是無限的時間。
目前,杭州的MCP開發者是有一個圈層,但比較小,人數規模還比不上釦子(字節跳動的AI Bot開發平臺,於2024年2月上線)的開發者,原因在於它能夠商業化,比如一些企業已經可以用釦子做一些生成圖片、寫文章的任務。
釦子排行榜前幾個Agent還挺有意思的,比如抓取一些小紅書的資料,抓飛書的一些資料,對於一些企業很有用。
目前,MCP或者部分智慧體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化模式,其實,對Agent來說,MCP只是其中的一個點,它也不一定能做起來,但目前來看,它屬於其中一個臺階,未來可能會有比MCP更好的產品,但就目前來說,我個人覺得MCP是裡面做得最好的。
我未來會以智慧體為職業方向,現在商業化還不成熟,是因為生態不成熟,智慧體的方向不會變,但可能智慧體的形式會變。
未來,對純智慧體的話,它可能還會面臨幾個挑戰,第一個就是算力,如果像Manus那樣,它需要一個非常大的虛擬機器,其實核心還是算力以及算力的成本。第二,就是大模型本身的突破,我本身不會去看到底哪個大模型做了什麼功能,我始終去抓最好的大模型呼叫。
我現在社交媒體做了幾個賬號,全網粉絲超過了5000人,但我還是希望能做一個產品。
社交媒體是一個收集使用者反饋的渠道,在此之前開發產品,去做使用者訪談成本會比較高。此外,我們也可以做成一個賬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盈利,這樣,當你未來有一個新的產品,你相當於有一個宣發平臺,能給你做冷啟動。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