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報》分別於2024年12月17日、12月31日刊登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助理院長馬陳杰博士文章《AI時代是個商業轉型關鍵(二之一)》、《AI時代是個商業轉型關鍵(二之二)》,以下為文合集。


中央政府在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 AI 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及驅動商業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旨在提倡以下十大商業轉型的關鍵知識領域從而培育有使命感的領導力和人才,為中國商業創新提供有關AI和其他前沿科研的知識、思維和技能從而產生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以及透過政產學研跨界合作和知識型創新,推動符合道德、倫理和法律的方法,解決市場痛點和社會問題,共創智慧商業的未來。

[1] AI 賦能商業轉型戰略:識別 AI 和其他顛覆性技術對企業未來業務戰略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的轉型戰略及行動計劃,包括理解21世紀主要的 AI 和其他顛覆性技術;運用尖端技術併兼顧ESG實踐的數字化轉型戰略;建設合適的企業文化來推動企業轉型,解決在不同的經濟週期環境中的市場痛點。
[2] 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整合內外部資源和發展核心創新能力,透過引領政產學研跨界協作,建立創新生態系統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變現,打造企業創新成長的第二曲線,包括透過敏捷創新管理來制定高效創新戰略及落地的執行方案;建設完善的敏捷組織,促進跨界(跨部門和跨行業) 協作;運用創新領導力整合內外部資源及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變現。
[3] 大資料與商業決策:應用資料驅動市場分析,並結合消費趨勢預測、客戶細分、競爭監測與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等促成幷持續最佳化商業決策;透過社交媒體資料分析和設計客戶旅程從而加強品牌聲譽與多渠道營銷;藉助個性化推薦、反饋分析和忠誠度計劃提升服務質量及聚焦商業風險分析和戰略制定。
[4] 核心競爭力與創新:掌握分析企業動態相對優勢與打造可持續競爭力,包括洞察最前沿工業變革對未來世界創新與全球化發展的影響;應用企業動態核心能力框架;分析企業動態能力如何促進創新與及應用 AI 打造企業動態護城河幷推動業務持續發展。
[5] 人力資源與組織創新:洞察 AI 時代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轉型的挑戰與機遇(包括 AI 重構的組織革新如何提高組織內、外部的靈活性和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分析幷理解如何培養新型領導力、數字能力、資料決策、系統思維,引領變革及創新文化從而促進跨界協作和敏捷組織。
[6] 智慧創造與供應鏈:應用AI提升數字化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路線與價值創造實踐(包括建設具AI賦能的數字化供應鏈架構);實施企業供應鏈的戰略、佈局和運營管理;分析幷選擇轉型升級路線來實踐供應鏈的智慧化創新及打造供應鏈韌性;賦能企業可持續地創造價值與效益。
[7] AI 驅動的市場營銷:掌握AI如何重塑營銷策略,實現面向未來的生成式營銷的轉型,包括應用AI技術提升營銷效率;創造個性化的消費者體驗;構建以資料為驅動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營銷新模式及從根本上改變營銷各環節的執行模式,實現面向未來的智慧商業轉型。
[8] AI 時代的產品創新與服務體驗:重新審視設計思維與創新;驅動使用者體驗設計與創新模式;包括建立在 AI 時代的設計流程、設計應用及能力;透過 AI 驅動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理解和響應使用者情緒;探索 AI 在服務設計中的應用及加強 AI 產品設計與服務中的倫理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9] AI 應用與財金管理:使用人工智慧和數字技術助力企業財金戰略的最佳化與變革,實現企業管理敏捷決策和價值提升,包括重新定義企業的市場環境和運營模式;前沿財務管理系統和金融科技;分析在財金預測、風險管理、投資組合最佳化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10] 知識經濟中的無形資產與產權:分析 AI 和新技術對於各項知識產權制度的影響及知識經濟的無形資產管理,包括強化企業對智慧財產權的產生與保護策略方針和措施;運用知識經濟的無形資產及從無形資產視角作出合適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協作,共創智慧商業的未來。
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持續用“以人為本”和“科技向善”的兩大原則來探索並面對 AI 新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堅持將 AI 技術視為協作夥伴而非替代品。即使 AI 工具變得愈來愈強大,我們仍要洞察思考,自主創新,終身學習,把人類的創造力,判斷力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香港大學在2024年9月推出了一門前沿課程<<人工智慧與商業轉型>>,同年10月計算與資料科學學院正式揭幕,旨在推動計算器科學、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教育與研究,培養下一代具有使命感和創新領導力的科技人才,並促進跨學科合作,以應對社會挑戰。校長張翔教授表示,AI 的發展為教育帶來急速轉變,香港大學有潛力和決心為社會締造更大的影響力。
共創中國智慧商業的未來
作者簡介:
馬陳杰 博士 Dr Henry Ma
助理院長
香港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
英國劍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專注"政·產·學·研"協作創新研究
曾任職於國際科創企業GE、3M等
點選圖片,瞭解課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