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摸胸了!:“摸摸黨”正在逼瘋世界各地的雕像們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地標性雕像—莫莉·馬隆(Molly Malone),最近“怒”了。
這尊雕像原本是為了紀念都柏林的傳統民謠人物:據說她是位白天賣貝類、晚上做點副業的“傳奇女子”,總之,不管真真假假,莫莉在愛爾蘭人心中,是自帶濾鏡的“民族ICON”。
可問題來了:自從2012年某位“想象力豐富”的導遊宣稱“摸她的胸可以帶來好運”後,遊客們一發不可收拾……
排著隊上前摸摸,自拍+手摸“雙修”,手法五花八門,摸得雕像胸口都褪色了,金屬本金都快被“拋光”成銀色的。
👇
這騷操作,愛爾蘭市議會終於看不下去了:從今年5月起,莫莉雕像前將安排保安,防止遊客再上手“亂摸”。
正如都柏林市藝術負責人Ray Yeates所說:“如果今天這是個真人,我們早就報警了。雕像也是女性形象,也應被尊重。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荒謬”?但問題遠比你想象得嚴重。
一位都柏林本地的女大學生Tilly Cripwell,在社交平臺發起了#LeaveMollyMalone(放過莫莉吧)運動。
作為一名街頭歌手,她每週要在雕像附近表演數小時,目睹過無數“令人不適”的畫面——
“有的遊客抱著孩子還要摸,有的男女一邊開玩笑一邊狂拍,彷彿這是一個可以隨意觸碰的‘玩物’。
這些行為,無意中給孩子灌輸了‘性別騷擾是無害的’概念,使猥褻成為一種常態。”
“雕像胸口脫色,不是好運的象徵,是性別暴力的殘影。”
聽著是不是突然嚴肅起來了?
但別急,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都柏林。
走,我們來到巴黎。
在巴黎蒙馬特高地,有一座著名的女神雕像——義大利裔法國歌手達麗達(Dalida)。
優雅、性感、風情萬種。👇
但自從她的雕像樹立在Place Dalida廣場後,圍繞她胸部的“民間傳說”也悄然流傳:
摸她的胸會帶來愛情好運!
於是,遊客們開始了“愛情巡禮”:
拍照摸左邊,求真愛
拍照摸右邊,求桃花
拍照雙手摸,求……雙宿雙飛?
結果就是——雕像胸口比其他部位明顯“鋥亮”,一眼就能看出“使用頻率”。
而真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達麗達生前是位獨立、自主、飽經情感風波的女藝人,她要是知道自己被“摸來摸去求愛情”,恐怕會氣得從雕像裡跳出來打人……
更猛的來了!
在達麗達雕像之外,巴黎還有一位“性別平權”的代表——維克多·諾瓦爾(Victor Noir)。
這位19世紀的記者,英年早逝,被法國人尊為言論自由的烈士。但他的墓地雕像,卻意外成了“求子聖地”。
怎麼回事?
因為他的雕像是一尊“栩栩如生”的青銅仰躺人像,而他褲襠的部位——怎麼說呢……異常凸起!
於是,傳說開始流傳:摸摸維克多的褲襠可以帶來生育好運。
好傢伙,遊客特別是女性遊客紛紛前來“朝聖”,拍照、撫摸、許願,甚至還留下紅唇印和玫瑰花。
雕像褲襠區域因此常年鋥亮發光,成為巴黎公墓中最“火辣”的存在。
不僅在雕像褲襠區域鋥亮發光,整個雕像的臉部也被“親壞了”。👇
這波“性別平權摸摸樂”,在法國旅遊圈早已不是秘密。
我們都知道“民俗”是有趣的,“儀式感”也能增強旅行體驗。但當“觸控雕像”變成性別化、物化的象徵時,就不再那麼輕鬆了。
一尊女性雕像,如果她的“代表性”只剩下“被摸胸”;一個男性雕像,如果他的“角色”是“播種工具”……
那我們是不是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某種性別刻板印象?
正如Tilly Cripwell所說:
“我們今天預設可以隨意觸碰一個女性雕像的胸部,明天是否也預設在派對上喝醉時隨便摸人就是‘無傷大雅’?”
這不是大驚小怪,而是社會文化的鏡子。
旅行中的快樂,是否可以建立在更有趣、更有意義的儀式上?
-END-
Ref:
https://actu.fr/societe/les-touristes-lui-touchent-trop-les-seins-une-statue-de-dublin-va-etre-placee-sous-la-protection-de-gardes_62500607.html
文|米託

「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相關文章