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緣張力

分享一篇文章——
自北向南視角的南海
原文節選:
國家屬於生命體,生命體維持活力自有客觀規律,過度強調任何方面都會導致錯誤。考慮國家地緣政治選擇,需要先廣泛掌握經濟和軍事需求、己方和對手能力四個方面的情況:
首先,維持國家生存必須的經濟資源。在大的時空範圍內,只有經濟活動才能獲得收益,滿足人和社會的生存需要,因此首先要考慮資源產地和商品市場,前者最必不可少。我國人口眾多導致人均資源佔有量極低,必須從外部獲得資源,能滿足需求的只有俄國、中亞、東南亞、大洋洲、中東、東非、西非、拉美這幾個地區,至少獲得其中2~3個才能維持生存。
其次,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獲得的地緣。軍事力量的建立和部署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間,在整體力量相近時,只有控制陸地才能有效掌握和使用地理空間、部署和應用軍事力量,例如太平洋戰爭後期的硫磺島對美軍戰略轟炸有決定性作用。從軍事安全形度考慮,現代戰役進攻縱深可達2000千米,只有控制這樣大的縱深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從經濟安全形度考慮,通向資源產地的戰略通道必須得到軍事保護,否則就有被切斷的風險,例如我國能源進口和對外出口所依賴的馬六甲與巽它海峽。維護安全不等於控制一切,控制程度應與現實和潛在威脅相適應。
再次,國家力量的極限。國力越強,可以承受的風險和對抗能力就越強,其它條件相同時就可以追求更多目標,反之亦然。國力極限需要考慮幾個方面:1、國家內生的力量,既要考慮現有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實力,也要考慮自身的管理和執行能力,以及未來較長時期的力量發展趨勢,例如美國進入中東-中亞就是高估了後兩者;2、可以抽調部署的力量,國力的產生和使用相互制約,在特定時空範圍內可以抽調出來用於特定方向的力量往往只佔國力的一小部分,必須考慮不同情況下可使用力量的大小,超量使用大機率導致力量枯竭,例如冷戰時蘇聯維持中歐對峙的同時對我國軍事施壓;3、在特定區域能投入的國力,這即與距離、地形、基礎設施等因素相關,也取決於國家意志和既有力量使用等情況,例如西方帝國的墳場阿富汗。
第四,對手情況。地緣競爭屬於對抗性活動,必須考慮對手的對抗能力才能決策,這需要考慮的方面有:1、特定地區自身情況,包括國力強弱、地緣價值、合作可能等;2、該地區外部競爭對手的情況,例如爭奪該地區或主導地區局勢的其他國家;3、己方其他選擇方案的情況;4、本國內部反對派的情況。
……
戰略決策只在理論上存在若干個最佳方案組合,實際中不可能達到,水平高低只在於能實現的目標比例和消耗的資源多少。受既有條件限制,不同國家可選擇的方案相差巨大,例如德國被英法俄意等強國的核心區環繞在狹窄的中歐,有限的海外擴張不受阻礙,但要改變戰略局勢就必須與世界霸主一決生死,稍有行動就導向世界大戰。與德國相比,與英國隔著大西洋的美國、與美國隔著太平洋的中國就容易許多,與世界霸主距離遠意味著力量投送困難且調整空間大,於是涉及的競爭區和干擾區多而核心區少,改變戰略局勢並不必然意味著全面戰爭。

……

在美歐中俄對抗態勢下,中亞和俄國可以確保我國能源和礦產供應,從而維持基本生存;東南亞可以確保我國掌握戰略主動權,從而爭取更好局面;而且二者緊靠我國,都處於對手力量的低谷期,因此應作為戰略進攻的首要方向。拿下它們,就能避免美國進攻導致我國進口資源斷絕、沒有戰略縱深、處於被動挨打態勢的問題,從而降低中美開戰這一最差態勢的發生機率。拿下東南亞後,我國才需要在東北亞、澳大利亞與南太平洋、南亞西亞、東非四者之間選擇重點方向,這取決於當時的各方態度、歐美力量和整體局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