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幫你抓住趨勢

觀點 / 劉潤 主筆 / 鍾卉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1年08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三招,抓住趨勢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文章正文。
有學員問我說,潤總,我今天掙了點錢,應該投什麼專案?
我說,什麼專案都別投。
他接著說,可是,我就想投一點。
我說,你別投,你投什麼都是在賭。在搏。
為什麼啊?他問。
因為你一年能看幾個專案?不瞞你說,我經常和投資人交流,他們一年可是要看幾百個專案,然後投30個。這30箇中間,也許能成6個、7個。這背後有大量的專業性的工作。
如果一定要投,就把錢給那些投資人,讓他們去投。
為了讓學員對投資行業有更多的體感,最近,我帶他們去了峰瑞資本,和投資人李豐做了次交流。
聊完之後,學員們感慨,投資簡直太複雜。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吧。
確實。和李豐交流之後,也啟發了我對於趨勢的思考和理解。
趨勢,和團隊,是投資人,尤其是早期投資人特別關注的兩件事情。
趨勢,就是所謂的看賽道。
有些人總是能看到趨勢,然後踏中紅利。
比如,有一個知名的案例。晨興資本(現在叫五源資本)在天使輪投了小米,雷軍說,那筆錢,現在翻了866倍。
所以,到底什麼叫趨勢?投資人都如何做趨勢判斷?
今天教你三招,抓住趨勢。

α 和 β
第一招,阿爾法(α)和貝塔(β)。
α和β,是在二級市場上經常用到的一對詞。
它們代表什麼意思?
什麼叫貝塔?
貝塔,是指行業的結構變化、技術變化所帶來的總體改變。
什麼叫阿爾法?
比如白酒賽道。這個賽道雖然市場表現還不錯,但是從資料上看,年輕人喝白酒的數量是在下降的,白酒賽道總體來說其實是在下滑。
但是,它並不妨礙在這個賽道里,有一些公司依然會表現的特別好。
你把這個公司挑出來,其實你就是在找阿爾法
阿爾法,就是超額回報,比市場平均回報更好的回報。
放到一級市場,就是投資人經常說的,一看賽道,二看團隊。
看賽道,就是貝塔策略;看團隊,就是阿爾法策略。
兩個都看,就是同時抓住α和β這兩個優勢。
那,我們抓趨勢的時候,是去抓阿爾法,還是抓貝塔?
有的投資人,貝塔能力很強,他們能看準市場大勢。峰瑞資本的李豐,就擁有很強的β能力。
有的投資人,阿爾法能力很強,看人、看團隊很準。比如,徐小平老師。他看什麼?“你的團隊裡有沒有脫不花?”看團隊。
這是投資人不同的趨勢策略。

趨勢剪刀差
第二招,趨勢剪刀差。
我們要掙的錢,有時候是趨勢的剪刀差。
什麼叫剪刀差?
舉個例子。
超市裡常常有一個架子上擺著臨近保質期的食品,降價銷售。
我們去買薯片,半年保質期。薯片平常的價格是很穩定的。但是,如果離180天,只剩一星期了,立刻降價。必須立刻處理掉。
買牛奶,鮮奶的保質期一般7天。可能上架3天后,降價30%,上架5天,再降30%。
注意,這種降價不是線性的,是幾次瞬時發生的。
但是,牛奶、薯片,這些食品的品質也是瞬時向下嗎?不是的。
品質是線性下降的。
價格是像走一個個大臺階下坡,品質是順著斜坡直線向下。
價格和品質,下降不同步。
比如,在牛奶上架的第3天,價格降了30%,而品質才降10%,它的價值(品質)大於價格。
於是,價值和價格中間形成了一個“剪刀差”,這個“差”就是它的價值空間。
如果我們能把價值空間商業化,就有機會掙錢。
有一個創業者就做了一家公司,這公司只賣那些“即將過期”的商品。
我們用“剪刀差”,再來理解一下另一個行業:晶片。
李豐和我分享了一些晶片行業的概念。
最近一年,全世界晶片的價格有很大變化。
價格變化非常劇烈。去年賣70塊錢的晶片,今年暴漲十幾倍,賣到了1090塊。
天哪,嚴重供不應求。
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按道理,需求多、價格高了,自然有人去供給啊。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晶片行業,就是典型的屬於“趨勢剪刀差”的行業。
晶片要投產,它背後涉及的供應鏈是非常複雜的。
假設一個生產線投下去要五年才能回本,前兩年一定是虧錢的,後三年才能開始掙錢。
只要我一投產,產能是立刻就上去了。我們把它理解為爬坡,投產一次,瞬間爬上一個臺階,再投再爬。
產能就是供給。供給在爬坡。
但是需求呢?需求是線性增長的。
這就意味著,一定在有些時間點上,你的供給是大於需求的。形成了“差”。
供需之間的這個“差”會讓你虧錢。
直到有一天,需求上來了,慢慢你才會開始打平、賺錢。
晶片生產的投資週期太長。供需中間又有剪刀差。
所以,今天的芯片價格雖然很高,但當你去投產的時候,得事先預測,預測兩年後晶片還短不短缺?
如果你認為兩年之後不短缺,那不能投啊。
你不投,他不投,晶片就更短缺了。一旦更短缺,就有大量的廠商,為了保證自己的汽車、手機、電飯煲產能,開始囤晶片。
這樣一來,又導致晶片更短缺了。
實際上,業內很多人判斷,未來一到兩年,芯片價格肯定會下來。
所以說,“趨勢剪刀差”,可能會帶來一個行業巨大的機會,也可能引起行業巨大的震盪。
這是第二點。

大趨勢和小趨勢
第三,所有趨勢的變化,有大有小。
小趨勢是湖面上的漣漪。
抓住小趨勢,相當於你租了店,租金比別人便宜,你就掌握了一個小優勢。
大趨勢是海嘯,勢能差帶來巨大的能量。
比如,像網際網路這樣,重大的技術變革。
網際網路電商大大縮短了供和需的連結路徑,去掉了很多中間環節,所謂短路經濟。
比如,政策的變化。
這是大和小,有時也可以理解為長期、中期和短期趨勢。
有的投資人關注長期趨勢,就像地殼板塊運動所帶來的變化。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兩個板塊碰撞,出了喜馬拉雅山。
關注中期趨勢,就像一年的四季輪迴。關注季節的變化。
而短期趨勢,是在關注低垂之果。在果子快掉下來時,去接住它。
因為科技提高了效率,因為政策改變了生產關係,那些勢不可擋的,就是大的、地殼運動般的長期的趨勢。
所有的趨勢,一定是創新了商業模式,帶來了“全域性性增量”。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它就只是一個短暫的漣漪,而不是真正的大變革。

2016年,我寫過一本書叫《趨勢紅利》。
紅利,是短暫的供需失衡。
當用戶全都跑到網上去買東西,當賣家還沒意識到它的價值,那麼少量的、提早看到趨勢的賣家,就會享受到巨大的紅利。因為供和需失衡了。
創業,就是在技術變革、政策變革中,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殺入,然後抓住一次供需失衡,獲得一波使用者紅利,建立品牌。
當大家都意識到的時候,我已經佔據一個生態位了。
所有的投資,本質上都是找到那個正在發生的供需失衡。
抓住趨勢紅利,這是投資的核心要義。
怎麼抓?今天我們講了三招,幫你理解趨勢:
1,阿爾法(α)和貝塔(β);
2,趨勢剪刀差;
3,大趨勢和小趨勢。
賽道還是行業?下坡還是爬坡?海嘯還是漣漪?
這是理解趨勢,必須要研究的問題。
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
祝,蓄勢待發,勢不可擋。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