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近年來評閱、修改論文的一些經驗與感想
張亞輝
本文是根據我為實驗室研究生作的關於學術論文寫作的內部講座改寫而成。原講座時長約兩小時,據部分同學反饋,尚有可借鑑之處,在此整理成文,或有益於不知論文如何下筆的萌新學子。原講座涉及我實際修改、評閱過的大量真實論文案例,內部講座尚可,公開發表則有侵犯隱私之嫌,因此作了刪減與技術處理。因本人學術水平不高,寫作水平有限,本文難免有不當甚至謬誤之處,歡迎指出、批評、交流討論。學術論寫作也並非要遵循千篇一律的套路,本文僅做參考。在此也先行感謝我的學術寫作領路人張老師和朱老師的長期指導,以及校內外同事與同行專家的有益探討。
本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為什麼要寫好學術論文——我的寫作觀
二、論文寫作的規範性有多重要
三、學術論文的本質: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講清楚
四、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
五、要“一氣呵成”:首要在於內容,其次在於條理,最末在於文采
六、全文表述的統一性
七、具體如何寫好

0. 標題

1. 摘要

    “

摘要

”寫什麼?

    “

摘要

”與“結論”有何區別?

    “摘要”的注意事項

2. 緒論

    如何論述必要性:選題的必要性,具體研究內容的必要性
    文獻綜述的常見問題與高階寫法
    用語的注意事項

3. 正文

    硬湊篇幅要不得

    圖表

    公式

4. 總結與展望

5. 參考文獻

八、其他注意事項

1. 不要違反物理常識
2. 不要違反工程常識

3. 對資料要敏感,杜絕無源資料

4. 不要說外行話、鬧笑話

九、結語
希望評閱人和管理機構不要過於苛責“茴香豆”的幾種寫法
一、為什麼要寫好學術論文——我的寫作觀
我常和同學們開玩笑說,諸君都是高智商人才,要所謀者大,千萬不心存論文得過且過、隨手亂寫的想法——不要給以後可能成為大牛大咖的自己埋下地雷。話說得雖然功利,但確實如此。一個人六年小學,六年初高中,十年本碩博,在經過職場多年摸爬滾打,終於到了黨和人民重用你考驗你的時候,你吃著火鍋唱著歌,做著PPT嘮著嗑,忽然被人舉報論文寫作不規範了,陷於進退狼狽——這樣的新聞每年都會看到。如何避免?只有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篇論文,別無他法。
或曰:我沒有那麼大志向,只想悄悄地寫完論文,安靜平淡地過自己的日子,豈不是可以稍微降低標準了?那也不行。我想分享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我自己說的,出自去年的文章《我和我的學生們的畢業討論》系列文章。大概背景是,我評閱一些寫得非常差的論文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拷問:“我都找好工作了/我都XXX了,你不給我透過,這不是要毀了我嗎?”經過幾年的思想建設,覺得就應該按這句話辦。
第二句話,是杜甫詩《偶題》的開篇頭兩句。寫此詩時,距離杜甫去世還有四年時光。詩人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戰亂流離,剛剛告別蜀中的安居小憩,踏上了最後一段孤舟漂泊。他是唐代詩人中最窮苦的一位了。尤其對他的晚年而言,早已不再有建功於廟堂的幻想了,詩寫得好、轉載得多,也不會封個諸如“大唐學者”、“最美詩人”的帽子,不會帶來半文錢的收入,為什麼杜甫還要寫呢?若以世俗論之——“寫詩能當飯吃?”“都快餓死了,要你有什麼用?”但若讀到這兩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雖不及詩聖萬一,但也能尋得到些許回答了。
我不是詩詞研究者,瞎說多了容易露餡。但對於學術論文寫作而言,“文章千古事”的含義似乎更加具象化了——儘管當前大部分研究者認為自己的論文不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肉眼可見的進步,但只要人類文明存在,這些學術論文大機率會一直存在。所以,對於論文寫作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是:要麼不寫,要寫就得寫好。
二、論文寫作的規範性有多重要
這裡的前兩句話也是我作為評閱老師的最大感受。相當一部分論文,壓根就到不了糾結語文錯誤的程度,而是一翻就難以入目,必須強迫著自己才能讀完:題目不像題目,摘要不像摘要,緒論不像緒論,正文不像正文。明明是交上來的論文終稿,怎麼看都像是剛剛暴力破拆後的斷壁殘垣。對於這樣的論文,作者自己都是如此敷衍態度,又如何指望評閱人耐心地從廢墟中刨出閃光點呢?
而且,一般情況下,事情都不是獨立的,凡形式上像廢墟的,內容基本也沒什麼可看之處。
第三點,是我從學生到老師不同身份都能聽到的吐槽:我的研究、成果、試驗、模型多麼到位多麼牛逼,老揪著寫作問題吹毛求疵幹什麼?這裡我推薦同學們看看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原文,法文名為《Recherches sur la théorie des quanta》
江湖上一直有一個傳說,德布羅意隨手寫了一頁物質波的公式,不屑地丟在答辯委員會面前,就過了……人們總是容易幻想一個齊天大聖式的英雄人物,一杆子捅破所謂格式規範,以寄託自己的情緒宣洩需求。但實際上,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極其規範,即使不懂法文,也足以看得出變數的定義、公式的寫作、論文的佈局是精益求精的產物。與之類似的還有愛因斯坦奇蹟年的幾篇代表論文。要論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這些論文怎麼拔高都不為過,甚至對人類的哲學觀與文明發展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無一不是在嚴謹的論文寫作規範下呈現出來的。
所以,當你認為你的內容已經高於形式的時候,當你的模型已經牛逼到可以無視變數定義規則的時候,你就得想想,能比德布羅意波和相對論更牛逼嗎?
三、學術論文的本質: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講清楚
其實論文寫作,還真沒有什麼“八股化”的既定套路。只要能把事情說清楚,能把道理講清楚,那就不失為一篇好論文。好多期刊投稿時的要求都是輕飄飄的一句“your paper, your style”,就是這個道理。
假設我們有一個新發現:
對這種注重時效性的成果,我們再去長篇大論的分析,黃花菜都涼了。雖然這是一種常見、規矩的論文寫作模板,但顯然並不是不合適的。對這個發現,我們要做的是準確、客觀、快速地報道成果,那麼可以採用如下的寫法:
所以,只要能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講清楚,就是好文章。
問題在於,大部分工科專業的科研工作歸納起來,是“系統性的傳承,區域性性的創新。”這種系統性的、深入性的、大篇幅的學術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怎麼寫呢?核心在於講清楚以下問題:
所謂“為什麼”,就是講清楚選題的必要性。所謂“做什麼”,就是我們的研究內容。所謂“做麼做”和“做了之後效果如何”就是佔據我們論文最大篇幅的研究過程與成果了。一般而言,我們的寫法如下:
並不是說一定得這樣寫,我們已經講過,只要把事情說清楚,把道理講清楚,不論採用什麼方式,都沒有任何問題。以論述“為什麼”這一步為例,假如你智商超群,自己憑空提出了一個重大猜想,自己接著證明了,那麼緒論裡完全可以說“這是作者長期以來的獨自思考”等等。這其中的主要邏輯在於: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屬於“系統性的傳承,區域性性的創新”,那麼我們在寫論文時,就得把傳承和創新講清楚。這種結構,是經過成千上萬的學者在上期寫作實踐中收斂出來的模式——它是最高效、最被廣泛接受的。
四、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
好多時候一篇碩士或者博士學位論文,明明支撐其研究內容的小論文質量尚可,但評閱人給的分數並不是很高,而且給出的意見往往有“各章節邏輯關係混亂”之類的評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以為飽滿的工作量,在評閱人眼裡,可能是下面這個樣子:
看起來似乎多多少少都是相關的,但仔細琢磨就似是而非了。這個例子並不極端,現實中評閱論文時經常能看到這種“大雜燴”。也許是篇幅不夠硬湊字數,也許都是自己研究生期間做的真實工作,視為寶貝,實在捨不得舍掉。我以為,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有所取捨。怎麼取捨呢?
或者以生態農業為主題,最後的西紅柿炒蛋作為一個總的驗證:
或者歸納為以番茄醬代替鮮番茄做西紅柿炒蛋的探索,也不失新意:
這裡確實有一個問題,好多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情受多因素影響,課題、專案、自發探索,甚至受限於裝置、材料。到最後寫學位論文的時候,手頭的成果的確難以絲滑地組合在一起,其中緣由,不堪為外人道也。例如,假如有博士論文裡包含了:
增材製造粉末
列印工藝
結構設計
熱處理對金屬組織的影響
結構的健康監測
有試驗,有表徵,有建模,硬放在一起,顯然有拼湊之嫌。但如果好好想想,把所有的內容按照產品的全壽命階段歸納為:設計階段、製造階段(含列印與熱處理)、服役階段,似乎邏輯還說得過去。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事實上,這樣的強行解釋,誰都看得出來得很牽強,但評閱人一般都是好人,只要你的成果夠紮實,只要邏輯能連得上,就相當於給了評閱老師說服自己透過評閱的理由。
怕就怕你不經思考隨便地胡亂堆砌在一起。
五、“一氣呵成”:首要在於內容,其次在於條理,最末在於文采
我們不是文學家,寫論文也並不需要太多的文采。我們要做的,是把好的內容有條理地一氣呵成地講清楚。什麼叫一氣呵成呢?比如下面這個例子,我們要描述一下自己的上班路。
不足200字的篇幅,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做了之後怎麼樣,幾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並不需要寫出花來。有人說,我的文字駕馭能力還是不行,寫不出這麼明快的文字,那下面的其實也無妨(感謝AI生成的小學生語氣的描述建議):
這樣的文字雖然稚嫩,但實際上描述得相當清楚,不失為一篇一氣呵成的、本身良好、經過修改能夠達到優秀的論文。令人痛苦的是,實際上我們寫出來的往往是下面的:
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反覆論述,不勝其煩。原有方式方法的侷限、你的工作的必要性和優越性的論述是必須的,但是論述清楚之後,就得一氣呵成地講自己怎麼做的。然而實際上,我經常在正文章節裡仍然大量讀到“傳統XXX方法存在XXX的挑戰,必須對XX進行深入研究”之類的描述。在上面的例子裡,就是“響應國家提倡的低碳出行號召,同時也出於鍛鍊我自己的身體的目的”這段必要性論述的話語反覆出現——作者似乎生怕別人忘了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
二是主線不明,隨意發散。讓你講上班路,看到單車就情不自禁地展開講單車,穿過公園情不自禁地展開講公園……不斷髮散到不相關的事情上去。這並非憑空舉例,現實確有這樣文章:結構的初始設計、CAD模型重構、CAE模擬分析、實物驗證……這本身就是一個一氣呵成的連貫例子,結果一寫到CAD模型重構,就情不自禁把Catia的二次開發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
其實,這些還是可以搶救的,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論文,是下面這種風格:
大家老說格式規範問題是吹毛求疵。可是,當你吃過細糠、喝過精釀之後,再讓你評閱這樣的論文,你怎麼辦?行距、字號、字型、對齊、上個世紀的網路截圖……嘔啞嘲哳難為聽啊!
六、全文表述的統一性
我評閱過的論文最常見的問題是符號體系混亂,如下圖
這些符號可能來自不同專著,或者來自自己不同的小論文,但是既然統一在自己的學位論文裡,一個符號就只能表示一個明確的物理量。因此,建議各位同學寫作時嘗試給出唯一的、系統的全文符號列表,不一定最終放在論文裡,至少可以檢查自己的符號體系。
最好的辦法是,對全文的、系統性的表述,在動筆前就定義清楚。隨手定義看似瀟灑,實則改來改去反而浪費了時間。
七、正文的寫作
0-標題
標題病句:標題何等重要,令人費解的是,我評閱的論文裡,時不時出現病句,舉個例子就是《火候控制對番茄炒蛋口味的研究》這種型別的,顯然應該是XXX對XXX“影響機理”的研究。標題出現問題的,至少有一半的鍋在導師。
大標題與章節標題不呼應:第二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各章節的標題和論文大標題不關聯、不呼應。大標題裡全是“多場耦合”、“多尺度”、“大尺寸”、“一體化”這些高大上的詞,章節標題卻一個也找不到。章節標題原則和大標題一樣,得讓人讀了大概知道其關鍵要素,如果章節標題無法與大標題產生呼應,那麼就不免使人懷疑,至少有一級標題起得有問題。
1-摘要
摘者,摘錄也;要者,要點也。不少人搞不清“摘要”和“結論”的區別,寫出來的大同小異。所謂摘要,就是對全文的“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做了之後怎麼樣”的高度凝練。受限於篇幅,期刊論文有時候連“為什麼”都不寫。
它與“結論”的區別,我們舉例說明。
如果我們論述《番茄醬代替新鮮番茄做西紅柿炒蛋的可行性研究》這個主題,那麼摘要就是要把“做什麼”,“怎麼做”,“做了之後怎麼樣”都得講清楚——它不光得有結果,還得有過程。
而“結論”,著重在歸納論述“做了之後效果怎麼樣”,注重的是結果。
把握好以上幾點,就不容易犯以下錯誤:
要強調的是,摘要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定要惜字如金。如果你的摘要2頁篇幅了還沒寫完,摘要裡的背景論述都接近1頁了,那你的摘要一定沒寫好。
2-緒論
緒論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論述“為什麼”,引出“做什麼”。
  • 如何論述必要性:選題的必要性,具體研究內容的必要性
我們依然舉例來說。假如說我們要論述一個主題:“實驗室自建餐廳的必要性”。
顯然,背景與需求裡面是對整個主題必要性的論述,當然需要用一些客觀資料突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突出排隊的時間損失有多大,與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改進後的預期收益有多大。
文獻綜述,是針對這個主題,我們對涉及到的一些方面做了深入的國內外現狀作充分的調研分析,提煉出了亟待研究的幾個問題,為了突破這些問題,我們自然而言地引入了本文的研究內容。
所以,上圖中,我們只看紅色文字的話,它應該是絲絲入扣、前後呼應的。
當然,我一直在講,文章沒有固定的風格,不按照這種格式,只要用自己的風格把這個邏輯論述清楚,都沒有問題。
  • 文獻綜述的常見問題與高階寫法
文獻綜述是緒論裡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許多同學最頭疼的部分。文獻綜述的常見問題為:
第一個不足是隻作簡單的文獻羅列,缺少總結分析。
第二個不足是全文都是“XXX研究了XXX”一個句式,枯燥乏味。
建議大家嘗試“以我為主”的寫法,把文獻融入自己的故事裡。當然,這種寫法需要作者對其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有高超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
  • 用語的注意事項
這個一目瞭然,就不展開說了。展開後每個都有段離奇的故事。
3-正文
  • 硬湊篇幅要不得
有的論文連廣義胡克定律這種基本公式都推導到公式(10)才退出來,恨不得從應力、應變、泊松比的定義開始推導,正文讀了超一半篇幅了,還沒跑出教科書範疇。
有的為了湊篇幅,每張圖片都奇大無比,就一個簡單的可有可無的矩形試樣標註,硬生生佔了半頁,毫無資訊密度可言。
有的放軟體截圖,貼程式碼……
這些都等於自殺式地明晃晃地告訴評閱老師:我乾貨不夠,我在湊篇幅。
  • 正文:圖表
千萬別放這樣的圖:
圖表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這裡面我想說三點:
一是圖片標題儘量全面一些,涵蓋該圖片全部資訊要素,如試樣種類、測試條件等等,目的是讓讀者不用去翻正文就能得到圖片全部資訊。如果光寫一個“應力應變測試曲線”這樣的標題,具體幾號試樣?什麼材質?什麼溫度?力控制?位移控制?測試速率如何?都要去正文裡翻,對讀者十分不友好。
二是不要因為圖片放不下、跳到下一頁而產生大量空白頁。學術論文的引用都是“如圖2-1”,“如圖3-5”的表述,又不是“上圖”、“如下”,不必非得把圖片放在正文下方。
三是圖片、參考文獻、已發表論文要匹配。有的論文通篇圖片質量不忍直視,忽然有那麼幾幅圖,如同在爛泥路里忽然接上了一段高等級的高速公路,怎麼看怎麼違和,可是,又沒有參考文獻標註,在作者自己已發表論文裡也看不出源頭。深入問一下,搞不好還有“借鑑”師兄師姐論文的問題,這就嚴重了。
  • 正文:公式
首先,公式要仔細檢查,不要有明顯錯誤。作為評閱老師,就我本人而言,也很難去把每一個公式都推一遍,但至少,不能有明顯的錯誤,例如各項相乘的公式裡,某一項括號裡出現了(c1-c1),就是外行也看得出這個式子有毛病。
再比如,我常會對公式左右進行簡單的量綱推導當作檢查,如果左邊推出來是攝氏度,右邊推出來是兆帕,我就算我看不懂公式,我也能確定這裡面有毛病。
公式的寫作還需注意:
正斜體與加粗:許多人搞不清公式裡面的正體、斜體、是否加粗,這裡面也是有嚴格規範的。一般而言,變數斜體,非變數不是斜體。張量、矩陣要加粗,非張量矩陣不加粗。特別的,如果A是張量,要加粗,那麼A12只是其中的一個元素,是不加粗的。
單位的大小寫:有的論文裡單位的大小寫混亂,毫(m)和兆(M)不分。此外,一般以人名為單位時都要大寫:牛頓,瓦特,赫茲,焦耳,等等。
公式上下文的標點分段:公式本質上是正文的一部分。那麼公式用不用標點呢?我以為用不用都可以。文言文斷句靠之乎者也,現代文斷句靠標點符號,公式本身已經獨佔一行了,標點不標點對斷句其實無所謂了,前後統一就好。至於公式後的文字是否分段是否縮排,則完全在於意思是否分段:如果確實另起一行說別的事了,該分段了,那就縮排。如果沒有,那就不縮排。尤其注意的是,如果公式後緊接著是“式中”,“上式中”等解釋性文字,顯然沒有分段,那就不能縮排。
4.總結與展望
講摘要時已經提及,不再贅述。只是要注意用詞不要太浮誇。謹記一點,成果的牛逼程度,靠的是乾貨,而不是形容詞。
5-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質量:例如,你作為985的高水平博士論文,參考文獻引的是《亞輝公眾號文集》,那就說不過去了。
作者儘量寫全:為什麼要把作者寫全呢?你的評閱老師是大通訊,排第四,結果你的文獻列表裡寫的是“張三,李四,王五等,XXX……”剛好把大佬“等”掉了,是不是就不禮貌了?
不要拿自己的小論文做大論文的論據:

我寫了一個模型,沒有考慮x因素,為什麼沒考慮呢?文獻[n]說了,這個因素不重要。結果這個文獻[n]就是你自己的小論文,就是自己博士論文的一部分。

這就相當於我在陝西說:這個問題不用研究,因為我在山西說過,這個問題不重要。

涵蓋全面:什麼叫涵蓋全面呢?你是研究麵條文化的,你的參考文獻沒有我們寶雞的岐山臊子面,那你敢說自己的研究很全面嗎?
八、其他注意事項
  • 不要違反物理常識
作為研究疲勞的論文,你說迴圈次數超過了疲勞極限(這個概念是應力,單位是MPa),那就不得不懷疑你的專業水準了。
用的普通低碳鋼,模擬出來的應力水平超過3000MPa,到底哪裡有問題呢?
載荷作用下,應力超出了屈服面,等等……
一旦這些違反常識的描述出現,對論文是極具殺傷的——評閱人不免懷疑你對這個領域還沒入門。
  • 不要違反工程常識
許多事情原理上100%可行,工程上卻是一紙笑談。比如有的論文經過千辛萬苦,設計出了一個傳遞扭矩的圓環,看著極其漂亮。但實際上沒法用,為什麼?因為理論計算時,動動滑鼠敲敲鍵盤,扭矩就新增到模型節點上了,可是實際呢?你見過圓形的扳手嗎?傳遞扭矩必須依賴幾何約束,這也是為什麼扳手大多是六邊形。再比如,靠結構的中性面抗彎,效率最差的一種,等等。
  • 對資料要極其敏感,杜絕無源資料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
一是不要有憑空出現的資料,要麼來自參考文獻,要麼自己產生。
二是資料要有科學意義,例如,你在學術論文裡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並作為參考依據——這個資料確實地球人都知道,可是它科學嗎?仔細想想,要科學地定量測量這個資料,並沒有那麼容易。
  • 不要說外行話、鬧笑話
九、結語
好了,我想寫到這裡,大家大概都知道我這些年經歷過什麼吧。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當然要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待學術論文寫作,但是,希望管理機構和一些評閱人不要過於苛責“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比如,今天是2024年12月6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今天是個特別重要、特別美好的日子,我們怎麼去描述它呢?
2024年12月6日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六日
20241206
2024.12.6
2024-12-06
我認為這些寫法都可以。有什麼不可以呢?抓住此類緣由,評閱人大加鞭撻,管理機構甚至在蓋完幾輪章子的情況下退回重蓋,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會說,格式不統一影響統計彙總——那是你工作方法和能力水平不到位,我們可以完全事前固定格式,哪怕事前沒設定格式事後也能自動提取——都什麼年代了。
希望我們的腦細胞都能消耗在有用的事情上。
名校相親,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名校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前200高校使用者佔80%。理想島VIP僅面向碩博和本科學歷開放註冊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