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線下零售難免有點頹廢,上海一些老牌商場都關門了。但凡看到人潮湧動熙熙攘攘的,連我11歲的女兒都會馬上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什麼二次元活動?
而十有九次,她都說對了。
這個暑假,我陪我女兒去了上海的大悅城,以及成都的天府紅商場,都是當地有名的二次元店薈萃地,現在有一個更時髦的詞,叫“痛城”。

為什麼叫痛城?我女兒說她也不知道,她聽別人說的。同樣的,她也不清楚為啥賣二次元周邊的店叫“穀子店”,不知道為啥那些裝飾有二次元徽章的包被稱為“痛包”。
但她會用這些詞,且用得很溜,經常讓她爸爸聽得一愣一愣的。
相信有不少家長跟我們一樣,感覺和孩子之間有“次元壁”了。所以這個暑假我特意跟著她去“實習”了一圈,由此產生了一些觀察和思考。


01
“二次元”是個什麼次元?

“二次元”就是二維世界,是由長度和寬度構成的平面世界,包括一切在二維平面內呈現的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等。
由這些作品構建的虛擬世界被看作是“二次元世界”,它充滿了幻想和理想化的建構,以及豐富奇妙的視覺衝擊。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花仙子、灌籃高手,都屬於二次元範疇。


目前從二次元潮流文化引申出來的各項產業,已經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影片播放、周邊開發、粉絲經濟、旅遊線路等。
二次元文化是“亞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就是“非主流”文化,其核心是一個個有身份標識和鮮明特色的小圈子,比如Lolita,漢服等。它其實代表了一種反叛、顛覆與創新的精神,所以大受年輕人的追捧。



02
擁抱二次元,“愛”的是什麼?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灌籃高手》。
每到中午休息期間,整個校園操場都空空蕩蕩,只聽到教室裡電視機中傳來的籃球拍地的聲音。這一幕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如今回想起來心中都充滿感動和眷戀。
因為在那一刻我特別真切地體會到,我和所有喜歡灌籃高手的同學是一體的。因為這份熱愛,我們彼此認可。

這就是二次元乃至亞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幫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融入群體,從而獲得強烈的共鳴和安全感。
融入一個圈子,獲得一些有共同語言的夥伴,討論共同喜歡的人物,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偏好,興趣,從而潛移默化地認識自己,同時也發展出社交能力。
有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的孩子,更能建立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因為他對自己的認識、與群體中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致的,這會給孩子帶來特別美好的體驗。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家長對於孩子喜歡二次元一味表達強烈的反感,指責這是另類、甚至變態,那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會發生動搖。
他們會變得糾結、內耗,同時會不由自主往認同自己的圈子裡靠,而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

實際上,我自己也看過很多二次元的動漫和小說,從我中文系出身的相對專業的眼光來看,有一些作品的確非常優秀。
其核心特徵就是蓬勃的想象力,打破了學院派的一切規矩與束縛,讓人感到心智、視野、思維都被無限擴充套件,進入到一個之前從未想過的奇幻的空間。
這樣的二次元世界,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1
是界限的突破
弱小的身體和沒有錢的狀態會讓他們在物質世界處處受限,但二次元帶他們進入了一個自由翱翔的天地。在那裡,他們可以非常強大又美麗,感受到思維穿越的快樂,滿足感。
2
是安全的探險
無論過程再艱辛、面臨的危險再大,主人公最終都能成功,這會讓孩子們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
是情感的淨化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帶給人憐憫與恐懼,這是可以淨化心靈的。眼淚之後讓人平靜,獲得一種“無害”的快感。

除此之外,孩子們愛看二次元作品,還因為相比大部頭名著,它們的確有著較低的理解門檻。
二次元作品的確更直白、通俗,在表達方式和情節、人物的設定上更套路;
但除此以外,一些優秀二次元作品所涉及的對人生重大課題的探討、對人際關係和人性複雜面的探索、對情感多樣性的挖掘,包括對神話、歷史、風俗、文化等要素的運用,也可以很深刻而且動人。



比如很多學生都提到,自己的古詩詞啟蒙就是從網路小說中來的;
至於日本很多熱血漫畫更是掀起了相關的潮流,看過《灌籃高手》就燃起了籃球夢想,看過《棋魂》就去學圍棋,甚至喜歡日本動漫去學日語。
如果能用通俗的、低門檻的事情,激發對更高階事物的興趣和理解,又有何不可呢?


03
抗拒二次元,“怕”的是什麼?

前段時間成都地鐵傳出禁止coser上地鐵的呼聲,要求還地鐵一片乾淨空間。官方回應不會禁止,但建議不要過於誇張的打扮。
那麼問題來了:我誇張又怎樣了?又不是沒穿衣服。為什麼其他演出服可以,穿cos服裝就不行?
所以我認為,在對於二次元的態度方面,更深刻的“自我覺察”很重要。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和孩子在二次元上的分歧,首先要了解二次元是什麼,瞭解孩子愛的是什麼,然後就是要覺察自己的反感點到底在哪裡。
如果只是籠統地覺得二次元就是無聊的低俗的娛樂,是非常混沌的,不能說服孩子,更不利於親子之間建立平和的、平等的、開放包容的對話。
實際上,就我自己的反思以及和家長的交流來看,或許大家對二次元的抗拒出於以下幾個方面:


就我和女兒逛痛城和穀子店的經驗,現在的周邊都開發得非常豐富,主要圍繞熱門的人物角色和場景展開。說實話單價也不算高:
像有些徽章一般是幾塊錢一個,一些人形立牌或者卡片之類十幾塊。比起盲盒來我個人覺得還算便宜的。
但架不住量多。如果這也想要那也想要,一次性花出去上百也是輕鬆的,這還只針對一個IP一個作品。
至於遊戲的氪金也是常見的,比如我自己也玩過針對女性的手遊,一些關卡過不去,又想知道接下來的情節走向和人物關係,就只能花錢。


比如最近火起來的小馬寶莉的卡牌,幾乎成為了中產孩子的社交貨幣。因為資本助推的開盲盒玩法,以及人為設定的等級,孩子們會去守直播,做交易,並且以此來拉高踩低,互相攀比。
但攀比不是二次元獨有,其實任何領域都會有攀比,衣服、鞋子、文具、甚至房子。這和氪金一樣,本質上涉及到金錢觀的教育。


色情、暴力、低俗的內容的確存在,因為任何領域其實都是魚龍混雜。
但這裡又涉及到一個問題:什麼是少兒不宜?到什麼程度才算少兒不宜?
我認為,寬泛地講,不符合少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的資訊和內容都是少兒不宜。

超出身心規律的,比如《異形》的恐怖會給一些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超出心理負荷,孩子已經不能消化這種恐懼。
超出認知規律的,比如色情內容,孩子同樣難以理解,只會對此產生過度的好奇心。注意,性知識的啟蒙和體驗完全是兩碼事。
啟蒙是必須的,但過早的性體驗則是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
而對於所謂的cos文化,家長自己要有一顆開放的心,看到表象之下的本質。

表象是什麼?是你不喜歡或不認同的著裝風格;本質是什麼?是你和孩子們之間審美的差異。
審美的差異,不是道德取向的差異。“不喜歡”,不代表“不應該”。
家長不應該固守:我不理解的就不應該存在,這樣就太可怕、太專制了。因為一個人不可能理解萬事萬物,尤其在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


我們需要意識到,學習之外的一切其實都在影響學習。看閒書,聊天,運動,旅遊,甚至發呆。
二次元和學習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存的關係。
當然,遊戲和動漫的確更容易讓人上癮。因為其“上癮”機制的設計,即時的反饋,尤其受到青春期大腦的歡迎。
因此要對抗二次元“上癮”問題,需要家長的幫助,也需要孩子自己的修行。


04
解決方案:與孩子一起打造“新次元”

國外研究認為:在青春期我們離開父母,更多地與同齡人結伴,這使得我們能夠發現對待世界的新方法,創造新的生活策略。
同時,青春期孩子與同伴的人際關係逐漸取代了與父母的依戀關係所處的主導地位。同伴之間的信任帶來安全感和勇氣。
成年人希望事物保持不變,而青春期的孩子卻渴望創造新世界,這是兩代人之間發生摩擦與衝突的根源之一。

二次元是孩子嚮往的新世界,但和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一樣,孩子並不知道其中潛藏的風險,有什麼坑。這正是我們家長髮揮作用的地方。
我們需要做的是支援他們的探險之旅,保護他們;而不是折斷他們的翅膀,或者否定他們的追求。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附屬,而是獨立的生命。

為此,我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擯棄有用無用論。
有些家長認為,一個徽章沒用,一張海報沒用,花花綠綠浮誇的包包有什麼用?
但“無用之處”其實也是想象力和創造力飛昇的地方。孩子們會賦予它用處,會創造出用處,會腦補劇情。
網上曾有一個影片,博主用泥巴枯葉和樹枝做出了《黑神話》中的悟空形象,非常驚豔。唯有不被批評的嘗試、不被功利心束縛的探索才能做到。

要相信,真正無用的東西,孩子不會玩太久的。他們比我們成年人更不能接受無聊與枯燥。
在此前提下,不妨把二次元變成和孩子的共同話題,變成親子交流的好機會。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和孩子已經開始無話可說,不是詢問就是講道理。
但二次元給了我們機會,讓孩子覺得你是他們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從而讓後續的引導變得可能。

我自己看過不少二次元小說,我會跟孩子大方分享,給她推薦書或動漫,也會告訴她少兒不宜的限制。好在哪,不好在哪。
如果家長沒興趣看,也可以嘗試和孩子聊。從他們的觀感中找出你覺得可以進一步引導或糾正的地方。
但前提是不要上來就說教,而是要先對他們的認知表示尊重和理解,再分享自己的看法。
有了彼此的尊重信任、開啟了共同話題,才能為後面的建議和引導創造空間。
想讓二次元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體怎麼做?
第一,教孩子分清真實與虛擬世界,承認虛擬世界的精彩與創造性,也要重視真實體驗的價值。
過於沉浸在虛擬世界裡,會讓我們沉溺於自己打造的人設,而不是去直面真實的自我。
同時,虛擬世界只讓我們用眼睛去看,並沒有調動全身的感官與行動的配合,這樣會導致我們習慣於過於簡單的資訊接收途徑。
加強真實體驗的方法很多:多去戶外大自然,在旅行的時候增加體驗性的活動,逛逛美術館博物館等,構建更高階的審美和感受力。
第二,建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明白“金錢的有限性”,錢能買到什麼、不能買到什麼;
“金錢來源的正當性”,最基本的原則是勞動換來錢。而孩子還沒有掙錢,所以在花錢的時候需要徵得父母同意;
另外就是“使用金錢的合理性”:金錢的本質功能是實現我們大大小小的願望,但不是無限的願望。無限制的氪金是不合理的。
第三,加強大腦“前額葉”訓練,控制慾望,發展自制力。我們都希望孩子自覺自願自主學習,排除誘惑勇往直前,但自律性與理性來源於大腦前額葉的成熟,而這要到二十多歲才能實現。
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前額葉還沒成熟的孩子來抵抗誘惑,比如制定雙方都同意的規則,監督彼此執行,讓孩子意識到他擁有不被嘮叨、不被幹涉的、自由沉浸的“二次元時間”。
我和女兒約定每天晚上一個小時是她的“二次元時間”。有時候晚上臨時有事,我會主動在次日白天補上,讓她感到被尊重,同時意識到信守承諾的重要性。


最後,我們還要相信孩子。
其實,有很多青少年知道自己喜歡的就是“紙片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分清理想與現實。
他們只是希望在塵世之中擁有一個可以放肆幻想的家園,
想象自己是驕傲的公主、威猛的戰士、被全心全意愛著的人;
想象自己能戰勝惡龍、嫁給王子、擁有絕世的美貌或是武功。
說到底,這又有什麼錯呢?
在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之間一定會有“次元壁”,會有鴻溝。我們不能否定,不能視而不見,最好的做法就是接納,並且嘗試看到對方世界裡美好的一面。
本文內容整理自星一2024年9月5日在ISHINE青少年設計工作室的線上演講,原標題為“批評or放任?孩子沉迷二次元,家長應該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路)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